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認為,文人印章的價值在于其篆刻藝術、知名度以及在作者個人篆刻作品中的代表性,而不僅僅是材質。
詩、書、畫、印是中國文人畫的典型風格,自元代以來就被串聯(lián)在一起。雖然名家印章凸顯文化底蘊,但相比詩書畫三者,印總是不夠亮眼,這也導致印章市場慢熱的行情。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征。秦朝以前,印章被統(tǒng)稱為“璽”。秦時規(guī)定“璽”之稱謂為天子獨享,臣民的印章則改名為“印”。到了漢朝有了官印制度:天子之印仍稱為“璽”,平民的印章稱為“印”“印信”,而太守將軍食俸兩千石以上的官吏則稱之為“章”?!坝≌隆钡拿Q由此得來。
印章收藏厚積薄發(fā)
印章的收藏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藏印,即鑒賞印章篆刻的金石美、邊款詩文的滄桑美、閑情趣語的印文美。另一個是藏石,即鑒賞印章石料的靈透和印紐的雕琢天成,尤以田黃石、雞血石為貴。如今,上等田黃已然成為硬通貨,如果能把田黃和印章篆刻結合起來更是難得,例如田黃素章。不過,明清的文人篆刻家并不是特別中意用田黃來刻章。一是因為田黃非常名貴,拿來做印章有些浪費;二是因為用田黃做印章可能反而不利于流傳,有的人會磨了印文再改頭換面出手,因此青田石、壽山石等相對普通的石頭反而被大家認可。
藏家認為,文人印章的價值在于其篆刻藝術、知名度以及在作者個人篆刻作品中的代表性,而不僅僅是材質。另外,印章的出版著錄也很重要。行內人指出,“有的人像炒作般關注原石原礦,價格漲時是賺不了不少錢,但那是另一種玩法,依托印材的篆刻藝術價值并未充分體現(xiàn),拍賣的也是藝術品而不是原材料?!?
中國印章市場史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1992年為一個開端,當年篆刻家徐云叔的兩方印章“美意延年”和“寧靜致遠”被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選中,在當年的秋季拍賣中推出并成交,開創(chuàng)了我國印章拍賣的先河。
此后,中國內地拍賣市場中也有公司嘗試印章拍賣。1995年10月,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就推出了國內第一場印章專拍。雖然印章拍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因為征集、收藏群體、經營成本、利潤率等因素,印章拍品逐漸被邊緣化,難以形成規(guī)模,印章拍賣市場沒有真正地發(fā)展起來。直到2006年,國內收藏熱點開始向傳統(tǒng)藝術品回歸,文房、書法和印章篆刻等藝術品行情逐漸由冷轉熱。一些拍賣公司紛紛舉辦印章拍賣專場,由此印章拍賣市場進入加速發(fā)展期。
例如,2006年末,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舉行了中國歷代印璽專場,自戰(zhàn)國以來的96件印璽創(chuàng)造了100%的成交率、291.08萬元的總成交額。2007年1月,杭州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也推出了“犀象印萃”印章專場拍賣。這場拍賣薈萃了800余方近現(xiàn)代篆刻名家名作,吸引了不少收藏家的關注,成交率達98.7%,總成交金額超過了1335萬元。篆刻家方介堪為張大干所刻的一枚“瀟湘畫樓”印以99萬元的價格成交,成交價格高出估價近6倍,一舉創(chuàng)下當時單方名家篆刻拍賣的最高紀錄。
近年來,印章市場行情一直在升溫,收藏群體逐漸擴大,印章的收藏價值也得到更廣泛的認同。首先,中國歷史上有悠久的印章收藏傳統(tǒng),底蘊積淀深厚。其次,印章篆刻藝術集書法、繪畫、雕刻、雕工及印材于一體。以方寸之地,見大千世界,是印章本身藝術魅力之所在。再次,比起書畫等來說,印章價位相對較低,未經市場過多炒作,未來上漲空間比較大,有一定的收藏及投資價值,正處于厚積薄發(fā)的階段。
印章受拍賣市場追捧
目前,印章拍賣的類別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明清皇家璽印,獨成體系,價格在所有印章類別中也最高;第二類是印料,即各種珍貴的印石,例如田黃印章、雞血石印章,由于材料的珍稀,它們正是藏家的新寵;第三類是歷代古印章,以金、銀、銅、鐵等材質為主,雖然這類古印章數(shù)量不少,但是價格普遍不高;第四類為近現(xiàn)代及當代名家制作的印章。
