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展示二
《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的愛人奧菲利婭最后發(fā)瘋投水而亡,母親喬特魯?shù)乱惨蛘`喝毒酒而死,哈姆萊特最終和國王克勞狄斯同歸于盡……造成這一系列悲劇的直接原因,便是哈姆萊特復仇的一再“延宕”。
哈姆萊特被苦難折磨,渴望得到解脫,從而引發(fā)了對死亡的深思——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他對生命的拷問。他批判了默默忍受,反思了挺身反抗,也否定了通過死亡遠離苦難的方式。他無情解剖自己,懺悔自己的懦弱。他尋求解脫,又恐懼死亡,因此遲疑,他那熾熱的決心也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思想上的顧慮,行為上的延宕,抵抗命運卻又對命運無奈……這些讓我們感受到哈姆萊特內(nèi)心世界的復雜,更能感受到孤立無援的哈姆萊特內(nèi)心的痛苦和掙扎。
哈姆萊特被痛苦折磨,他的復仇一再延宕?!澳蝗淌苊\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正如他本人所說:“我不知道這是因為鹿豕一般的健忘,還是因為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過于審慎的顧慮?!惫啡R特曾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有著良好的教養(yǎng)和高尚的理想。但他又背負著為父復仇的使命。面對整個欲望橫流、人心叵測的丹麥朝廷,他深感孤立無援而又任務(wù)艱巨,于是生性敏感的他遲遲不能行動。他思維縝密,看到了任務(wù)的復雜和艱巨。他沒有把握成功復仇,懼怕失敗,所以不得不一拖再拖,直等所謂的“時機”出現(xiàn)。他一直在等、在思考、在掙扎。
內(nèi)心的理想世界與外部的現(xiàn)實世界之間產(chǎn)生了強烈的沖突,他與整個腐爛的社會格格不入,被卷入時代的洪流無法掙脫。這樣一位善良、高尚的王子最終卻被黑暗所毀滅,這是最大的悲劇。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本原因——個人的力量無法與社會相抗衡。莎士比亞正是以哈姆萊特與整個昏暗的丹麥朝廷的斗爭為載體,表現(xiàn)對社會丑惡一面的悲憤,通過展現(xiàn)個人在黑暗社會中的身不由己,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和批判。
“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惫啡R特的毀滅,是個人復仇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點評
作文聚焦哈姆萊特“生存還是毀滅”的內(nèi)心獨白,剖析人物心理,從成因、結(jié)果的角度分析哈姆萊特的“延宕”。將“個人的延宕”放置在整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及社會邪惡勢力與正義的新生力量之間的對抗的背景下進行解讀,揭示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解讀深刻。
【本版習作作者系湖北十堰市第一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