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并非信徒,但是旅行中依然會為世界各地的教堂建筑深深著迷。在一部關(guān)于巴黎圣母院的紀錄片中看到過一段令我記憶深刻的描述:這座歷時180多年建設周期的建筑,在當時的巴黎人眼里就相當于今天的我們忽然看到一棟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樓,雄偉壯觀的建筑鶴立雞群,對巴黎人來說無疑是神之居所、信仰的容器。
每一座教堂都是一部厚厚的歷史書,等待著世人翻閱它們不盡相同的傳奇身世。
在世界各大教堂的建筑史上,穹頂?shù)慕ㄔO一直都是最受關(guān)注的焦點,也自然成了建筑歷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環(huán)。穹頂?shù)拿溃粌H在技術(shù)上展現(xiàn)了人類建筑智慧的高峰,還在文化和象征意義上承載了深厚的精神內(nèi)涵。
正是在這里,我第一次體會到穹頂?shù)纳袷ブ?。仰望著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巨大穹窿,一束陽光透過穹頂?shù)拇皯艟酃鉄粢话銉A瀉而下,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斕的光影。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像一位沉默的巨人,用它的恢弘訴說著人類對信仰的虔誠。
圣彼得大教堂以其巨大的穹頂聞名,靠近這個似乎有著魔力的建筑空間,透過石質(zhì)雕砌的高高墻壁,仿佛能觸摸到幾個世紀以來無數(shù)朝圣者留下的溫度;穹頂之下,仿佛得見人類對信仰的無限追求。這座教堂不僅是天主教會的象征,更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筑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它的穹頂如同一只伸向天際的手,試圖觸摸不可及的宇宙。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歷時120年,凝聚了無數(shù)建筑師、藝術(shù)家和工匠的心血。從布拉曼特到拉斐爾,再到米開朗基羅,每一位大師都為這座教堂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與才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高達136.57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穹頂?shù)膬?nèi)部裝飾著精美的壁畫和鑲嵌畫,描繪了圣經(jīng)中的場景和圣徒的形象。任何人站在穹頂之下,都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敬畏,置身于如此一個神圣的空間,與神性產(chǎn)生了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
米開朗基羅在設計穹頂時,曾說過:“我要讓這座穹頂超越萬神殿的輝煌?!彼脑O計靈感上承古羅馬,而他也確實賦予了這座穹頂更多的生命力,開啟了教堂建筑的新篇。
另一處令我嘆為觀止的穹頂是來自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這座見證了東正教與伊斯蘭教交替的建筑,同樣以其巨大的穹頂聞名于世。
站在教堂中央,巨大的吊燈一直從高處懸垂而下,被石灰覆蓋過的穹頂上金色的馬賽克鑲嵌畫被遮蔽后又陸續(xù)重見天日,而今再次被白布高懸屏蔽。我曾多次造訪這座宏偉的建筑,每次都深深地沉浸于其建筑的宏偉和細節(jié)的精美。
