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尚未散去,云南高原的松林間,鐵鎬輕輕一撬,泥土裂開縫隙,一股深邃而異樣的香氣悠然升騰,恍若封印千年的沉香驟然覺醒。松露是被譽為“黑色鉆石”的菌類,總在秋末某個朦朧晨曦中悄然現(xiàn)身,以指甲輕刮表皮,琥珀色的汁液緩緩滲出,宛若大地淌落的晶瑩淚滴。
采摘松露,是與大自然的一場默契對話。村民們遵循祖輩智慧,于特定海拔、特定樹種下尋覓這黑色瑰寶。世代相傳的竹簍中,菌塊輕輕碰撞,發(fā)出細碎聲響。菌體裂開的瞬間,一股難以言喻的氣息裊裊升起,既似陳年橡木桶底的酒渣余韻,又如初生羔羊在干草堆中的溫暖呼吸,沉甸甸地墜于鼻尖,讓每一次呼吸都變得緩慢而神圣。
村中的阿叔教我辨識“菌窩”的秘訣:十米之內(nèi)必有清泉潺潺,五步之遙必有樺樹挺立,樹冠投影需完全覆蓋菌床。他們深信,每顆松露皆是山神的神秘紐扣,采摘之后,必回填菌根土,讓孢子繼續(xù)沉睡于大地懷抱。當(dāng)我觸摸到那菌肉間如蛛網(wǎng)般密布的白色菌脈時,恍然悟出,這正是森林的隱秘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在地下默默編織著生命的奧秘。
松露,這些隱匿地下的精靈,在櫟樹、松樹與杉樹的根系間悄然生長,與松樹、櫟樹、板栗、榛子等樹種形成互利共生的奇妙關(guān)系。它們形態(tài)各異,有的小巧如豆,有的碩大似蘋果,富含多種微量礦物元素,兼具藥用價值。在云南深山,我曾目睹老陶匠以松露釀造醬油的匠心獨運。他守護著三十六口陶缸,猶如守護著時光的琥珀。當(dāng)陳年豆醬遇上新采松露,菌絲在醬醪中重新煥發(fā)生機,將木質(zhì)素分解成層層遞進的微妙鮮味。頭年霜降的豆豉,與新采的松露碎相遇,在紫陶缸中歷經(jīng)四季更迭。啟封之日,老師傅以長柄木勺輕舀醬汁,濃褐的醬汁如瀑布般傾瀉,拉出金絲縷縷,菌香與醬香交織成琥珀色的夢幻云霧。這醬油淋于過橋米線上,竟讓調(diào)味的老湯煥發(fā)出森林的清新呼吸。
在云南農(nóng)家里,松露以最質(zhì)樸的方式呈現(xiàn)美味。老婦人將松露切片,與土雞蛋共炒,金黃與墨黑在鐵鍋中交織,香氣四溢?;蚴桥c臘肉同蒸,油脂浸潤的菌片在蒸汽中舒展,將山野的精華盡情釋放。最難忘的是松露燉雞,陶罐中翻滾的濃湯里,松露的芬芳與土雞的鮮美完美融合。
松露的芬芳,是大地最深情地低語。新雪覆蓋的腐殖土下,松露孢子正悄然萌發(fā),形成新的菌根。我憶起《齊民要術(shù)》中記載的“地菌”,想起馬幫時代以松露換取鹽巴的往事。當(dāng)村民們再次刨開新的菌窩時,山風(fēng)送來遠處傈僳族人的悠揚歌謠,與菌香在山谷間交織成漣漪。這些大自然的珍貴饋贈,終將在人間煙火中完成它們的輪回之旅。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