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滴水形成時間
英國《自然-天文學》雜志最新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揭秘了宇宙中“第一滴水”的形成時間。建模顯示,水可能最早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1億至2億年間。這意味著,水在宇宙中的形成時間早于此前估計,而且可能是第一代星系的關鍵成分。
國外研究人員利用兩個超新星的計算機模型——一個模擬了13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另一個模擬了20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來分析這些爆炸的產物。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由于達到了極高的溫度和密度,第一個和第二個模擬中分別產生了0.051倍和55倍太陽質量的氧。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氣體氧發(fā)生冷卻并與超新星在周圍留下的氫混合,伴隨著這一過程,水在遺留的致密物質團塊中形成了。這些團塊可能是第二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位置。
在第一個模擬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超新星事件后的3000萬年到9000萬年,水的質量達到了大約1個太陽質量的1億分之一到100萬分之一。在第二個模擬中,水的質量在300萬年后達到了約0.001個太陽質量。
研究人員補充解釋稱,如果水能在第一代星系具備毀滅性的形成過程中“幸存”下來,那么水就可能在數(shù)十億年前就參與了行星的形成。
內容來源:科技日報
蟹肉棒跟螃蟹沒什么關系
我們平時吃的蟹肉棒確實跟螃蟹沒什么關系,很大一部分蟹肉棒都是用黃線狹鱈做的。黃線狹鱈的肉經過漂洗、脫水、去腥后,加入鹽、糖、淀粉等調味,再經過蒸煮、冷卻、撕條、壓膜等工序,就變成了蟹肉棒。
南極磷蝦自帶“銷毀程序”
南極磷蝦自帶銷毀程序,當被捕撈出水后南極磷蝦會很快死亡,體內的消化酶短時間內就會將自身組織分解。同時,磷蝦甲殼內的氟化物含量較高,而且性質不穩(wěn)定,在磷蝦死后即可滲透到蝦肉中。人體攝入氟化物過多可能會破壞骨質,有患氟骨癥的風險。
面包蟲能降解塑料
黃粉蟲俗稱面包蟲。它有一項“隱藏技能”——降解塑料。黃粉蟲通過咀嚼將塑料碎片化成小顆粒,并利用唾液中的酶進一步促進塑料的分解,最后通過腸道中的微生物將塑料降解為低聚物和小分子后排泄。
水果越來越好看不是“科技與狠活”
在超市里買的水果為什么越來越好看了?可不是什么“科技與狠活”,水果“越來越美”主要是因為近年來種植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技術的發(fā)展不僅讓水果口感更佳,也讓它們的外觀越來越漂亮,而這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又好吃又好看”的需求。
“藍血”只是一種錯覺
中世紀的歐洲,“藍血”一度成為皇家貴族的代稱。當然,這只是一種錯覺。當血液含氧量高時,血紅蛋白中的鐵離子與氧氣結合而使血液呈鮮紅色,如動脈血;含氧量低時,鐵離子與氧氣結合度低,血液就呈暗紅色,如靜脈血。因此,透過皮膚看到的靜脈并非不紅,只是與旁邊皮膚對比偏藍而被大腦主觀認定為藍色。
內容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一鯨尿,萬物生?
科研團隊最新發(fā)現(xiàn),大型鯨類每年通過尿液、糞便等途徑,向熱帶海域輸送約4000噸氮元素。這些養(yǎng)分如同天然肥料,滋養(yǎng)著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至關重要的浮游植物,進而支撐起整個海洋食物鏈的運轉。
這種養(yǎng)分運輸具有獨特的時空規(guī)律:成年鯨類在阿拉斯加灣、南極洲等高緯度海域大快朵頤,每天增重可達13千克。當冬季來臨,它們停止進食,憑借儲存的脂肪完成上萬公里的遷徙,前往溫暖的熱帶繁殖區(qū),鯨群的尿液日產量最高可達950升,超過人類每日排泄量的500倍??茖W家用巨型傳送帶來形容這個自然奇跡。以夏威夷鯨類保護區(qū)為例,鯨群輸送的養(yǎng)分總量是當?shù)睾Q笪锢磉\輸?shù)?倍。這種集中式投放相當于將廣袤海域的養(yǎng)分收集起來,精準投放到特定區(qū)域,猶如為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打造的專屬營養(yǎng)站。
歷史數(shù)據(jù)顯示,在工業(yè)捕鯨尚未興盛的年代,鯨類運輸?shù)酿B(yǎng)分規(guī)模是現(xiàn)在的3倍以上。正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維系大氣平衡,作為海洋養(yǎng)分運輸者,鯨類構建起跨越海洋盆地的生物通道。它們的遷徙軌跡實質上構成了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循環(huán)網絡。
這項發(fā)現(xiàn)不僅刷新了人類對海洋生態(tài)的認知,更反映了每個物種在維系地球生命網絡中的獨特價值。當我們在碧波中瞥見鯨影,看到的不僅是優(yōu)雅的海洋精靈,更是維持海洋生機的“工程師”。
內容來源:科學大院
本欄目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