當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圣索菲亞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并更名為“阿亞索菲亞清真寺”。而當我第一次進入這座大教堂的時候,它又是以博物館的身份接納天下的游客,在這個宏偉的建筑空間中可以看到各個時期宗教的遺痕,如今時代風云變幻,而它的命運至今還未塵埃落定——因為這是一座多次修改用途的教堂,在2020年7月,土耳其政府決定將其又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重新開放供穆斯林禮拜使用。
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高達55.6米,直徑達31.87米,歸本溯源是拜占庭時期的建筑杰作,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開工于公元532年。教堂的設計師是兩位數(shù)學家,他們通過精密的計算,創(chuàng)造出了這座巨大的穹頂。穹頂?shù)闹亓客ㄟ^四個巨大的拱門傳遞到地面,形成了教堂的支撐結(jié)構(gòu),也呈現(xiàn)出一種完全不同于其他西歐教堂的粗糲和力量感。當年的穹頂內(nèi)部裝飾著金色的馬賽克鑲嵌畫,描繪了基督、圣母馬利亞和眾圣徒的形象。這座建筑如同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見證了不同信仰的碰撞與交融。
看著抱持不同目的和信仰來到這里的人們濟濟一堂,眼神里同樣充滿了對歷史和文化的崇敬和虔誠,或許穹頂籠罩之下,不僅可以展示建筑的宏偉,更可呼喚世界的無限與包容。
沿著地中海向西,在西班牙的南部,塞維利亞大教堂也同樣經(jīng)歷過不同文化的洗禮和交融。它是一座由清真寺改建而成的教堂,融合了伊斯蘭與基督教的建筑風格。不同于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命運多變,在這里,兩種風格早已相融于骨髓,伊斯蘭教的尖拱與基督教的哥特式飛扶壁在這里和諧共存。
我錯開人流,清晨時分就走近這座全世界第三大的宏偉教堂。一對老人相互攙扶著在我前面緩步前行,那一刻并不覺得他們行動緩慢,小心翼翼的步伐變成了一種莊重,仿佛看到了幾個世紀以來無數(shù)信徒的身影經(jīng)過,他們都是在這里來尋找內(nèi)心的慰藉和救贖。
西班牙人還將他們的國家英雄哥倫布的靈柩放在教堂的一隅,在這里立著四尊抬棺的國王雕像,他們莊嚴肅穆,也象征著西班牙給予哥倫布的最高禮贊。這里的每一根石柱都像一位沉默的見證者,訴說著大航海時代的榮光與信仰的碰撞。
塞維利亞大教堂的建造始于1401年,歷時100多年才完工。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塞維利亞大教堂的鐘樓,它也是整座教堂最有特色的部分。鐘樓原名“希拉爾達塔”,最初是12世紀阿爾莫哈德王朝時期清真寺的宣禮塔,1492年塞維利亞收復失地運動之后,清真寺被改建為天主教教堂,而宣禮塔被寬容地保留了下來,此后又改成了鐘樓。這座塔內(nèi)沒有傳統(tǒng)樓梯,而是設計了環(huán)形坡道,方便當時的人騎馬直達塔頂。
如果站在栽種滿橘樹的庭院里,自下而上地細細端詳這座高塔,可以發(fā)現(xiàn)塔身下半部分至今保留了伊斯蘭建筑的特點,有著精美的幾何圖案和馬蹄形拱窗,而上半部分又融合了文藝復興風格的鐘亭。塔頂至今還立著一尊青銅風向標雕像,高4米,重達450千克,代表“信仰”的勝利。在我看來這與其說是信仰的勝利,更是歐洲文化的兼容并包。
從西方轉(zhuǎn)向東方,在世界各地,古老教堂以各種融合的樣式出現(xiàn)。我就曾在四川深山彭州白鹿鎮(zhèn)中發(fā)現(xiàn)過一座古老的教堂,年輕人們說它像是哈利波特的霍格沃滋學院,而當?shù)厝藙t將其稱之為“白鹿上書院”或“領報修院”。
這是一座隱藏在群山之中的古老教堂,在漫漫的崎嶇山路后驀地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它從慣常的四川民居和盆地風光中跳脫而出,令人精神一振。這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分明是傳統(tǒng)中式,處處透露著儒家的典雅與莊重,細看又有許多西式建筑的建筑細節(jié)融于一爐。