隨著這些年來印章市場的發(fā)展,在拍賣領域已經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區(qū)域分布。就上述提及的皇家璽印而言,主要以香港市場為主,近期北京地區(qū)市場發(fā)展也較為迅捷。而在制印名家和文人制印拍賣市場上,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頗具優(yōu)勢,近年來相關篆刻、印石專場已成為精品的集中地,專場成交狀況均較為出色。
明清皇家御用璽印的用料珍貴,做工精致,最為重要的是這些璽印都是明清帝王御用之寶,所以能夠在拍賣市場上公開拍賣的機會十分難得,吸引了很多藏家。這類璽印由于早年多流到海外,因此在國外和香港市場亮相較多。在歷年印章成交價排行榜中,前十位的高價拍品基本是這類璽印,其中又以乾隆帝各類璽印居多。
目前位居成交價榜首的拍品是乾隆帝御寶題詩白玉圓璽。這枚圓璽印文為“太上皇帝”,是乾隆皇帝85歲改當太上皇帝時制造,為乾隆皇帝二十多方“太上皇帝”御璽中唯一一枚圓形寶印。這枚圓璽以溫潤乳白的白玉精琢而成,印面以篆體淺陽雕“太上皇帝”四字,璽四周陰刻乾隆帝《自題太上皇寶》御題詩。這枚圓璽多次鈐印于內府收藏的書畫之上,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晉代王獻之的《中秋帖》等,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
乾隆帝御寶題詩白玉圓璽自1900年流失到法國之后,曾于2007年10月出現(xiàn)在香港蘇富比的“皇京西暮清代宮廷藝術珍品·鏤月開云圓明遺珍”專場中,以折合人民幣4624.75萬元成交。這件拍品在2010年春季再次于香港蘇富比上拍,以人民幣8435.68萬元成交,到2011年12月又一次出現(xiàn)在北京保利秋拍中,斬獲1.61億元的天價。四年內,三次上拍,可看出藏家對這件珍品的追捧。
另一件換手率較高且市場熱度不減的乾隆帝璽印,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白玉交龍紐“八徵耄念之寶”寶璽。乾隆五十四年為次年乾隆帝八十萬壽所特制的八套組寶中,就有主寶“八徵耄念之寶”,與之相配的是副寶御制白玉交龍紐“自強不息”寶璽,引首寶“向用五?!保惨唤M三件。這樣的固定搭配,只在乾隆五十四年冬至乾隆五十五年初有過比較集中的制作,數(shù)量有十幾套之多,要求三方寶的質地、顏色一致,共裝于同一匣中以備使用。
2011年12月,北京保利上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白玉交龍紐“八徵耄念之寶”“向用五?!睂毉t(一組),以4312.5萬元成交。2012年6月,北京保利再次上拍一枚清乾隆白玉交龍紐“八徵耄念之寶”璽,成交價達到6900萬元。2020華藝國際(北京)首季拍賣會中,一枚清乾隆御制碧玉“三希堂”葫蘆形寶璽上拍,在近一小時的競價爭奪后,最終以9890萬元成交。在香港蘇富比2021年春拍“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中,一枚清乾隆帝御寶交龍紐玉璽估價1.25億~1.8億港元,以9500萬港元起拍,最終成交價超1.46億港元。2022年香港蘇富比“藝萃流芳——吳權博士珍藏”專場中,一枚印文為“乾隆御覽之寶”的乾隆帝御寶太獅少獅紐壽山石璽,加傭金又以1.53334億港元成交。
可見,御制玉璽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均受到高度認可。廣大藏友收藏印章,第一,要從篆刻本身的流派出發(fā),研讀歷史,了解不同階段的風格特點;第二,要了解藝術家本人的宗派和個性;第三,要認準名家,所有藝術品都有著共同的規(guī)律,追逐名家,譬如書畫追求名人上款,而印章是為誰而刻,價值則大不相同,篆刻的刀法也等同于繪畫的功力;第四,要懂得內容,文字的韻味和行文結構的趣味都很難得。其實,一件篆刻作品如果刻得好,又是為名家所刻且廣為傳播,價值肯定高;如果只是內容好、材質佳,價值還是很有限。文人情趣、個性等都是增值因素,這些能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藝術家的篆刻造詣,普通收藏者需仔細甄別。
(編輯 周靜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