湯成難的小說始終游弋在城鄉(xiāng)裂谷之間,以新警的筆觸解剖時代大潮中個體的精神癥候,《夜色滄瀾》也是如此。小說通過出租車司機陳二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在暗夜行車途中充滿波折與“意外”的故事,當然,這里的意外是打了引號的,因為任何一個稍有經(jīng)驗的讀者在讀到幾位農(nóng)民工將他們瘦弱的工友抬到陳二車上,讓他枕著蛇皮袋子昏沉睡去的時候,心里就會預判出這應該又是一個“運尸返鄉(xiāng)”的題材——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里,張楊導演的《落葉歸根》、賈平凹的《高興》等作都曾化用了這一素材。小說接下來的進程也在印證這個判斷:有些話癆的陳二不斷東拉西扯,坐在后座的乘客卻默不作聲,陳二特別配合地就成為送尸返鄉(xiāng)的運送人,直到他在找煙卷的那一刻,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小說這一情節(jié)設置有些超離現(xiàn)實經(jīng)驗,但作者堅持讓陳二這趟夜行跨越生死,堅持讓他與一具沉默的尸體“對話”,借此來呈現(xiàn)底層個體在生活重壓下破碎又自洽的精神圖景,在暗夜的褶皺中透射人性的溫度,最終讓這場荒誕的夜行成為一場深沉的救贖。就像一些寓言或者表現(xiàn)主義風格的小說,虛設的前提和極端的情境成為人性的放大器,而人物也由此獲得了比日常現(xiàn)實還要真實飽滿的精神呈現(xiàn)。
像生活中的很多出租車司機一樣,陳二從乘客上車就開始滔滔不絕,然而微妙的是,由于乘客逝者的身份,陳二自以為是的“對話”其實是他個人的獨白。他不斷拋出話題:從貴都的機場到張學友的演唱會,從斷指的故事到兒子的牛奶,這些零碎的敘述看似隨意,實則暗含生活的刻痕。比如當他反復提及“腰子”“燃氣費”“780塊”“兒子的牛奶”時,對這些物質細節(jié)的算計,所體現(xiàn)的不正是陳二們對沉重生活的微弱支撐嗎?又如,他對記憶的激活:母親臨終的咸菜、修理廠的小兄弟、青春期暗戀的女生,這些碎片在他的絮叨中被重新拼貼,一點一點構建出自己被生活捶打卻還是倔強生活的不無潦草的面目。值得追問的是,為何沒有獲得乘客的任何回應,陳二還能一直說下去呢?當他后來發(fā)現(xiàn)乘客已死時,自己也想到過:“他想到這一路他和那個人的交流,六個多小時啊,聊工作,聊孩子,聊他那僅剩的腰子——準確地說,是他一個人的述說?!痹蚱鋵嵑芎唵?,對于一顆在與生活的纏斗中疲倦了的心靈,這獨語正是刻板與庸常人生中的自我慰藉。這些獨語在一個夜晚中層層累積,凝結了他生活路上的失落、無奈、愧疚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在這個略顯漫長的夜晚,陳二沒有真正的對話者,他是自己的聽眾,也是自己的同情者,自語是他解壓的通道,而這里面的微妙處正體現(xiàn)了湯成難所追求的小說的“隱性的張力”。
也許唯一的例外是陳二邂逅了那個搭車的夜總會女孩,他們發(fā)生了真正的對話,在對話時陳二整個人也仿佛變得機靈起來。這個小段落的插入是對小說整體敘事調性的一個調節(jié)。只是當女孩下車后,陳二又開始了自以為是的“對話”,他對后排的乘客說:“挺好的女孩,你說是不是?”一種同在天涯淪落的哀矜之情就這樣從他的話語中彌散出來。
小說最動人的獨語來自真相大白之后。當發(fā)現(xiàn)那個沉默瘦弱的乘客其實早已死去,陳二先是驚慌地把他的尸體拖入灌木叢,試圖駕車遠離,冷靜后又將其重新放回后座,甚至仔細調整其姿勢,“用蛇皮袋抵住肩膀”,這已經(jīng)完全超出了利益考量,展現(xiàn)了對生命尊嚴的本能守護。此時的陳二當然是矛盾的,放棄還是送達,理性還是情感,懼怕還是責任,在躊躇之后,陳二選擇了返回,明知此行荒誕,仍要以微小的堅持賦予這場夜行和自己六小時的獨語以特別的意義。返回車里的陳二很久都沒有說話,但當車經(jīng)過一片麥地時,他再次“輕輕說道,仿佛自言自語——多久沒有看到麥地了,還是小時候看過的哦。他說自己也是農(nóng)村的,后來進城打工,父母離世后,就把農(nóng)村的老宅賣了,800元,賣掉了,沒有了老宅,人就沒了根一樣。你知道嗎,過了會兒,陳二又說,經(jīng)過谷地時最好不要說話,麥?;蛴衩琢B牭饺寺晻那耐V股L,所以,就會經(jīng)??吹揭恍┯衩装衾锟傆幸粌闪0T籽兒,正是因為生長時受到了驚嚇——是不是很好玩,他用力牽動嘴角,扯出一個力不從心的笑來”。這個力不從心的微笑卻實在有著巨大的力量,他讓這個饒舌者變成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擔荷者,當出租車最終駛向黎明時,擋風玻璃上摔碎的樹葉與初升的晨曦,構成了寒涼與溫情的二重奏:討生活的人有時將道德壓縮成可計量的成本,但總有些東西無法被徹底物化。尸體作為“缺席的在場者”,也在這一時刻打破了陳二獨語的閉環(huán),而與他形成一種“超對話”的交流。
汽車碾過最后一個坑洼,晨曦中的橋頭不僅承載著母親的幻影,更矗立著未被現(xiàn)實擊潰的人性之光。這或許正是小說的啟示:生存固然凜冽,但對他者的悲憫與對親情的回溯,始終是照亮暗夜的火種。黎明是夜色的終點,也是陳二人生的又一個起點,由此我們也更能體會此次夜行中陳二的經(jīng)歷:搖擺的汽渡、顛簸的鄉(xiāng)道、堵塞嚴重的施工路段都是他人生困境的某種轉喻吧。在抵達黎明的那一刻,他成為自己的西西弗斯,就像阿多諾的名言說的那樣:“在錯誤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確的生活,但正是對錯誤的認知中蘊含著糾正的可能?!?/p>
作者簡介:馬兵,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常務副院長。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與新世紀文學熱點的教學和研究。出版有《通向“異”的行旅》《故事,重新開始了》《北村論》等,主編有《鋒芒文叢》等。曾獲泰山文藝獎、《上海文學》獎、萬松浦文學獎等。兼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山東省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