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小學語文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跨學科教學進行探索,通過分析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跨學科教學的基本概念,提出將語文與數學、藝術、科學等其他學科相融合的教學策略。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太陽》的教學為例,通過設置跨學科任務體系、對標跨學科教學標準、積極倡導生活即語文、推動組建學生共同體等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結果表明,跨學科教學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應用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跨學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倡,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跨學科教學視角下,學生通過體驗、感知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多種形式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是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生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學習路徑。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一、概念界定
(一)拓展型學習任務群
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強調拓寬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其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旨在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1]。它注重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通過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聚焦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實踐需求,通過多元化的學習主題、學習內容、學習任務,在大語文觀的引領下,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語文學習新體驗,鼓勵學生在開放的語文實踐環(huán)境中,持續(xù)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2]。
(二)跨學科教學
跨學科教學是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3]。它強調以學生為本,聚焦語文學科的基本理念和育人目標,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資源交叉融合,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材施教地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跨學科教學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在跨學科教學中,語文實踐活動是載體,閱讀、梳理、探究、交流是學習方式,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服務生活,解決真實問題?。
二、基于小學語文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跨學科教學策略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太陽》單篇課文的教學為例,統(tǒng)籌化、結構化設計“探索神秘的太陽系”主題任務。
(一)層級邏輯,設置跨學科任務體系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跨學科教學的實施應遵循內在的教學邏輯,以學習任務為載體,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活動為主線[4]。教師應統(tǒng)籌設計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融合關聯多學科的學習任務,按照知、情、意、行的嚴謹層級邏輯,逐級提升學習任務的難度。
1.統(tǒng)籌設計目標
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跨學科教學設計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太陽》單篇課文的教學活動,以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跨學科學習五個維度的課程教學目標為指引,幫助學生理解跨學科學習主題、學習任務、學習內容。
文化自信:通過學習《太陽》這篇課文,感受太陽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和探索欲望,培養(yǎng)學生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語言運用: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并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基本的說明方法,體會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和準確性。
思維能力:通過學習《太陽》的寫作特點以及人類與太陽的關系,初步了解說明文的基本結構和說明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審美創(chuàng)造:通過學習《太陽》這篇課文,了解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嘗試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寫清楚一種事物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要求學生創(chuàng)作關于太陽系的科普文章、繪畫、模型等作品,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跨學科學習:在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按照知、情、意、行的層級邏輯,遵循語文學科的實踐活動組織規(guī)律,為學生搭建出一條邏輯清晰、逐層遞進的跨學科學習路徑,要確保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合。
2.融合學科任務
在“探索神秘的太陽系”主題任務的引領下,教師融合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設計一系列融合學科領域的學習任務,凸顯學習任務群的系列化、綜合性、探究性等特點。
任務一:知——感知太陽的光芒。在情境導入、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跨學科學習資源,搜集、篩選出有關太陽、太陽系的文本信息,并初步感知太陽活動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任務二:情——體驗太陽的美感。在課堂探究階段,學生圍繞課文的中心句或段落,與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fā)想象力;結合生活經驗,理解太陽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并與小組成員共同觀看太陽系的天文圖片、視頻資料,感受太陽系的壯麗與神秘。
任務三:意——思考太陽的神秘。在課堂探究階段,教師布置評價任務,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從語文、數學、科學三個層面,設定個人探索太陽系的小目標,記錄探索過程中的發(fā)現與感悟,并在班級內分享探索成果。
(二)主題鮮明,對標跨學科教學標準
新課標指出,鮮明的主題任務是引領學生融合多學科知識與技能,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指引。鮮明的任務群主題,要對標跨學科教學標準,即“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在“探索神秘的太陽系”的跨學科主題引領下,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分別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聚焦語文知識運用的學習任務群。其中,“知”為基礎,在學生認知太陽、太陽系的相關知識后,結合實例或調查研究資料,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進一步感悟太陽與人類生活的聯系,欣賞太陽系的獨特美感。當學生開始有意識地思考太陽、太陽系背后的奧秘時,則證明學生具備持續(xù)探索、團隊合作的意志品質。結合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學生將行動付諸實踐,積極參與太陽系模型制作、天文觀測類的實踐活動,在實踐行動方面得到鍛煉與提升。在鮮明的主題任務引領下,學生縱觀語文、數學、科學等多個學科,重新審視太陽與太陽系之間的關系、太陽與地球之間的關系、太陽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在真實的、具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發(fā)現問題、相互交流探討,在語文課堂上踐行對太陽的感悟與理解,從而提高語文應用能力。
