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在文旅融合發(fā)展的背景下,地方文獻作為地方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挖掘和利用其蘊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是增強地區(qū)旅游文化內(nèi)涵的有效路徑。公共圖書館是地方文獻的重要收藏機構。該研究在全面梳理和總結分析連云港市圖書館在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利用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應在建立全市地方文獻收藏聯(lián)盟、構建全市旅游主題資源庫、主動宣傳推介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探索與研究,講好地方文化故事,服務地方文旅融合發(fā)展的需求,為公共圖書館助力本地文旅資源開發(fā)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旅融合;地方文獻;特色文化;資源建設;連云港市圖書館;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G25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3(a)-0101-05
Exploring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 Lianyungang Library
ZHU Shu
(Lianyungang Librar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 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ourism.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local literature serves as the main platform of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elements containe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culture. Public libraries are important institutions for the colle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sorting out and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anyungang Library's collection, arran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city's tourism theme resource library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ity-wide local literature collection alliance, and proactively promote local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strengthe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rough building a distinctive cultural tourism brand, telling local cultural stories well, serving the needs of local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by public librari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Lo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Lianyungang Library;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近年來,各地景區(qū)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用于服務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實際上,除了純粹的自然風光外,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才是引發(fā)游客情感共鳴的關鍵因素。文化是旅游的靈魂[1]。文旅融合就是讓文化為旅游資源賦能,讓人們更好地領略文化與自然之美。地方文獻作為記錄一個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理、歷史、風土、民情等內(nèi)容的重要文獻資料,是地方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蘊含著難以估量的文化價值。在文旅融合發(fā)展的背景下,挖掘和利用地方文獻特色資源,是增強地區(qū)旅游文化內(nèi)涵的有效路徑。本文結合連云港市圖書館地方文獻利用和挖掘的實踐,探索利用地方文獻助力文旅融合發(fā)展之路。
1 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獻的重要作用
1.1 地方文化是旅游特色化發(fā)展的靈魂
推動地方旅游產(chǎn)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特色化是吸引游客的重中之重。目前,國內(nèi)各地旅游項目的開發(fā),普遍缺乏本地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存在著嚴重的同質(zhì)化問題,導致一些旅游項目大同小異,游客對文旅產(chǎn)品有種似曾相識的“疲憊感”,阻礙地方文旅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文化是旅游發(fā)展的核心資源,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會給游客帶來與眾不同的人文體驗。名剎古寺承載著厚重的宗教色彩;名山大川流傳著古老而神奇的民間傳說;文物古跡記錄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發(fā)展脈絡,蘊含著厚重、鮮活的文化內(nèi)涵。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旅游發(fā)展的靈魂,許多地方政府和景區(qū)管理者,紛紛將文化作為旅游的招牌,充分挖掘當?shù)孛恕⒚袼?、傳說、民間故事中的特色與亮點,將其和旅游景點、旅游項目巧妙融合。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鎮(zhèn)深入挖掘楚雄彝族文化,建筑以傳統(tǒng)的彝族建筑風格為主,匯集了云、貴、川等地的彝族民居樣式,造型獨特,色彩鮮艷。同時,購物、美食等各種形式的商業(yè)活動及歌舞表演、民俗展示等各種文化活動,也以彝族文化為主題,游客通過參觀游覽便可深入地了解彝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1.2 地方文獻蘊含著豐富的地方文化
