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公文化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征為“山川守”。姜太公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人格與神格在中國歷史和民間信仰中展現(xiàn)了獨特的融合與演變過程。姜太公以其智慧、忠誠、仁愛的人格魅力,成為儒家、道家乃至兵家尊崇的典范。姜太公的文學形象通過《封神演義》等作品的神化,逐漸成為民間信仰中的重要神祇,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需求的有機結(jié)合。太公文化不僅在道德教化、維持社會秩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還通過廟宇文化、影視作品等形式在現(xiàn)代社會中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該文從姜太公由歷史人物到民間神靈的復雜演變的角度分析太公文化。
關鍵詞:姜太公;人格;神格;太公文化;齊文化;《封神演義》
中圖分類號:K22;D909.2;D69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3(a)-0059-05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aigong Culture
LYU Hongguo1, ZHANG Yanli2
(1. Shand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Weifang Shandong, 261011, China; 2.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00, China)
Abstract: Taigong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Qi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ulture of \"guarding mountains and rivers\". 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Jiang Taigong's personality and divinity have shown a unique fus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folk beliefs. Jiang Taigong, with his charm of wisdom, loyalty, and benevolence, has become a model revered b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even military strategists. The literary image of Jiang Taigo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deity in folk beliefs through the deification of works such as Creation of the Gods, reflect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social needs. The Taigong culture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al education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but also continues to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modern society through temple cultur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other for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mplex evolution of Jiang Taigong's culture from a historical figure to a folk deity.
Key words: Jiang Taigong; Personality; Godhood; Taigong culture; Qi culture; Creation of the Gods
太公文化是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姜子牙(號太公)為核心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體系,其兼具忠誠、智慧、戰(zhàn)略與道德,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政治和軍事智慧的高度,也體現(xiàn)了個人修養(yǎng)與治國理政的相互關系。在歷史的長河中,太公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魅力,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姜齊文化是山川守文化的遺留,與魯國承襲社稷守文化傳統(tǒng)而立國策不同,姜齊承襲山川守文化傳統(tǒng)而立國,故不重禮樂而重神靈祭祀和宗教崇拜,故簡君臣之禮,重當?shù)刂?,重天主、地主、陰主、陽主、日主、月主、四時主、兵主八神之祠?!盵1]
姜太公(呂尚)不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謀略家,也是一個在后世被廣泛崇拜的神祇。關于其姓氏、稱謂,“在其眾多名號中,名望、涓,字尚、牙或子牙,號太公,具有較高的認可度”[2]。在傳說和史傳敘述中,姜太公的形象始終是忠誠、智慧和正義的象征。隨著歷史演進,他的歷史人物形象逐漸神化,成為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重要神祇,特別是在民間被奉為保護神。這一神格演變反映了中國歷史人物人格與神格交織演變的復雜性,也展示了民間信仰對社會文化的塑造作用。
