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茶座
面食,起源于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歷史,是北方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qū)的主食。面食文化是指圍繞面食的起源、發(fā)展、制作、消費所產(chǎn)生的物質(zhì)、精神、技能、習俗、心理和行為等現(xiàn)象的總和。面食文化不僅是一種飲食文化,更是一種承載著歷史、文化和情感記憶的文化現(xiàn)象。
面條是我國最常見的傳統(tǒng)面食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馳名世界。據(jù)史料記載,最早的面條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在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載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之語,據(jù)考證,“水溲餅”“煮餅”是中國面條的先河,魏晉時稱“湯餅”,南北朝時稱“水引餅”或“水引面”。
各地面食
老北京炸醬面
老北京炸醬面是北京市的一道傳統(tǒng)美食,屬于北京菜,該菜品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片段欣賞
我是從小吃炸醬面長大的。面一定是自抻的,從來不用切面。后來離多外出,沒有廚子抻面,退而求其次,家人自抻小條面,供三四人食用沒有問題。用切面吃炸醬面,沒聽說過。四色面碼,一樣也少不得,掐菜、黃瓜絲、蘿卜纓、芹菜末,二葷鋪里所謂“小碗干炸兒”,并不佳,醬太多肉太少。我們家里曾得高人指點,醬炸到八成之后加茄子丁,或是最后加切成塊的攤雞蛋,其妙處在于盡量在面上澆醬而不虞太咸。這是饞人想出來的法子。
北平人沒有不愛吃炸醬面的。有一時期我家隔壁是左二區(qū),午間隔墻我們可以聽到“呼?!獓!钡穆曇簦鞘且蝗壕煜壬诔哉ㄡu面,“咔嚓”一聲,那是啃大蒜!我有一個妹妹小時患傷寒,中醫(yī)認為已無可救藥,吩咐隨她愛吃什么都可以,不必再有禁忌,我母親問她想吃什么,她氣若游絲地說想吃炸醬面,于是立即做了一小碗給她,吃過之后立刻睜開眼睛坐了起來,過一兩天病霍然而愈。炸醬面有超死回生之效!
(節(jié)選自梁實秋《雅舍談吃》)
上海陽春面
陽春面是江南地區(qū)著名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揚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
片段欣賞
早年的五角場雜貨店旁,還有一家小面館,賣面、餛飩、包子。我進去過兩次。
第一次是因為我一大早空腹趕往醫(yī)院去驗血。十點多鐘徒步回來,已是饑腸轆轆。服務員是一位我應該叫大嫂的女子,我言明原因,她說也只能為我做一碗“陽春面”。她說有兩種價格的——一種8分一碗,只放雪菜;另一種1角2分一碗,加肉末兒。我毫不猶豫地說就來8分一碗的吧。
我并沒坐下,站在灶間的窗口旁看她。她片刻為我煮熟一碗面,再在另一鍋清水里焯一遍。撈在碗里的面條看去格外白皙。另一鍋的清水,也是專為我那一碗面燒開的。之后,才往碗里兌了湯加了雪菜。那湯,也很清。
在她為我煮面時,我問了她幾句:她告訴我她每月工資24元,她每天自己帶糙米飯和下飯菜。她如果吃店里的面條,也是要付錢的。
轉(zhuǎn)眼間我已將面條吃得精光,湯也喝得精光。我腹空依舊,脫口而出:“再來一碗?!蔽伊⒖逃终f:“不了,太給你添麻煩了?!薄安宦闊粫壕秃?。”窗口里傳出她溫軟的話語……
畢業(yè)前,我最后一次去五角場,又吃了一碗“陽春面”。已不復由于餓,而是特意與上海作別。
她說,她漲了4元工資,每月掙28元了。她臉上那知足的笑,給我留下極深極深的記憶……
(節(jié)選自梁曉聲《陽春面》)
山西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是山西省的一種特色傳統(tǒng)面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據(jù)傳山西刀削面是唐朝駙馬柴紹發(fā)明,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
片段欣賞
到了山西,不吃碗正宗的刀削面,那絕對算空走晉城一場。山西刀削面一講刀工,二講澆頭,小小一碗面,里面有很多門道。削面功夫全憑手的勁頭掌控,削出的面似飛舞的柳葉在空中漫步,又似銀魚般在水中暢游,中厚邊薄,均勻有致,長短六寸,方為上品?!耙蝗~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這首古詩就是對山西削面功夫的完美再現(xiàn)。至于澆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面湯和鹵子,這里面也有很多講究。如果說刀功是山西刀削面的體魄,那澆頭也可稱為面的靈魂。大骨熬成奶白色的湯汁,潑在剛出鍋的面上,碗中覆蓋著幾片薄如蟬翼的醬牛肉,再佐以黃瓜絲、綠豆芽、青蒜等時令蔬菜,滴上點寧化府地道手工老醋,一碗地道的山西刀削面即算完美呈現(xiàn)。面湯清亮,面型整齊,配菜青翠,入口筋道爽滑,面香濃郁掛齒,實乃面中極品。誠然,您還可以依據(jù)自己的口味,酌量添加肉醬、雞蛋醬、蘑菇醬等鹵子調(diào)味,保您一碗下肚,即可飽腹,又可暖身。熱乎乎的一碗刀削面,里面蘊含著厚重的山西地域文化,2000多年的削面發(fā)展史,在吞咽之間瞬時升華,仿若唇齒之間,都沾染著三晉大地的文化氣息。
(節(jié)選自曲樹豐《有面的山西》)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中國北方的特色傳統(tǒng)面食之一、是著名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岐山臊子面有著“神來之食”和“天下第一面”的美譽,其制作技藝更是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片段欣賞
岐山,地名也,周王室的發(fā)祥地,位于陜西關中西部。關中人多食臊子面,唯岐山面的臊子獨具一格:揀肥瘦各半的豬肉,切成指蛋大的小塊塊,只可燣,不能炒,更不能煮。所謂燣,即用文火,不放水,心別躁,勤翻攪,慢慢使肉“出油”后,再放桂皮、八角、大小茴香、生姜等調(diào)料,去腥生香。調(diào)料要用顆粒的,最好裝紗布包入鍋。
岐山臊子面在歷史上公認的“代表之作”是“照壁背后的臊子面”。昔日岐山城里,有一琉璃磚瓦照壁,壁后有間黑色門店即是。該店除了臊子面頗負盛名,其鍋灶也名冠西府。灶臺上置九口鍋(鄉(xiāng)下都是置兩口),燒火門卻只有一個,如碗口大。店家小二若塞進一把柴火,火吼如颶風,九鍋有水皆滾。此為岐山城里一大景觀。傳說此爐灶出自神人魯班。從前,鄉(xiāng)下人進城如能去照壁背后吃一碗臊子面,即可成為向人炫耀的“資本”,當然也會把那九口鍋吹噓一番。
岐山廣大群眾既是臊子面的食用者,又是其文化最廣泛的創(chuàng)作者。比如,逢過年過節(jié),滿月生日,婚喪嫁娶,迎客送親,必吃岐山臊子面,并有象征討吉利的講究。
(節(jié)選自徐岳《岐山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