這里沒有彩繪玻璃,沒有高聳的穹頂,卻同樣盛放著對信仰的追求。上書院的建造始于清代,由法國外方傳教會傳教士、成都主教杜昂派谷布蘭發(fā)起籌建,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駱書雅和伯歷山設計,是天主教傳教士與當?shù)毓そ彻餐瓿傻慕茏?,?895年開始,歷時13年方才在這深山中得以完成。書院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主體的教堂部分有歐洲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而圍合四周的書院建筑又兼有中國四合院落的布局結(jié)構(gòu)。漫步在回廊之間,仿佛還能聽到講學讀經(jīng)的聲音在庭院中回蕩。
時間流逝,這座教堂人去樓空,經(jīng)歷了時間的淘洗和地震的摧殘。如今只剩下高聳的白色法式禮拜堂的部分外立面以及樓前蒼老的弧形臺階梯步,它驚艷而突兀地佇立在四川深山的郊野之間,見證中西文化的合璧。
去過再多的教堂,也抵不過一座圣家堂,因為它太獨一無二,太遺世獨立。如果說每一座教堂都是一座藝術(shù)寶庫,藏著太多的藝術(shù)品,那么圣家堂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件教堂藝術(shù)品。
圣家堂的建造始于1882年,至今仍未完工,最近幾年“生長”速度見漲,主塔樓的高度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年攀升。據(jù)西班牙人預計,在2026年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結(jié)構(gòu)就將完成,然后在2030年至2032年期間完成內(nèi)部裝飾工作。
教堂的建筑設計師高迪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自然界,他曾說過:“直線屬于人類,曲線屬于上帝?!彼锰祚R行空的想象力,將自然界的元素融入建筑之中。我仰望著那些如同森林般的立柱,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石質(zhì)森林之中,樹柱向上伸展,支撐著巨大的穹頂。立柱的表面裝飾著精美的雕刻,這里是樹葉,那里是花朵和果實,處處都是在訴說生命的奇跡。每逢正午,陽光透過彩繪玻璃,在教堂內(nèi)部投射出夢幻般的光影。據(jù)說這些彩繪玻璃是由高迪親自設計,那些夢幻的光影應該就是壯志未酬的高迪的輕聲低語。靜靜地坐在長椅上,感受著被彩色玻璃染色后的光影在眼前流轉(zhuǎn),仿佛這不是一座宗教建筑,而是對大自然的一次模仿和致敬。這時我會選擇放下手里的相機,因為之前的多次嘗試都證明,相機捕捉的光影完全無法再現(xiàn)現(xiàn)場震撼之萬一。
這座未完工的教堂,就像人類對信仰永恒追尋,永遠在路上。有一位建筑學家說,未完工的圣家堂恰恰是一種隱喻,讓一代又一代人在續(xù)寫高迪未完成的夢想的路上不斷前行,未完成才是最宏偉的目標。
當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的熊熊大火燒遍整個網(wǎng)絡的時候,多少人扼腕嘆息,原來人們以為固若金湯、永垂不朽的教堂建筑也會在時間里消失。所幸雖然經(jīng)歷了大火的創(chuàng)傷,但這座哥特式建筑的瑰寶依然屹立,隨著重建工程的完成,涅槃之后的圣母院又將重新煥發(fā)魅力。
