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中醫(yī)技法之一,屬于灸法。艾灸是以灸法為基礎,配合由艾葉制成的艾炷、艾條,對人體的穴位進行熏烤,具有治療疾病、保健等功效。艾灸中的灸法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作用與針療有著較高的相似度,并且和針療相輔相成。人們常說的針灸,就是針與灸的配合使用。目前大家使用的針灸大多以針療為主,很少涉及艾灸的內容。
艾灸對人體健康有哪些益處?
艾灸的主要功效是治療疾病。除此之外,艾灸還具有防病保健、美容、溫經散寒、通絡行氣、增強免疫力等諸多功效。下面簡單為大家科普一下這些功效。
(一)防病保健
艾灸可以溫陽補虛,增強身體抵抗力,達到防病保健之功。其中,時常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以使胃氣盛壯,氣血充足,保持人體健康狀態(tài);常灸命門穴,可保陽氣充足;關元、氣海等穴位可藏精蓄血,用艾灸灸之,可以使人體氣血充足,一定程度上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具有很好的防病保健的功效。
(二)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有效手段。不少女性朋友的面部不光滑潔凈,主要是因為內分泌失調、陽氣不足導致的,艾灸能夠有效改善這一問題,幫助女性朋友改善面部狀態(tài),消除黃斑等皮膚問題。
(三)溫經散寒
艾灸可以溫經散寒,使血液順暢流通。人體活動依賴氣血的作用,陽病則陰盛,這種情況屬于寒厥導致的元氣虛陷。艾葉屬純陽物質,火也屬陽,兩者結合相得益彰。用艾灸灸關元、神闕等穴位,可以回陽救逆,達到溫經散寒的目的。
(四)通絡行氣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lián)臟腑、外布體表,與肌肉、骨骼等組織相連。正常情況下,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一旦受風、寒、暑、濕、燥、火等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就會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以及一系列的功能障礙。此時,對這些穴位進行艾灸,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
(五)調節(jié)免疫
艾灸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艾灸的許多治療作用是通過調節(jié)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jié)的特性,即免疫功能低下者,艾灸可提升其免疫水平,免疫功能亢進者,則能起到抑制作用。尤其是個體處于病理狀態(tài)下,這種調節(jié)作用更為明顯。
哪些情況下不適合艾灸?
艾灸雖然功效顯著,但是也不能盲目使用。這是因為艾灸需要熏灸,被點燃的艾條溫度非常高,施灸不慎容易燙傷皮膚。因此,能否艾灸還要結合個人的身體情況決定。以下幾種情況不建議艾灸。①面部或者其他暴露在外的部位,一般不建議艾灸,容易發(fā)生燙傷而留下瘢痕,影響美觀。②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乳頭、陰部、睪丸,妊娠期女性的腰骶部、下腹部等部位,大血管處、心臟等關鍵部位,以及眼部,這些部位都不要施灸。③極度疲勞的狀態(tài)下,如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wěn),以及女性經期時,不宜施灸。④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以及身體極度衰竭時,最好也不要施灸。
因此,最好前往正規(guī)的中醫(yī)館或咨詢專業(yè)的中醫(yī)師進行艾灸,以確保安全并充分發(fā)揮艾灸的功效。
艾灸后會出現的情況
艾灸雖然有諸多作用和功效,但是部分人在施灸后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病情加重、失眠、上火、過敏等。因此,在艾灸期間,為了避免出現不良反應,建議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持飲食清淡,避免過饑、過飽,同時要保持心情愉悅,多到戶外運動或散步并避免房事。
(一)失眠
艾灸后,部分人會出現失眠的癥狀,這是一種常見的不良反應。如果初次艾灸后出現失眠的情況,也是一種正常反應,并且大多伴隨疲乏無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艾灸調理,即使睡眠時間較少,也不容易出現疲乏無力的情況,反而會因為艾灸而精力充沛。因此,在艾灸期間不必因為睡眠時間減少而煩惱,更不要用安眠藥來增加自己的睡眠時間。
(二)上火、過敏
艾灸后,有些人可能出現口干舌燥的情況,這是艾灸后常見的反應,這時要多喝白開水。同時,還有些人艾灸后皮膚出現紅疹等過敏現象,這些癥狀表示寒邪被驅逐體外,也是病邪在體表的反應,如果此時暫停艾灸,就可能導致病邪再度內陷。如果皮膚表面的過敏情況嚴重,則需要尋求專業(yè)醫(yī)護人員幫助,或到正規(guī)醫(yī)院接受治療。
(三)病情加重
部分患者在艾灸后可能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這是因為病邪在體內時間較長,此時在艾灸的作用下,體內陽氣與病邪激烈對抗,導致癥狀暫時加重。因此,人體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反應。隨著艾灸治療的持續(xù)進行,身體逐漸適應,因艾灸而累積的陽氣不斷增加,會一點點壓制并驅趕病邪,最后,病情會由重轉輕。
“艾”健康的你,該這樣灸
第一,背部重要穴位較多,適合艾灸,胸部肌肉較薄且靠近重要臟器,不宜多灸。
艾灸通常選擇背部的穴位,而避免在胸部施灸。這是因為肌肉偏薄處,動脈附近、關節(jié)等部位應避免直接施灸。一般來說,頭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肌肉較厚的部位,則多灸無妨。背部有許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氣海俞穴、關元俞穴、三焦俞穴等。這些穴位與臟腑功能相關,因此,常艾灸背部有助于祛病緩疾、延年益壽。但具體效果因人而異,建議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
第二,文火補,武火瀉,目的不同,溫度的選取要合適。
自古以來,艾灸就非常注意溫度和方法。古人將艾灸之火分為文火和武火。文火指小而緩的火力,一般來說,溫灸盒、麥粒灸等都被視為文火。武火指大而猛的火力,如大艾炷。在艾灸中,文火與武火的作用有所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正所謂文火為補,武火為瀉。當艾灸儀器從低檔慢慢調高但不致高溫時,是為補法,能起到溫陽補虛作用;如果直接將艾灸儀器調到高溫,使患者有燙的感覺,則為瀉法,能起到驅寒散結的作用。因此,在艾灸過程中應注意火的把控,不要一味地使用高溫,而應該根據病情或目的選擇合適的溫度,調整合適的檔位。
第三,艾灸順序要講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
艾灸的常規(guī)操作順序就是先陽后陰,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在臨床艾灸的操作中,一般是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后灸四肢。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應講究艾灸的順序。先陽后陰,能達到陰平陽秘且無亢勝的目的。先上后下,是指先從頭面軀干開始灸,再灸四肢,又或者先灸頭面與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這是因為半身以上同天之陽,半身以下同地之陰,如此艾灸可以達到陰升陽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濟的功效。先少后多是指在初次使用艾灸儀器時,要控制時間的長短,由短至長,逐步適應。
第四,時段要選好,效果才能好。
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分別對應了人體的十二條經絡。每條經絡都會在對應的時辰進行自己主要的工作。因此,想要借助艾灸解決經絡問題,需要在經絡對應的時辰內進行艾灸,如此才能充分發(fā)揮艾灸的作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結語
總而言之,艾灸是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之一,其功效是治療疾病、保健身體。但大家在艾灸前一定要準確評估自己的身體情況,判斷是否適合艾灸,千萬不要盲目艾灸,以免適得其反。
編輯: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