地方文獻區(qū)別于其他普通文獻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記錄著當?shù)氐娜宋暮蜌v史,反映著當?shù)氐奈幕c風貌,是記載特色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和把握地方文化發(fā)展脈絡的重要參考資料。方志類地方文獻客觀、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了本地區(qū)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山川氣候、名勝古跡的歷史與變遷;游記類地方文獻從旅行者主觀視角記錄旅途中的觀察和感受,側面展現(xiàn)地方區(qū)域的人文和自然之美。地方文獻中所記載的有關當?shù)剡z跡、遺存、遺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的信息和線索,是當?shù)赜写_發(fā)的旅游資源[2];通過搜尋地方文獻中記載的民間傳說、風俗民情,可以豐富當?shù)芈糜钨Y源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提高旅游的歷史性、知識性、娛樂性,達成旅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功效。
文旅項目與產(chǎn)品的開發(fā)不能憑空捏造。通過對不同體裁的地方文獻考鏡源流、辨析真?zhèn)?,可以挖掘出有價值的史料,提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內(nèi)涵,為地方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注入活力,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位旅游品牌。如《大沽口民間故事》《大沽口炮臺紀事》《大沽炮臺的歷史春秋》《大沽炮臺研究文集》等地方文獻資料,為被譽為“海門古塞”的大沽炮臺遺址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計紅色旅游路線,提供了豐富、詳盡、真實的史料佐證[3]。
2 文旅融合視域下連云港市圖書館地方文獻挖掘與利用的實踐
2.1 地方文獻的收集與整理
系統(tǒng)收集整理地方文獻是公共圖書館的法定職能?!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二十四條明確要求:“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系統(tǒng)收集地方文獻信息,保存和傳承地方文化?!盵4]連云港市圖書館(以下簡稱“連圖”)一直十分重視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2001年連云港市人民政府發(fā)布《關于加強地方文獻征集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定連圖是面向全市征集地方文獻的主要機構,并對地方文獻的征集范圍、地方文獻的繳送辦法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和要求。連圖除了常態(tài)化收集地方文獻以外,還分別于2002年和2015年舉辦全市性的地方文獻展,集中反映連云港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全社會對地方文獻資料的認識,極大地促進了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經(jīng)過多年的積累,連圖的地方文獻涵蓋了連云港地方史志資料、連云港籍名人著述,以及反映連云港地區(qū)歷史沿革、名勝古跡、民俗生活的各類文獻,形成了獨具連云港特色的收藏體系。近年來,連圖還將與本地相關的碑帖、輿圖、老照片、明信片、名人字畫等納入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目前已累計收集近4 000張,館藏地方文獻的體系結構得到進一步完善。
在做好地方文獻收集的同時,連圖也重視對地方文獻的整理工作。早在2000年,連圖在充分走訪調(diào)研的基礎上,編纂出版了《連云港藝文志》,收錄從古代到當代630余位連云港籍人士的文獻信息。2021年,依托本館的館藏資料,完成《連云港市地方文獻書目整理與匯編》一書的編輯工作。同年,通過申報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建設“連云港地方文化數(shù)據(jù)庫”,對本館收藏的古籍和重要地方文獻進行OCR識別,細顆粒度加工,截至2024年底,初步建成640多種地方古籍、3 500余張地方歷史圖片、散見地方史料1.2萬條的地方文獻數(shù)字化館藏。
2.2 地方文獻的挖掘與利用實踐
連圖依托館藏地方文獻,深入挖掘海州古城的文化內(nèi)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是建設地方文獻展示空間,提升市民對地方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圍繞海州歷史上出現(xiàn)的地方鄉(xiāng)賢名人,系統(tǒng)梳理館藏珍貴地方典籍,建成鄉(xiāng)賢名人著作館,陳列展示《隆慶海州志》《嘉慶海州志》《云臺山志》《云臺新志》《淮系年表全編》,以及地方名人著述等文獻資料;建設經(jīng)典名著館,集中館藏《西游記》《鏡花緣》《續(xù)金瓶梅》《儒林外史》《竇娥冤》等600余冊珍貴名著遺存,揭示名著經(jīng)典與古海州的歷史淵源;建成地方文獻館,收藏歷代的地方史志資料近百冊、家譜600余種,以及出自連云港籍作家的6 000余種圖書,反映港城“千年文脈”的歷史傳承。對接連云港市朱自清研究會,建立朱自清紀念館,集中展出一代文學大家朱自清的作品。
