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生命觀念:通過觀察多種多樣的病毒,能夠概述病毒的種類、結構、增殖等特征,增強珍愛生命的觀念。
2.科學思維、科學探究:了解病毒發(fā)現(xiàn)的科學史,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感悟科學家嚴謹認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態(tài)度。
3.社會責任:通過資料分析,辯證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養(yǎng)成正確預防病毒性疾病的衛(wèi)生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病毒的主要特征;辯證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難點:病毒的結構特征與增殖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我們今天學習的課題——病毒。看到“病毒”二字,你們想說些什么呢?
生:看到“病”和“毒”這兩個字感覺都非??膳隆?/p>
生:“病”和“毒”都是人類想遠離的,都是危及人類健康的殺手。
生:“病”和“毒”合在一起應該是危及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很可怕,甚至會危及生命。
生:我也認為病毒可怕,但我覺得我們不應該被病毒所嚇倒,應該好好研究病毒,利用病毒對人類有益的一面。
師:我非常贊同你的觀點。事物一般都具有兩面性,我們應該摒棄事物對人類不利的一面,積極研究和利用對人類有利的一面,不能全盤否定病毒。
師:生活中,病毒確實能引發(fā)一些疾病。同學們想一想,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呢?
生:“流感”、手足口病、甲肝、乙肝等。
師:看來同學們了解得還真不少。雖然這些病毒看來可惡又可怕,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科學手段進行有效預防。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研究病毒。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看到“病毒”二字的感受,引發(fā)學生對病毒的認識和思考,知道病毒可怕的一面,又引出病毒還有可被人類利用的一面,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同時,對學生進行“要一分為二、全面正確看問題”的思想教育。)
(二)探究新知
▲探究1:病毒的發(fā)現(xiàn)
師:剛才我們已經(jīng)探討了一些熟知的病毒,那這些病毒從哪來的?藏在哪里?我們又是怎樣發(fā)現(xiàn)病毒的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開啟這節(jié)課的第一個探究活動——病毒的發(fā)現(xiàn)。
師:請大家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認為病毒是什么樣的。交流好之后匯報。
生:我認為病毒是具有傳染性的、有毒的東西,人和動物碰到就生病,且生病后還會傳染給其他人。
生:我認為病毒就是很小且有毒的細菌,我們看不到也摸不著,對人類有害無益。
……
師:大家對病毒的認識各不相同,但是,大家都認為病毒是很小的。那么,病毒究竟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呢?它又是什么樣子的呢?接下來,請大家認真自主閱讀教材第114頁“病毒的發(fā)現(xiàn)”這部分內容,然后說說你對病毒的認識。
生:病毒也存在于植物體內,能使植物生病致死。病毒的危害真大。
生:病毒很小,用肉眼不能直接看到,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等儀器才能看到。
生:病毒也是有形狀的,不同的病毒,形狀不同。另外,病毒不僅可以存在于動物體內,還可以存在于植物體內。
……
師:大家閱讀得特別認真,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了自己對病毒的認識。病毒也是一種生物,是比細菌還小的微生物,一般肉眼是看不見的,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其形狀。
師:從這段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從發(fā)現(xiàn)煙草花葉病毒的過程可以看出,科學家們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密的科學思維。
生:科學的發(fā)展與進步需要借助科技的發(fā)展。
……
師:希望大家從今天起努力學習,擔負起肩上的社會責任,培養(yǎng)像科學家一樣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思維,認真研究科學技術和醫(yī)療技術,有效預防病毒傳染,解除人們的疾病痛苦,還人們健康的體魄,創(chuàng)造安全、衛(wèi)生的生活環(huán)境,造福人類、造福社會。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深刻感悟科學家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密的思維,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
▲探究2:病毒的種類、形態(tài)和結構
1.病毒的種類
師:病毒是一種微生物,那它是不是也像動物或植物一樣可以分成幾類呢?