太公的人物形象源于《封神演義》,該作品注重描寫戰(zhàn)斗場面,但對人物性格的敘述卻近乎“平面化”。研究姜太公的人格與神格,不僅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古代政治人物的歷史地位與社會影響,還能揭示民間信仰如何通過歷史人物的神化來影響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文化認同。因此,研究姜太公的人格與神格既具有歷史學、宗教學的學術價值,也有助于理解中國民間信仰的獨特運作機制。
在姜太公的歷史研究和宗教神化方面,已有諸多學術研究成果。歷史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姜太公作為商周時期軍事家、政治家的作用,認為姜太公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并建立周朝的關鍵人物,他的智慧與戰(zhàn)略能力使他成為歷史上受人尊崇的智者。
宗教學和民俗學的研究則側(cè)重于姜太公的神化過程及其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地位,《封神演義》是姜太公神格塑造的重要文本,書中他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并成為統(tǒng)領諸神的“太公望”。此后,姜太公逐漸被民間視為武財神,象征智慧、財富與正義。民俗學者更多關注姜太公信仰在地方社會中的演化,特別是他作為地方保護神的作用及與其他財神信仰的融合。此外,地方廟宇、節(jié)慶活動和信徒組織等也是研究姜太公信仰的重要內(nèi)容。
民間信仰中的一些神明,象征著古人對于英雄的崇拜,并透過某些特殊因素,在民間傳說的宣揚下,變成了神明。民間信仰是傳統(tǒng)宗教與一些禮俗性儀式的結(jié)合,是一股帶給信眾心靈支持的力量,其價值觀不容忽視。
1 姜太公的人格塑造
姜太公在中國歷史中的人格塑造,涵蓋了他作為一位智者、軍事家、政治家和謀略家的多重身份[3]。其身世背景在《封神演義》中并沒有詳細記載,關于其姓名身世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妒酚洝R太公世家》中對姜太公有近八百字的講述,在其他古代文獻中亦有姜子牙相關事跡的記載。例如:《詩經(jīng)》的“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楚辭》的“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呂氏春秋》的“文王、武王師呂望?!薄拔渫跞眷短?;《左傳》的“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等。他的人格形象通過歷史記載、文學作品及民間傳說等多種媒介得以豐富,并在儒家、道家及兵家等多個思想體系中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姜太公生于貧寒之家,前半生身世坎坷,先是為謀生而賣笊蘺,此物應為天下通用之物,他卻“從早至午,賣到未末申初,也賣不得一個”。于是轉(zhuǎn)而賣面,卻是相同結(jié)果,而且賣面的經(jīng)歷也是狼狽不堪?!妒酚浰麟[》記載,“呂望嘗屠牛于朝歌,賣飲于孟津”[4]。此時的子牙尚未意識到自己的道教法力,只是一個人到老年卻時運不濟、窮困潦倒的平民百姓?!斗馍裱萘x》中“作者之所以對子牙倒霉的生活不吝筆墨,為的是欲揚先抑。抑得越厲害,揚得更風光”[5]。
《史記》中司馬遷將姜太公描述為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西岐擔任周文王的謀臣,參與了周朝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思想,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姜太公主軍了多個重要戰(zhàn)役,尤其是著名的牧野之戰(zhàn)。開創(chuàng)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yè),封齊后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經(jīng)濟,奠定了齊國百年基礎。這種智慧和謀略成為后世軍事家的榜樣,被兵家奉為經(jīng)典。
姜太公對周文王、周武王的忠誠也是他人格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他在得知文王的理想與抱負后,選擇了竭盡全力輔佐文王,最終助其實現(xiàn)了天下大治的愿景。即使在面對險惡環(huán)境和巨大挑戰(zhàn)時,姜太公始終保持忠誠與道義,展現(xiàn)了超凡的政治信念和道德力量。“姜太公是異姓諸侯,他與周天子的關系既不是‘親親’,也不是親親層面的‘尊尊’(不是同姓諸侯中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最多只是政治層面的‘尊尊’?!盵6]其被封侯,說明周天子對他的信任和器重,這種忠誠使他在后世的文學和民間傳說中,被視為忠誠與正義的代表,這種忠誠與道德感也為他在后世的神化過程奠定了基礎。
在道家經(jīng)典中,姜太公的形象更側(cè)重“無為而治”。道家崇尚順應自然的智慧,姜太公的治國之道正契合了這一理念。他不求權(quán)勢,而是順勢而為,最終通過靈活的策略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標。因此,道家將他視為符合天道的智者。
作為兵家推崇的智謀家,姜太公在軍事思想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啊读w》是一部滲透著‘公天下’理想和‘愛民利民’情懷的兵家著作。 從‘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天下觀出發(fā),姜太公提出‘國之大務,愛民而已’的政治觀、‘兵為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戰(zhàn)爭觀。”[7]他的戰(zhàn)略思想被兵家奉為經(jīng)典,尤其是他強調(diào)的靈活應變和因勢利導,為后世兵法的演變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兵家經(jīng)典中,都可以看到姜太公智慧與謀略的影子。