二是廣邀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提高地方文獻的使用價值。依托連圖館藏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料,廣泛開展地方文化專題研究與學術研討。召集地方文化名家、譜牒文化研究專家、愛好者,舉辦港城首屆譜牒文化展及姓氏文化交流研討會;聯(lián)合連島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主辦“連島地質(zhì)變遷、地理地貌與海洋文化”研討會,推動連島景區(qū)高質(zhì)量發(fā)展;與市地方志辦公室、市社科聯(lián)聯(lián)合主辦《隆慶海州志》刊行450周年研討會,并線上推出《隆慶海州志》部分地名考釋、孔望山名稱與《隆慶海州志》等9期“海客談瀛洲”活動;以“傳承港城人文歷史,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宗旨,舉辦“山海書譚·文史講堂”系列講座,邀請港城地方文化研究專家來館圍繞地方歷史、古今名人、地方文化藝術發(fā)展成就作專題報告,并策劃推出《山海書譚》系列叢書第1輯。
三是挖掘地方文獻中的地方文化特色元素,推出系列文旅產(chǎn)品和項目。搜集整理明代、清代、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后各時期繪制的近百幅連云港地區(qū)地圖,編印《古今地圖集》,系統(tǒng)反映港城行政區(qū)域及海陸變遷,助力港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在眾多連云港市非遺項目中精選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設計繪制非遺漫畫,排版印刷《非遺圖鑒》,完成連云港市藝術基金項目“激活文化積淀,非遺薪火相傳——連云港非遺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研究;為充分展現(xiàn)連云港市景區(qū)、景點、重點文保單位等文化旅游資源,編繪連云港旅游手繪地圖,為連云港市的文化旅游宣傳推廣增色添光;結合連云港地方文化元素,推出“知書達禮”“西游文化”“明代海州彩繪地圖”及鼠標墊等系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用蘊含地方文化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吸引市民和游客了解與關注地方文化;啟動“詩游連云港”項目,圍繞景區(qū)景點,遴選地方史志和其他文化典籍中有關連云港風景名勝的代表性詩作,以老照片結合文字、音頻進行闡釋描述,制作微視頻、短視頻,并計劃設計打造“詩游連云港”旅游線路,推出《詩游連云港》專題片、圖書、明信片等文化產(chǎn)品[5];發(fā)揮圖書館人員和資源優(yōu)勢,承擔新版《游遍港城》導游詞編撰工作。
3 文旅融合視域下連云港市圖書館地方文獻挖掘與利用的思考
連云港市素有“東海第一勝境”的美譽,旅游資源豐富,除了有連島、海上云臺、漁灣、凰窩等風景名勝外,還有花果山、孔望山、石棚山、羽山、大伊山、秦山島等人文景點,以及《西游記》、美猴王、二郞神、徐福東渡、東海孝婦、李汝珍、朱自清等一大批高辨識度的文化標簽,這些都是旅游資源宣傳和開發(fā)的優(yōu)質(zhì)資源[6]。如何深入挖掘地方文獻中的特色地方文化要素,講好地方文化故事,對于地方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也成為連圖作為地區(qū)文獻信息中心在今后一段時期內(nèi)重點探索的研究課題。
3.1 拓展思路,建立全市地方文獻收藏聯(lián)盟,摸清地方文獻的家底
連圖建館較晚且建館基礎薄弱,不像其他地級市圖書館有較好的歷史傳承,其古籍、民國文獻幾乎空白,重視和加強地方文獻的收集也是近20年來的事情。雖然連圖以主動上門收集、出資購買等方式進行地方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來說,仍有很大的差距。以連圖2024年建設西游記文獻館為例,雖然通過多年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文獻積累,但中國西游記文化研究會、連云港市西游記研究會、連云港市西游記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社會研究機構,以及李洪甫等眾多《西游記》研究專家學者手里,都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是連圖長期以來想收集而又未能收集的。連圖應該拓展地方文獻收集的思路,走聯(lián)合共建共享之路,與縣區(qū)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社會研究機構及市方志辦、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建立地方文獻收藏聯(lián)盟,并廣泛征集社會個體收藏地方文獻的線索,摸清家底,編制連云港市地方文獻收藏聯(lián)合目錄。在此基礎上,連圖作為市級地方文獻的收藏中心,可以通過購買、復制、電子掃描等方式,逐步豐富地方文獻的收藏。
3.2 整合資源,構建全市旅游主題資源庫,助力旅游發(fā)展研究
地方文獻中記載著反映當?shù)刈匀粭l件、歷史典故、民俗風情、民間傳說等的信息資料,但這些信息往往分散在不同時間、地點的文獻中。連圖應發(fā)揮其專業(yè)館員資源加工與整合的能力,并借助社會力量,對地方文獻進行細顆粒度標引。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地方文獻中本土文化元素的整理與挖掘,建設地域特色鮮明、地方文化特色濃郁的本地旅游主題資源庫,為提升旅游景區(qū)、景點的文化內(nèi)涵和促進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資源保障。國內(nèi)有很多圖書館已經(jīng)或正在進行嘗試,如浙江省圖書館的“越劇資料庫”、首都圖書館的“明清北京城垣資源庫”“北京記憶”等[7]。連圖傾力打造的“連云港地方文化數(shù)據(jù)庫”收錄元數(shù)據(jù)6 500余條,集文本、圖片、視頻于一體,包括近善本、古籍、歷史文獻及散見史料,分地志雜記、淮北鹽鹺、海州名宦等10個專題,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為專家學者的地方文化研究提供較好的平臺基礎。但這只是第一步的基礎性工作,如何完善和發(fā)揮作用,還需要圖書館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3.3 加強宣傳,主動推介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游客旅游體驗