生:我推斷病毒應該也會像其他動植物一樣可以分成許多類的。
師:病毒不像動物和植物那樣可以單獨生存,它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jù)病毒感染細胞的不同將病毒分成三類:感染人和動物細胞的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HIV、新型冠狀病毒等;感染植物細胞的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番茄斑萎病毒、鳳仙花壞死斑病毒等;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等。
2.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
師:前面我們知道病毒是非常小的微生物,需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其結構模式。下面請看電子顯微鏡下的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體及其結構模式圖。(教師多媒體展示這三種病毒及其結構模式圖)
師:仔細看這三種病毒共有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有哪些。
生:病毒有球狀、桿狀、蝌蚪狀等,結構簡單,都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的,無細胞結構。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這些病毒都是由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組成的,沒有細胞結構。其實,病毒根據(jù)形態(tài)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球狀、桿狀、蝌蚪狀等。
師:我們知道病毒體積微小,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到底有多小呢?10億個細菌只有一粒米那么大,大約30萬個病毒才有一個細菌那么大。病毒比細胞小得多,我們一般用納米表示它的大小。你們知道1納米是多長嗎?
生:很小,百萬分之一毫米。
師:對。我們知道1毫米有多長吧?把1毫米平均分成100萬份,其中1份的長度就是1納米。
師:我們知道病毒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的,一般寄生在活細胞內,不能獨立生存。那么,HIV、流感病毒等病毒如果附著在人體外能存活多久呢?
生:估計時間很短,除非很快進入人體的活細胞內。
師:是的,病毒只適宜寄生在體內活細胞中,到了體外就失去了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很快就會死亡。如HIV,它是我們常說的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雖然是一種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疾病,但艾滋病病毒很脆弱,一旦離開了人體,很快就會死亡。
師:你們聽說過艾滋病嗎?聽到后有什么感覺?
生:聽說過,覺得挺可怕的。
……
師:艾滋病雖然傳染性強且致死率高,但是我們正確認識它后就不會覺得可怕了。日常生活中的接觸,如握手、擁抱、共餐等,都不會感染艾滋病。
師:那么,我們作為健康的社會人,應該怎樣對待艾滋病患者呢?
生:首先,我們要尊重艾滋病患者,不能歧視或孤立他們,應友好對待他們。其次,我們要向艾滋病患者講解艾滋病知識,讓他們重塑生活信心,友善對待身邊所有人,不惡意傳播艾滋病病毒。
……
師:說得太好了,為你點贊。流感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很短。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流感病毒在木頭表面可以存活48小時;在不銹鋼和塑料表面可以存活24小時;在衣服表面可以存活8小時;在紙張和紙巾上可以存活不足8個小時;在手上存活時間最短,只有5分鐘。也就是說,流感病毒在體外不同的地方存活的時間也不同,但都不會太長。了解了這些知識后,你想說些什么呢?
生:流感病毒雖然在體外存活的時間較短,但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為它的傳播途徑較多。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健康,我們都應該注意,如果不慎患了流感,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要戴好口罩,做好防護,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不能隨意丟棄用過的口罩等個人用品。另外,我們要積極做好個人防護,講衛(wèi)生。
師:說得真全面,也彰顯了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希望其他同學都能像你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病毒的種類、形態(tài)和結構等知識;通過分析,讓學生感受病毒之小,同時結合艾滋病病毒和流感病毒讓學生感受病毒的破壞性之大。通過科普艾滋病病毒和流感病毒,讓學生根據(jù)病毒在體外存活的時間長短和傳播途徑,正確認識病毒和正確對待被感染的人,知道應該怎樣預防傳染,增強社會責任感。)
▲探究3:病毒的增殖
師:病毒沒有細胞結構,而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那病毒是生物嗎?它如何增殖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探究病毒的增殖。
多媒體播放病毒的增殖視頻。
師:看了這個視頻,誰愿意說一說病毒的增殖過程?
