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綜述
1.主題引入
“回到歷史現(xiàn)場”系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的主題,圍繞歷史類散文作品的研讀,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悠久的修史傳統(tǒng),把握中國人善于以史為鑒的思維方式。結合時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我們可以客觀、辯證地認識作品中的人物,品評歷史人物及事件,體會歷史人物的現(xiàn)實處境,理解其人生選擇和道德堅守。同時又超越歷史,立足當下,客觀評價歷史人物,認識他們的局限性和不足,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指引我們跨越時代,領略和傳承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
2.主題延伸
角度一:品評歷史人物。
回到歷史文化現(xiàn)場,我們會認識作品中的歷史人物,聯(lián)系相關歷史背景,可細致品味他們現(xiàn)實處境里的酸甜苦辣:屈原正道直行,為了保持清白,寧死不屈;蘇武力拒威逼利誘,苦守北海,忠貞自守,一心報國……同時也可理性評價他們的局限性和不足:屈原缺乏謀略和革命勇氣,對明君的幻想,無法適應現(xiàn)實的無奈,為一個辜負他的國家身死,這是屈原的時代局限;蘇武的局限性也在于他的忠君思想和對歷史條件的局限性認識。
角度二:品評史家觀念。
當我們將史傳作品和史論文章放回歷史現(xiàn)場,可把握其蘊含的史家觀念,分析作者看待歷史的角度,認識到作品在當時的意義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哆^秦論》的觀點在西漢初年的合理性,后唐的《五代史伶官傳序》分析興亡的歷史教訓,都為當朝鞏固統(tǒng)治帶來借鑒意義。另外,我們也可超越時代,重新理性審視作者的立場,辯證分析作品的不足。
角度三:學會觀古見今。
回到歷史現(xiàn)場,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尊重歷史,以史為鑒,學會觀古見今??梢I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角度四:挖掘歷史教訓。
歷史著作里,有著高超的敘事藝術和說理藝術,我們除了學習論者的論述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借鑒他們思考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挖掘歷史故事背后的經(jīng)驗教訓,做到鑒古思今。選入的兩篇史論《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均意在勸誡,“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我們可以從其中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看到當下的借鑒價值,警醒我們要施行仁義,懂得憂勞,警惕逸豫。
角度五:領略古今共融。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映照現(xiàn)實,也預示未來。在文化長河中,我們既是傳承者,也是創(chuàng)新者?;氐綒v史現(xiàn)場,我們學古鑒古但不泥古,學法破法但不悖法,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找到平衡,使得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二、高考文題鏈接
2020年全國Ⅰ卷作文題“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需要考生用歷史和現(xiàn)代的眼光去審視歷史人物,就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價值、時代意義角度表達自己的看法。
2024年北京卷作文題“歷久彌新”考查的是學生對歷史經(jīng)典、思想和精神的認知。指引考生回到歷史現(xiàn)場,關注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活力與更新,思考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里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內(nèi)在原因。
三、主題演練
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推開歷史洪流,回到歷史現(xiàn)場,我們看到屈原的“死”打破了世人的蒙昧;司馬遷的“生”打破了小我的局限;蘇武的“見犯乃死”,盡顯忠誠;賈誼論秦之過,望西漢繁盛;歐陽修述后唐之亡,也心系當朝……他們立志于報國,心有大我。
回到歷史現(xiàn)場,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但回望歷史,就一定能更好地走向未來嗎?
上述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感悟?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材料開篇即強調(diào)了回到歷史現(xiàn)場的收獲,這些歷史人物的共性是立志于報國,心有大我。同時,我們達成共識:“回到歷史現(xiàn)場,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點明歷史的正向意義。最后一句話的反問,引導考生辯證思考兩者關系,揭示了運用歷史指導當下的重要性。
回到歷史現(xiàn)場,歷史中的人或事總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跨越千年的時光,持續(xù)滋養(yǎng)著我們的心靈,啟發(fā)著我們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思考與感悟。但倘若你我僅僅停留在回到歷史現(xiàn)場層面,缺乏深度思考,不懂得以史思今,也是難以做到更好地走向未來的。
例文
汲取歷史精髓,穩(wěn)筑前行明路
□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郭思晨
回望歷史,我們看見微光,看到他們?yōu)槊裾埫?,看見他們舍身立法,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p>
葉嘉瑩先生用一生的時間傳播古典文化的美,給予世人更多心靈的滋養(yǎng);四象宮美學空間的設計師李博致力于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謂“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在歷史長河中沉淀,才能免于淪為“披著衣裳的牛馬”。歷史充滿智慧的碎金,需要我們?nèi)≈械?、用之有道?/p>
如何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讓歷史更加“親民”是第一要務。歷史不應該只是書籍中或簡練或晦澀的文字,不應該是玻璃展柜里冷冰冰的文物。倘若歷史只能被埋在時間的黃沙中,等待它們的只會是日益的僵化與腐朽。歷史只有在當下的生活中落地生根,才能像春日的新芽般生機勃勃。從博物館展柜里的歷史服飾到掀起國潮的改良漢服,從原始衰頹的敦煌壁畫到擁有新時代高級之美的敦煌數(shù)字化建設,歷史只有進入生活,才能煥發(fā)活力,緊貼時代,融入時代,成為時代。
尊古不是迷信歷史的復古。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是因為其“陳腐性”,生搬硬套有害無益。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精神基調(diào),抹去歷史身上厚厚的塵垢,我們才能以辯證和發(fā)展的眼光去“拿來”,在歷史的土壤里開出時代之花。
毛澤東讀歷史,洞察諸葛亮的用兵智慧,又警惕于其用人不清、盲目自大的缺點;肯定了陳勝吳廣的歷史意義,又清醒其功成忘本的弱點;總結了朝代更替的一般規(guī)律,又時刻警惕再次陷入“興勃亡忽”的歷史周期率。這種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智慧,才帶領中華人民走向自由燦爛的新生。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從中看到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才明白當下的腳步應該跨向何方,才能走向更好的未來。
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將歷史同現(xiàn)實連接,始終保持文明間的連續(xù)性,在社會發(fā)展中回望歷史、關注現(xiàn)在、展望未來。我們青年應該循著歷史的溫度,探尋到灰燼中留存的火種,用自己的方式點燃火炬,照亮未知的前路。(指導教師:高良連)
評點:文章緊扣材料“回望歷史”與“走向未來”提出了回望歷史方能更好地走向未來的觀點,立論清晰;隨后從“為什么”“怎么做”兩個層面,論述了歷史的意義及如何回望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脈絡分明;其中對回望歷史要注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辯證和發(fā)展地拿來”等觀點令人耳目一新,頗有深度。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