姜太公并非一開始就順風順水地成為西周滅紂的開國元勛,他在這一歷程中付出諸多努力,歷經(jīng)重重困境,最終才達成這一成就。他的智慧、忠誠與道德感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歷史進程,也在后世形成了超越時間的文化影響(見表1)。這一人格塑造為他在后續(xù)神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民間信仰與儒道思想共同推崇的典范。
2 姜太公的神格演變
姜子牙“封神”的故事,使其成為武神的首領。后來演進成保護神,于是??梢娒耖g在動土或上梁、安門前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姜太公在此,上梁大吉”等紅紙神簽,皆闡述了姜子牙代天行事的重要性。姜太公從歷史人物到神格的演變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對賢能人物的崇敬及宗教信仰的不斷發(fā)展和融合。這一演變過程不僅依賴于姜太公的歷史地位和人格魅力,更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文人和民眾的推崇和塑造。
姜太公的神格起源與古代中國崇拜祖先和英靈的傳統(tǒng)密切相關,古代社會中,重要的歷史人物、國家功臣常常在死后被奉為神靈,享受后世祭祀(比如黃帝與炎帝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被尊為神靈,享受廣泛的祭祀;關羽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被后人尊為“武圣”或“關公”,廣泛供奉于廟宇之中,尤其在商業(yè)和武術界有很高的信仰地位;秦瓊與尉遲恭為唐朝初期名將,后被奉為門神,享受民間祭祀。)。姜太公封為齊侯成為齊國的開國之君、齊人之始祖,成為地方性、宗族神靈崇拜的起點。這種對功臣、祖先的祭拜行為,使得姜太公逐漸從歷史人物形象向神格轉(zhuǎn)變。
漢代姜太公的神格開始進一步提升,主要受到道教的影響。“漢晉間《列仙傳》《高士傳》等著作中一些具有道家仙骨形象的人物便成為道教網(wǎng)羅的對象。傳說姜太公高壽,正符合道家的神仙長生說。將姜太公遺著列于道家,使姜太公具備了道家的基本條件。姜太公的神話在這種形勢下正式以道家的身份進入了千家萬戶?!盵8]
731年,唐玄宗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由專人負責祭祀。后又規(guī)定州鄉(xiāng)選拔的武舉人上省前,要先行去太公廟拜謁,將武舉考試制度與太公廟的祭祀活動緊密關聯(lián)。在唐肅宗時期,效仿唐玄宗尊封孔子,尊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其祭祀儀禮則按照“文宣王”孔子的規(guī)格進行安排。
宋朝統(tǒng)治者大力推崇道教,并對許多歷史人物進行封號以鞏固統(tǒng)治。在這一背景下,姜太公被進一步神化,并被尊為護國大神。宋太宗時期,文廟尊孔子,武廟尊太公,進一步肯定了他的軍事才能與護國地位。宋代的民間信仰也促進了姜太公神格的普及,隨著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結(jié)合,姜太公逐漸成為護佑家宅、保護子孫的神靈。在這一過程中,姜太公的形象不僅限于“護國神”,還被賦予了保佑家庭安寧、驅(qū)邪避災的功能,成為廣泛流行的民間信仰對象。
明清時期是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黃金時期,姜太公的神格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傳播和鞏固。明清統(tǒng)治者繼續(xù)推崇道教,并通過國家禮制進一步確認姜太公的神靈地位。
《封神演義》作為明清時期影響深遠的小說,將姜太公的神格演變推向高潮。在這部作品中,姜太公被塑造成一位掌控天地、決定神靈命運的至高存在。他是封神榜的主導者,負責安排眾神的職責和地位。這一形象進一步強化了姜太公的神靈地位,使他成為民間信仰中極為重要的神祇。
同時,在明清時期的地方廟宇中,姜太公崇拜盛行。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姜太公常被視為海神,佑護漁民和商船的安全。地方信仰與官方祭祀相結(jié)合,進一步鞏固了姜太公的神靈地位。在清朝的祭祀制度中,姜太公依然是重要的祭祀對象之一,尤其是在軍事或國家重大決策時,姜太公的神靈形象被頻繁召喚。
一些古書記載了關于太公有其仙道的幫助并發(fā)生一些奇異的事,《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一《太公望》關于東海泰山神女的奇異相關記載?!短綇V記》卷二百九十一《四海神》關于姜太公奇異的相關記載:“河伯、風伯、雨師,此三師也。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顓頊,西海之神曰蓐收”[9]。這兩件文王、武王時發(fā)生的有神異事,不但讓文王、武王更加尊崇太公望,更有助于姜子牙成為“神化”的仙道,使民間更加尊崇這位“武圣姜太公”。
姜太公神格的演變,不僅是歷史人物神化的過程,也是中國社會中權(quán)力與信仰互動的體現(xiàn)(見表2)。從歷史人物到神格的演變,是中國古代社會信仰體系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過程。這一演變過程反映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復雜性和包容性,同時也展現(xiàn)了姜太公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持久影響力。
3 姜太公人格與神格的互補
姜太公的歷史形象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獨特性,其人格與神格之間形成了相輔相成的互補關系。人格特點是其神格發(fā)展的基礎,神格的神秘性與超凡性反過來強化其人格在歷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姜太公人格中的智慧與謀略、忠誠與正義感、無私奉獻與耐心等核心特質(zhì)為他后來的神格塑造奠定了基礎(見表3)。
表3" "姜太公人格特質(zhì)對神格發(fā)展的影響
