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邂逅農民畫,那跳脫的色彩、靈動的線條與奇特風格,便深深將我吸引。她是那么自在灑脫,蘊含著那么多神秘美麗。
她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質樸和諧的內在力量;她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從她身上可以看到千千萬萬個真實而又感人的故事,她的背后映射出的是無數(shù)個家庭的縮影。
民間工匠塑造了她。最初的她不過素紙一張,她可以是宣紙輕薄的皮膚,可以是水粉紙坑洼的皮膚,可以是水彩紙細膩的皮膚又或是牛皮紙粗糙的皮膚。為她粉飾上妝的工具可以是勾線筆,毛筆,大排筆,蘸上墨汁或是水彩,便可以大展身手了。妝面可以是十二生肖那俏皮可愛的動物,也可以是絢麗多彩的四季之景。無論哪種,無一不把她的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我的老師也曾塑造過她。那時她是青澀稚嫩的:水粉紙的皮膚上有鉛筆淡淡的痕跡,調色盤上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試色,妝面上是新鮮亮麗的紋樣。她還是個小姑娘,明麗、大方,對鄉(xiāng)土生活的熱愛不加掩飾,對農忙的激情歡快熱切。偶爾失手上錯了顏色便多添幾筆,勾勒出新的圖樣。
隨著時間的沉淀,她也褪去了少女的無憂。是渾厚鄉(xiāng)土孕育了她,是繁重的農活牽扯著她。她擁有了粗糙的皮膚,她有了幾道淺淺的皺紋。老師手法越發(fā)嫻熟,不必再事先勾勒她的妝面。她去鄉(xiāng)間見過了她的兄弟姐妹,是喜慶的手工縫制的布鞋,是飽經滄桑的花布;是為豐收而喜悅的大嬸,是為難以全部收下果實而擔憂的農人。
仔細欣賞《上林湖畔楊梅紅》,是大膽的配色,是夸張的手法。楊梅熟了,漫山遍野,是大片大片的紅紫色,是一大批一大批的“背簍”。那山上仿佛可以聽到采摘者歡樂的笑聲,熱切的討論聲,那山下仿佛可以聽到小販吆喝,喊價的聲音。摘楊梅的繁忙快樂躍然紙上,是咱們家鄉(xiāng)的寫照?;叵肜蠋熥鳟嫊r整日整日地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嘗試、修改,又整日整日地待在實地,觀察記錄,下鄉(xiāng)動手,同農人聊天,終于把她們的笑臉綻放在了畫卷上。把山水的秀氣撲面蓋在畫卷上,把農人的熱情淳樸裹在畫卷上,每一筆每一畫都是她嘔心瀝血的付出。
我也嘗試塑造我心目中的她。想到農家生活的自在快活,便用明艷的色彩給她上了彩妝,又想到農家人的苦和不易,便用勾線筆細細描摹另一景象。一種顏色,需要花上十多分鐘的調配,一片風景,需要花幾十分鐘的思考方可落筆。著妝未過一半,我的手早已酸痛僵硬,不禁佩服起老師高超的畫技和強大的毅力。
我問老師為什么畫農民畫這種極其考驗創(chuàng)造力,費力費腦費時的畫呢?畫了好幾年,也許別人都不會多看一眼。她不及工筆的細膩,不如素描的真實,不如印象的浪漫,不如抽象的大膽?!耙苍S是因為她獨特的氣質吧。她的身上散發(fā)著鄉(xiāng)土的氣息,她的淚水里蘊含著獨屬讀書中國的故事。為她付出時間精力,值得?!睂Υ囆g,我想她是非常認真的。
對待藝術,不僅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還要吃苦耐勞,富有耐心。要尊重她,賦予她靈魂。因為真正重要的東西,單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指導教師:張向群/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