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2025年普利茲克建筑獎揭曉了它的第54位獲獎者——劉家琨,他是繼2012年王澍獲獎之后第二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中國建筑師。他何以摘得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建筑界最高國際殊榮?相較13年前獲獎的王澍,他身上有什么或相似或獨特的經歷及故事?本期,我們一起走進劉家琨的建筑人生。
我是四川人。盡管祖籍河北,愛吃餃子,我還是四川人。我生在這里長在這里,父親葬在青城后山。這里是我的家鄉(xiāng),我在這里做建筑。
——劉家琨
1956年,劉家琨出生于成都。因為父母都是醫(yī)生,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成都第二人民醫(yī)院里度過的。報考大學的時候,老師告訴他有個專業(yè)叫建筑學,屬于理工科,但是可以畫畫?!翱梢援嫯嫛边@四個字打動了從小學畫、愛畫的劉家琨,于是,他沖著這點,在不了解建筑學的情況下報考了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現(xiàn)為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
1982年畢業(yè)后,劉家琨被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并自愿短期外派到了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西藏那曲,之后他還去新疆工作了一段時間。但一開始,他對建筑設計并不感興趣。他曾這樣說過:“學校里的4年,包括畢業(yè)后的十幾年,我都沒有把精力放在建筑設計上。我對其他事情的興趣更大?!?/p>
除了對繪畫的熱情,像那個年代的大多數(shù)知識青年一樣,劉家琨還愛好文學,尤其是寫小說。1984年,他的小說《高地》被收錄進《四川文學》,一起出道的還有后來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的阿來。1987年到1989年,劉家琨還被借調到巴金文學院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我沒有寫詩,而是選擇了寫小說這種表達方式,這也許跟做建筑也有內在的相似性,它們都要虛構一個現(xiàn)實,構造一個比較完整的世界?!眲⒓溢@樣剖解自己的選擇,而一開始之所以并不熱衷于建筑設計,他覺得,“從未經歷過圖紙變?yōu)槲镔|的那種撼動”,也許是重要原因。
人生的奇妙轉折出現(xiàn)在1993年,當時劉家琨參加了大學同學湯樺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建筑個展,這些項目帶給他極大的震撼,促使他決心回到建筑的軌道上。
后來,劉家琨在《我在西部做建筑》一文中寫下了這樣的回憶,他說:“這次活動對我震動很大。從上海轉道南京的列車上,窗外的景物紛紛向我訴說關于建筑的事情。我拍了很多照片,現(xiàn)在看起來圖像動機不明。但從此以后,用同行的何多苓、翟永明的話說,我‘一夜突變’,成了建筑人?!?/p>
1994年開始,劉家琨先后為知名畫家羅中立、何多苓設計了工作室,掀起了國內藝術家興建藝術工作室的風潮,在建筑界引發(fā)了不小的反響。這一系列建筑實踐,不僅讓他體會到了建筑的真正內涵,也為其本人打開了知名度——據(jù)說,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本科生大一的第一個作業(yè)就是抄繪劉家琨的“何多苓工作室”。
1997年,劉家琨從成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辭職。兩年后,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成立,宣告他邁入了職業(yè)生涯的新階段。
這段被劉家琨自己戲稱為“半路回家”的經歷,跟13年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王澍居然頗為相似。大二時,王澍就宣稱“沒人可以教我了”,碩士畢業(yè)論文《死屋手記》幾乎把整個中國建筑學界都懟了一遍。然而這個“狂人”卻在畢業(yè)后隱居8年,“忘記”以前學過的建筑學,閱讀大量與建筑無關的書籍,到工地上去和工匠們交朋友。直到1997年,王澍與妻子成立了“業(yè)余建筑工作室”,才正式回歸建筑設計領域——這兩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都曾以“非主流”的姿態(tài)游離于建筑界的常規(guī)路徑之外,在生命的“留白”中沉淀出獨特的建筑哲學。
建筑應該有詩意和氛圍感,而不是僅僅實現(xiàn)實用功能。
——劉家琨
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位于成都玉林一處顯得有些年頭的小區(qū)居民樓內,低調安靜,有著濃濃的市井氣息。不同于國內建筑師大多扎堆北京、上海的現(xiàn)狀,坐落在成都的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以及長居成都的建筑師本人,似乎都在彰顯一種無言的態(tài)度——
“我是成都人,我生在成都,在這里成長,也工作在這里。我喜歡這種成都的松弛感。尤其是玉林,我在這兒待很多年了,很放松。這種老街區(qū)作為一種文化生態(tài),一直滋養(yǎng)著我,給我?guī)盱`感來源?!?/p>
在過去四十年間,劉家琨和他的團隊在以川渝為主的中國各地打造出三十多個項目,涵蓋了學術和文化機構、城市空間、商業(yè)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劉家琨的建筑設計以其對材料、光影和空間的獨特詮釋而聞名,同時支持和彰顯普通市民生活方式,并善于通過文化、歷史、情感和社會等各維度的協(xié)調,以建筑凝聚社區(qū),激發(fā)人文關懷,向人們展示建筑如何在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達到平衡。
2025年度普利茲克獎評委會在評審辭中表示:“劉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連貫性和穩(wěn)定的素質,擺脫了各種美學或風格上的束縛,對新世界進行了想象和建構。他所首倡的是一項策略而非某種風格,從不依賴于重復的方法,而是基于每個項目的具體特征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評估。換言之,劉家琨立足當下,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處理,甚至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全新的日常生活場景。除了知識和技術之外,他為建筑師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強大的工具是常識和智能?!?/p>
劉家琨的獲獎不僅標志著中國建筑師的國際影響力持續(xù)提升,更折射出普利茲克建筑獎近年來對“社會價值”與“在地性”的深度關注?!霸诘匦浴辈⒉皇青l(xiāng)土特征的簡單表征,而是針對具體場地、人、文化及社會等多要素的附加設計內涵的回應。它要求設計者深入理解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結構,從而創(chuàng)造出與當?shù)丨h(huán)境相得益彰的作品。而具體到劉家琨的建筑作品上,這些特質的流露或許與他的“文人身份”有關。事實上,從事建筑設計多年來,劉家琨從未遠離文學——他依然經常出現(xiàn)在作家、詩人圈子當中,熱衷與成都的藝術家們交朋友,在由詩人翟永明創(chuàng)辦的成都知名文化沙龍白夜酒吧舉辦的詩會或者新書發(fā)布活動上,就時不時能看到劉家琨的身影。在白夜的門頭上,印著何多苓和艾軒創(chuàng)作于1984年的肖像畫作品《第三代人》,劉家琨和翟永明都是這幅作品的畫中人。
而在劉家琨看來,“寫小說和做建筑設計是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我并沒有刻意將兩者結合起來。然而,或許是由于我的雙重背景,它們在我的作品中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比如我在設計中對于敘事性和詩意的追求”。
2014年,他出版了小說《明月構想》,這是一本帶有強烈理想主義氣質的反烏托邦小說。主人公歐陽江山是一名建筑師,他想要建立一座新城,用建筑來重塑人們的靈魂。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被命名為“明月構想”。這位強硬的理想主義者一步步逼近成功,最終卻轟然失敗,最后發(fā)現(xiàn)他的失敗比成功更有意義。這是一本只有建筑師才能寫出來的小說,充滿了迷人細節(jié)——明月新城這座從未有過的“人間天堂”在他的筆下閃閃發(fā)光;而結尾那不期而至的悲壯,更像是為一代人的理想作結,以文字的方式,傳遞“文人建筑師”劉家琨的思想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