旅游景點中所包含的文化分為兩種:一種是顯性文化,它有實體建筑物作為文化的附著體,如中共一大會址、三星堆遺址、名人魯迅故居等;另一種是隱性文化,它沒有可供寄生的物理實體,通常以故事、傳說、民歌、風俗習慣等形式傳播繼承,如廣西的劉三姐等。對于歷史和文化景觀的游覽而言,其實就是游客在參觀的過程中聽故事、探歷史的過程。如果游客事先不了解旅游景點所蘊含的文化和歷史,那么參觀景觀的樂趣、體驗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隨著旅游向自助游、自由行等方向發(fā)展,游客往往會在出發(fā)前提前做功課,收集旅游目的地景區(qū)、景點的相關信息。連圖應利用其資源和專業(yè)優(yōu)勢,建設權威旅游文化數(shù)據(jù)庫,便于游客獲取準確的特色旅游資源信息。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向游客宣傳特色地方文化資源,提升地方文化的標識度及旅游的吸引力。此外,連圖還可以運用AR、VR等新興技術,打造“沉浸式旅游”項目,為游客再現(xiàn)塵封的地方文化原貌。如清華大學圖書館“THU——學者庫服務團隊”利用上海圖書館的開放數(shù)據(jù),研發(fā)“丹紅印記”微信小程序,對上海紅色旅游景點及相關人物、事件、文獻等進行多角度闡釋,運用圖、文、聲并茂的展示形式,向游客全方位深度揭示與景點和人物相關的文化,讓游客在游覽的同時感受上海厚重的紅色文化積淀[8]。上海的“從武康路出發(fā)”項目以地圖的形式展示武康路街區(qū)的自然全景,運用多媒體動態(tài)展示武康路老建筑的歷史知識,游客還可以在平臺發(fā)布圖片和留言。同時,游客通過點擊網(wǎng)站還可以虛擬參觀旅游,體驗武康路所承載的歷史文化[9]。
3.4 發(fā)揮優(yōu)勢,發(fā)掘地方文獻文化要素,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隨著旅游市場的進一步成熟,賞民俗、觀歷史、探文化越來越成為游客喜歡的打卡項目。地方文獻中所記載的民間傳說、人文景觀、傳統(tǒng)民俗,豐富了地方旅游資源的歷史底蘊、文化內(nèi)涵和現(xiàn)實趣味,為豐富和開發(fā)旅游項目提供了歷史依據(jù)。連圖應突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獻資源提供者和文旅融合參與者的角色定位,主動作為,將地方文獻中所蘊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升華,創(chuàng)新設計融合圖書館特色的、具有場景感的文旅融合項目和產(chǎn)品,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滿足游客現(xiàn)場體驗地方文化的需求,助力城市旅游產(chǎn)業(yè)的特色化發(fā)展。一些圖書館在這方面已經(jīng)積累了成功經(jīng)驗,如:嘉興圖書館以弘揚紅船精神為切入點,建設“紅船·中心書苑”,成為國內(nèi)知名的紅色文化旅游打卡點[10];烏鎮(zhèn)圖書館整合當?shù)啬戤?、陶藝、國畫、書法等多種傳統(tǒng)技藝,推出“水鄉(xiāng)文化傳習活動”,為游客體驗烏鎮(zhèn)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技藝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汕頭圖書館通過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創(chuàng)新設計漁村一日游、漁家海宴、鄉(xiāng)村民俗游等旅游項目,豐富了當?shù)氐穆糜蝺?nèi)容[11]。連圖應主動走出去,加強社會合作,找準地域文化符號與文旅項目的契合點,通過講座、展覽、活動等形式,讓地方文獻館藏及研究成果走入社會,讓封存在地方文獻中的信息動起來、活起來,讓圖書館成為新的旅游開發(fā)項目的孵化器。此外,連圖還可以結合景區(qū)的文化特征,將地方文獻送到旅游區(qū),打造定制化的景區(qū)閱讀空間,為景區(qū)提供文化支撐。
4 結束語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地方文獻的價值和作用愈加顯著。公共圖書館應充分依托地方文獻的歷史記載,挖掘和利用其中蘊含的地方文化元素,服務地方文旅融合發(fā)展需求,助力本地區(qū)成為國內(nèi)外游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參考文獻
[1] 趙生讓,趙玉娟,孫建仁,等.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北地方文獻建設研究[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報,2021,33(8):24-31.
[2] 顧美雯.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挖掘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區(qū)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5):41-45.
[3] 李霞.公共圖書館開發(fā)利用文旅特色地方文獻資源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S1):151-154.
[4] 許志安,錢鋒,楊志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釋義[M].北京:中國民主與法制出版社,2018:7.
[5] 常春秀.打造城市文旅會客廳:連云港市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實踐與思考[J].山東圖書館學刊,2023(2):68-71.
[6] 江震.基層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與文旅融合服務[J].圖書館雜志,2022,41(2):89-92.
[7] 張亮.以館藏資源助力地域文化符號搭建文旅融合底蘊平臺[J].中國中醫(y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0,44(3):53-56.
[8] 陳倩.文旅融合視角下地方文獻的服務策略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2(10):25-29,74.
[9] 劉東亮.澳大利亞公共圖書館記憶資源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11):38-44,79.
[10]王歡,聶慧英,郭春陽.文旅融合環(huán)境下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22,35(2):3-9,52.
[11]肖更浩.文旅融合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定位與建設策略[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40(10):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