(三)大語文觀,積極倡導生活即語文
大語文觀強調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相結合,涵蓋文學、藝術、民俗文化等多個方面,其核心理念是用大格局和長遠眼光來對待語文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大語文觀理念的引領下,教師應在跨學科教學中倡導“生活即語文”的理念,聚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發(fā)展階段,積極落實文化育人、全面發(fā)展的語文教育目標。
1.聚焦素養(yǎng)生成
在“探索神秘的太陽系”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跨學科教學中,學生將有序生成語言運用、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并拓寬學習視野,將自身代入太陽、太陽系的調查研究與生活實踐中。
以“語言運用”素養(yǎng)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探索神秘的太陽系”主題任務下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掌握《太陽》課文知識的基礎上,充分體會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和準確性,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整合能力。
活動一:問題導入——太陽的秘密。教師展示太陽系的動畫視頻,引導學生關注太陽在太陽系中的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師提問學生太陽有哪些秘密,引發(fā)學生思考。
活動二:自主探究——太陽的特點。學生自主閱讀《太陽》課文第1—3自然段,了解太陽的特點(遠、大、熱),然后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理解,并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太陽的特點。
活動三:合作交流——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學生分組,每組負責研究太陽對地球一個方面的影響(如光照、熱量、太陽風暴等)。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科普讀物等搜集相關信息,并嘗試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整理資料。小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匯報材料,并在班級內展示。
在“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觀引領下,學生充分意識到太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關聯數學、科學等多學科知識,仿照課文中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在搜集整理關于太陽、太陽系資料后,學會用恰當的語言文字和上述說明方法進行介紹,達成“語言運用”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
2.聚焦素養(yǎng)發(fā)展
在“探索神秘的太陽系”主題任務的引領下,學生通過學習《太陽》課文,初步了解說明文的基本結構和說明方法,有助于自身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任意選擇一個太陽系中的行星,參照《太陽》課文的說明結構,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方法,使用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寫一篇關于太陽系任一行星的小短文。
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能得到快速發(fā)展。例如,一小組將火星作為太陽系天體的研究對象,他們全面搜集、整理關于火星的資料,使用恰當的語言文字進行介紹和說明,并將火星與地球、火星與太陽作為比較的兩組對象。在比較火星與地球時,學生能夠從位置距離、氣候環(huán)境等方面,詳細介紹兩者的不同點、相同點。在比較火星與太陽時,學生能夠從溫度、質量、影響作用等方面,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式比較不同點、相同點。在“生活即語文”的理念指引下,學生以全新的視角參與語文實踐活動,能有效發(fā)展語言表達、信息整合、邏輯思維、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
(四)學生本位,推動組建學生共同體
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跨學科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有針對性地篩選、整合導學案、思維導圖、可視化圖表等資源,幫助學生自主探索更加高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在關聯多學科知識和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出意見、問題,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降低“單兵作戰(zhàn)”的學習難度。根據學生所擅長、所感興趣的學習方向,教師可組建學生共同體,適當給予方法、技術、資源方面的指導和支持。
對于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在小組合作期間,可針對性指導其搜集更多關于太陽的科學知識,包括太陽的結構、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等。對于基礎牢固的學生,教師可鼓勵其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在信息整合、解決問題等方面提供一些靈感。通過小組討論和信息分享,大多數學生能夠意識到太陽在太陽系中的重要性,并結合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生活等方面的案例資料,增強對數學、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指導各小組參與太陽系模型制作、天文觀測等實踐活動時,應鼓勵基礎不同的學生相互幫助,并詳細記錄知識學習期間的發(fā)現與感悟。在組建學生共同體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引導。尤其是,當學生小組自行制作太陽系模型時,應盡量使用教師提供的廢舊材料、專業(yè)材料,并在班級內展示模型,與其他小組的同學交流分享經驗。在此期間,學生不僅能夠全面學習太陽系的知識,還能在情感體驗、意志品質和實踐行動方面得到鍛煉和提升,在學習共同體的有力支持下,實現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積極探索跨學科主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方向,并深入解讀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跨學科教學的內涵。在教學設計階段,教師應按照層級邏輯,合理設置適合學生的跨學科學習任務體系,并將關聯的其他學科知識與任務細節(jié),以圖表、音視頻等媒介呈現在學生面前。此外,教師應圍繞語文知識主線,靈活運用教學策略,不斷優(yōu)化跨學科主題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陳錦林.跨學科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實施策略[J].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3(6):23-25.
繆興萍.小學語文跨學科整合教學策略探微[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3(12):26-27.
顧文娟.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踐研究: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教學為例[J].閱讀,2023(87):36-38.
張彩儀.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通關”策略:課標到課堂的角度[J].語文新讀寫,2023(1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