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后的一天,在院子里遇見鄰居大嫂焦桂蘭。一番嘆息后,她動情地說:“五兄弟,咱院子里的人都以為俺‘彪’,叫俺‘彪子’。可你家俺大娘從來不這樣,她在樓上和我打招呼時,總是喊我‘嫚她娘’……”
母親一生中這樣的事例有很多。如一年春節(jié),鄰家小妹因沒有過年的新衣服和媽媽鬧別扭。母親聽說后,讓姐姐把自己精心縫制的過年衣服借給那小妹穿。春節(jié)過后,從初三盼到十五,小妹一直沒有還衣服的意思。姐姐忍不住,幾次想去要,但都被母親阻攔。于是,那件衣服就一直穿在鄰家小妹身上了。
敬重和善待身邊人,是母親的人生修養(yǎng)。在幾十年的形影相隨及耳濡目染中,母親將這修養(yǎng)傳遞給了我,并影響了我的攝影之路。我的鏡頭就格外關注身邊的普通人和他們的生活。
1979年,我在青島首屆書展上抓拍的《選購圖書》在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舉辦的國際攝影比賽中獲“亞洲文化中心獎”。1982年春,我在嶗山雕龍嘴拍攝的《分田分地真忙》入選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2008年推出的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攝影展并獲“銀質(zhì)收藏獎”。我在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學書法的孩子》《老房辦學》《追尋文明》《沉重的愛》《十號大院》等“青島人的故事”先后被《中國青年報》《人民攝影報》等多家報刊刊登……
數(shù)碼攝影在21世紀的普及,尤其是手機攝影的流行,讓照片的拍攝變得更方便,我對身邊人的關注和記錄變得更加得心應手。從2006年起,我放下膠片相機開始了“數(shù)碼影像日記”的“書寫”,繼續(xù)以敬重和善待的人文情懷記錄身邊人的喜怒哀樂。
攝影師是記錄歷史的人。因為有了這些影像記錄,讓我們不會遺忘那些溫暖、溫情的瞬間,這正是紀實攝影的力量之所在。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透過鏡頭,來看一下這些日常生活的溫情時刻吧。
(編輯/崔秀娜 設計/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