太公的神格反過來也進一步強化了其人格形象的超凡性,姜太公的神格不僅限于凡人的智慧,他被視為掌控天道的神靈,能看透天地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在歷代戰(zhàn)事頻繁的時期,民眾通過祭祀姜太公祈求國家的安寧和穩(wěn)定,進一步將他的忠誠與正義形象上升為護國神靈層面。
姜太公人格與神格的互補關系,使得他在中國文化中的形象得以廣泛傳播。他不僅是被道教尊崇的神靈,也是被儒家推崇的賢臣和智者。這種雙重身份的互補使他在各類信仰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并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傳播。各種形式包括文人的推崇與經(jīng)典作品的傳頌,以及廟宇祭祀與民間信仰的普及。
無論是《封神演義》中的神格描繪,還是《史記》等史書中的人物記載,都使得姜太公的人格和神格在文化傳播中不斷強化;不僅在官方的祭祀活動中被推崇,在民間信仰中也廣泛流傳。各地的姜太公廟宇成為民眾祈求平安與勝利的重要場所,他的人格與神格通過這些信仰活動不斷被鞏固和傳播。
“姜子牙這個人物比較復雜了,他一方面是神仙世界最高權(quán)力的代表,是依照上天意志來安排地下秩序的;另一方面又是人民意志和愿望的體現(xiàn)者,他是一個伐紂的中堅。”[10]通過神格的塑造,姜太公不僅是歷史上成功的謀士和軍事家,他的人格形象被進一步神圣化,成為智慧、忠誠、法術等多重特質(zhì)的完美化身。
姜太公的人格與神格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緊密的互補關系,這種雙向的塑造過程使得姜太公在中華文化中擁有了重要的歷史地位與信仰影響力,也促使他的崇拜從官方祭祀擴展到廣泛的民間信仰體系中。
4 姜太公信仰的現(xiàn)代影響
姜太公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信仰不僅在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中得以延續(xù),而且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作為歷史人物,其形象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中智慧、忠誠、戰(zhàn)略眼光和道德正直的象征。在現(xiàn)代,姜太公的形象通過文藝作品、影視劇、文學小說、廟宇文化等形式得以傳承和發(fā)揚。這種傳承不僅是對歷史人物的紀念,更是現(xiàn)代人通過姜太公信仰來表達對某些社會價值的認同與繼承。太公形象頻繁出現(xiàn)在各類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繼續(xù)吸引現(xiàn)代觀眾。
太公祠于1993年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太公衣冠冢北旁重建,每年9月12日舉行的太公祭典,成為傳播齊文化的重要形式。這種廟會不僅是民間信仰的延續(xù),更是當?shù)匚幕糜蔚闹匾M成部分,展示了姜太公信仰在當代社會中的活力與影響。
太公信仰不僅體現(xiàn)在祠廟建設、民間習俗等具體形式上,還深深融入了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例如山東省昌樂縣在營丘鎮(zhèn)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了9屆“姜太公文化節(jié)”。“2013年9月25日,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高青縣人民政府、《管子學刊》編輯部共同主辦的姜太公文化研究會成立。”[11]太公信仰在現(xiàn)代社會中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需求的有機結(jié)合。
5 結(jié)束語
姜太公信仰經(jīng)歷了從歷史人物到民間神靈的復雜演變,人格與神格不斷互補與發(fā)展。太公的神格是對其人格的升華,其治世理念與道德形象成為后世尊崇的對象,象征著智慧、正義與成功,尤其在政界和商界的信眾中得到廣泛認同。
太公文化是山川守文化,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山川守文化讓太公及后裔不拘于周的農(nóng)耕文化,不囿于禮樂制度,使得齊國成為經(jīng)濟和軍事諸侯強國。太公文化的現(xiàn)代影響力延伸至社會各個層面,其在道德教化、社會秩序維持及群體凝聚力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杰文.姜太公治國策略的文化淵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0):58-61.
[2] 李喬.姜太公姓氏名號考辨[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2(5):14-20,64.
[3] 張文祥.司馬遷筆下的姜太公[J].天水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版),1996(1):81-87,89.
[4] 司馬貞.史記索隱[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3.
[5] 談鳳樑,陳泳超.借神演史的封神演義[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117.
[6] 蘇力.制度競爭與思想的譜系[J].中外法學,2020,32(6):1448-1463.
[7] 祁志祥.周代“百家之學”的古今觀照與綜合比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6(5):1-17.
[8] 仝晰綱.宗教行為與姜太公神話的文化積淀[J].遼寧大學學報,1999(5):60-63.
[9] 李昉.太平廣記[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2312.
[10]可永雪.中國古典小說評論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7:82.
[11]方子玉,王立晴.弘揚太公文化加強學術交流:高青姜太公文化研究會成立暨姜太公與陳莊西周城址學術研討會綜述[J].管子學刊,2013(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