巴黎圣母院以雨果的同名小說住進我心,等到真正面對她的時候,書中回腸蕩氣的故事與現(xiàn)實中精美的雕刻和玫瑰花窗一道產(chǎn)生了更多的化學反應,讓人不禁流連和嘆服,一座建筑經(jīng)過時間、歷史、烈火的淬煉,已經(jīng)不僅僅是磚和石的簡單堆砌,早已成為人類文明史的璀璨珠玉。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始于1163年,歷時182年才完工。教堂的正面裝飾著精美的雕刻,描繪了《圣經(jīng)》中的場景和圣徒的形象。巴黎圣母院的標志性玫瑰花窗令人久久駐足不愿轉(zhuǎn)睛。哥特式建筑的尖頂與飛扶壁不僅是為了支撐結(jié)構(gòu),更是為了將人們的目光引向天空,引向那不可觸及的神性。
每時每刻熙熙攘攘的游客隊伍里是不是也藏著當年雨果一樣的人,在這里必將被建筑被時間所震撼,由此發(fā)愿做出更完美的藝術(shù)品,代代薪傳。
離巴黎圣母院不遠處還藏著另一座異常精美的小教堂——圣拉夏貝爾教堂。這是深度教堂建筑愛好者才會去到的地方,雖然整個教堂不大,聲名也遠不如圣母院那般響亮,但是只要你有機會走進這座小巧而五臟俱全的教堂,就會被它的美擊中。
圣拉夏貝爾教堂的建造始于13世紀,是巴黎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法國的教堂慣以精美的花窗著稱,而這座圣禮拜堂的花窗則是個中翹楚,甚至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玻璃花窗教堂。
教堂分為兩層,底層的空間不大,窗戶也較小,這種構(gòu)造是為了支撐二樓巨大的花窗。底層的金色廊柱和藍底金色的百合花裝飾的天花板,讓人仿佛置身于星辰滿天的夢幻之中,也像是一個序章,讓人慢慢沉浸入教堂所營造的氛圍。等到你緩緩步入二樓,會被包裹你的花窗美到暈眩,大部分的教堂只是將山墻上的窗洞用彩繪玻璃來填補裝飾,而在這里,十五扇花窗滿滿地雕刻了1113個圣經(jīng)故事,沒有間隔地鋪陳開來,如同一整面巨大的墻壁,如果此時陽光灑下,整個禮拜堂就會完全沐浴在神圣的光影之中。
13世紀的教徒們也許能在這里度過一整天,冥想感懷,沉浸在彩繪玻璃講述的圣經(jīng)故事中,得到靈魂的沖刷。而如今,世界各地的游客只能短暫停留,被這絢爛的色彩和圖樣所震撼,仿佛被丟入一個五彩斑斕的夢境,然后此后的人生會不斷回望這個彩色的綺麗夢境。
有的教堂藏著美,有的教堂藏著珍寶,而馬耳他的教堂則一樣都沒有錯過。教堂的建筑材料是來自馬耳他特有的石灰?guī)r石,這種巖石在開采時質(zhì)地較軟、易于加工,但經(jīng)過干燥后,其內(nèi)部發(fā)生的某種化學或物理變化使得它變得異常堅硬,這也成了馬耳他建筑中常見的色調(diào)。不過,這座外表樸素的教堂有著無比奢華的內(nèi)部裝飾,讓很多去過其他知名大教堂的游客都覺得震撼無比。
除了奢華的內(nèi)飾,這座教堂還收藏有卡拉瓦喬的名畫,更令其名滿天下。剛一走進教堂,就見懸掛著的卡拉瓦喬的《施洗約翰的斬首》,強烈的明暗對比讓人震撼。畫家充滿跌宕起伏的一生,和這幅令人血脈僨張的畫相互映照,來訪的人們駐足并目不轉(zhuǎn)睛地搜索畫面細節(jié),仿佛想從筆跡的蛛絲馬跡里看出傳說的端倪。
圣約翰大教堂的建造始于16世紀,是馬耳他騎士團的母教堂,所以這里還藏著當年騎士團的眾多英靈。如今,大教堂內(nèi)大概葬有400多名騎士團成員,游客走過的中殿大理石地面,每一個矩形方格內(nèi)都是一位騎士團成員的墓地。能葬在這里的都是有杰出貢獻的騎士團成員,他們都是16至18世紀的歐洲貴胄子弟,因此每個墓葬的設計都各有特色,彰顯其身份。對于騎士團家族而言,能夠在這里占據(jù)一席之地,無疑是一種至高的榮耀。
隨著時代變遷,教堂已經(jīng)不僅僅承載宗教這個單一的母題,它或雄偉,或精致,或古樸,或華麗,都是人類信仰的容器。這些信仰里,不單單是對上天的崇敬,也有對美的執(zhí)著,甚至還有對文化的傳揚。它們承載著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人們對永恒的追求。在這些建筑中,能看到了人類精神的偉大,它們不僅僅是石頭和玻璃的堆砌,更是人類靈魂的居所,這些盛放信仰的容器,將繼續(xù)屹立在時間長河中,見證人類對真善美的永恒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