生:病毒的增殖過程可分為五步,即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裝配與釋放。
師:這位同學簡單說出了病毒增殖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因為病毒的增殖過程表述需要很強的專業(yè)知識,下面我來跟大家說一說,注意結合剛才的視頻,體會我的表述。吸附就是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這是病毒增殖的第一步,非常關鍵;然后病毒以直接侵入的方式進入細胞;侵入宿主細胞后,病毒釋放核酸,借助宿主細胞的細胞器和酶復制病毒的核酸并合成結構蛋白及其他結構成分;接下來就是裝配,在宿主細胞的細胞核或細胞質中,把已經(jīng)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質裝配成完整的帶有感染性的病毒粒;然后再從被感染的細胞內轉移到細胞外。這一過程就是病毒的增殖過程。
師: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它是有生命的,以自我復制的方式增殖。病毒一旦離開了活細胞,會以病毒顆粒的形式存在。一旦有機會侵入活細胞,病毒的生命活動又會重新開始。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病毒增殖的視頻,直觀感受病毒的增殖過程,促進學生了解病毒的增殖,然后結合教師的語言表述,深刻理解病毒的增殖過程。)
▲探究4: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師:我們剛剛對病毒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知道病毒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那么,病毒與我們人類有著怎樣的關系呢?請大家先自主閱讀教材第116頁至117頁“分析·討論: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部分的內容,然后與同桌討論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生:病毒對人類、動物、植物等危害很大,但病毒并不是沒有一點用途。我們可以利用病毒研制殺蟲劑,用于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也可以用于醫(yī)療方面治療一些疾病等,造福人類。
生:病毒是一種微生物,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病毒對人類的危害,沒有看到病毒對人類有益的一面。但事實上,病毒對人類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只是我們不在科研領域,閱讀的相關書籍又少,不了解而已。
生:其實,人類的免疫系統(tǒng)可以通過產生抗體來保護我們免受病毒的侵襲。這就是病毒對我們有益的一面。這說明病毒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類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促使我們研究新的藥物,這也促進了醫(yī)療的發(fā)展。
生:病毒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可以被用作治療工具。例如,使用病毒治療腫瘤,即用病毒定向攻擊癌細胞,成為一種治療疾病的工具。
……
師: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呀,老師替你們高興?,F(xiàn)實生活中,我們把病毒當作人類的敵人,這是不正確的。其實,在許多領域,病毒也對人類的進化、醫(yī)學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對于病毒,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敵人,而應該努力學習,盡可能多地研究它,以更好地對抗和利用它,有效促進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
師: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第119頁“病毒的跨物種傳播”材料,并思考后面的“想一想”問題。
生:野生動物體內可能感染有病毒,我覺得非法食用野生動物致病的可能性極大,甚至可能致死。另外,野生動物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因此,我們堅決不能非法食用野生動物。
生:非法食用野生動物不僅使我們面臨致病、致死的風險,還會造成病毒的傳播,危及更多人的身體健康,甚至造成社會的不安定。
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給自己養(yǎng)的狗注射狂犬疫苗,且拴繩,不能讓其亂跑,要對路人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負責。萬一不慎被狗、貓等抓傷、咬傷要及時就醫(yī),并注射狂犬疫苗。
師: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保護動物,與它們和諧共處,不能肆意捕殺、食用。因為動物體內也有可能攜帶病毒,誤食后會感染病毒,造成患病,甚至發(fā)生疫情。另外,大量捕殺野生動物還會造成食物鏈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養(yǎng)狗是人們的愛好之一,但是要定期給愛犬注射狂犬疫苗,文明養(yǎng)犬。人類健康和社會安定是我們共同的社會責任。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自主閱讀相關素材,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在閱讀和分析討論中獲取更多有關病毒的知識,增進其對病毒的了解,尤其是病毒對人有益的方面。同時,增強學生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加強保護野生動物和生態(tài)平衡方面的教育,提高對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和保護人類健康。)
(三)鞏固練習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18頁第一大題的第2小題。
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先自主完成,后匯報和評價。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病毒,對病毒的了解又增加了,請說一說你這節(jié)課的收獲吧。
生:我以前認為病毒都是有害的,都是非常可怕的,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病毒對人類也有好處。
生:為了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環(huán)境的安全,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認真研究病毒,對病毒有害的一面積極做好預防,對病毒有益的一面積極利用好,使其造福人類。
生:病毒可以跨物種傳播,我們不能非法食用野生動物,要把動物當作我們人類的朋友,友好共處,維護生態(tài)平衡,保障人類生存環(huán)境安全,這是我們所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師:這節(jié)課不僅使我們豐富了病毒的有關知識,還讓我們意識到了我們肩上擔負的社會責任,老師感到很欣慰。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
(作者單位:秦安縣隴城初級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