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快車
左讀范文
窗 外
梁實秋
窗子就是一個畫框,只是中間加些欞子,從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見一幅圖畫。那幅圖畫是妍是媸,是雅是俗,是鬧是靜,那就只好隨緣。我今寄居海外,棲身于“白屋”樓上一角,臨窗設幾,只有在抬頭見窗的時候看到一幅幅的西洋景。
“白屋”是地地道道的一座刷了白色油漆的房屋,既沒有白茅覆蓋,也沒有外露木材,其實只是一座方方正正的見棱見角的美國初期形式的建筑物。這里地勢荒僻,眼前沒有遮擋,尤其是東邊隔街是一個小學操場,綠草如茵,偶然有些孩子在那里蹦蹦跳跳;北邊是一大塊空地,長滿了荒草,前些天還綻出一片星星點點的黃花,這些天都枯黃了,枯草里有幾株參天的大樹,都直挺挺地矗立著;南邊隔街有兩家鄰居;西邊也有一家。
路上的汽車往來如梭,而行人絕少。清晨有兩個頭發(fā)斑白的老者繞著操場跑步,跑得氣咻咻的,其中有一個還有一條大黑狗作伴。黑狗除了運動健身之外,當然不會輕易放過一根電線桿子而不留下一點記號,更不會不選一塊芳草鮮美的地方施上一點肥料。天氣晴和的時候常有十八九歲的大姑娘穿著斜紋布藍工褲,光著腳在路邊走,白皙的兩只腳光光溜溜的,腳底板踩得臟兮兮,路上萬一有個圖釘或玻璃碴之類的東西,不知如何是好?
星期四早晨清除垃圾,也算是一景。各家的垃圾貯藏在幾個鉛鐵桶里,上面有蓋,到了這一天則自動送到門前待取。垃圾車來,并沒有八音琴樂,也沒有叱咤吆喝之聲,只聞唏哩嘩啦的鐵桶響。車上一共兩個人,一個人搬鐵桶往車里摜,另一個司機也不閑著,車一停他也下來幫著搬,而且兩個人都用跑步,一點也不從容。垃圾摜進車里,機關開動,立即壓絞成為碎碴。
公共汽車的一個招呼站就在我的窗外。所有開門、關門、收錢,掣給轉站票,全由司機一人兼理。幸虧坐車的人不多,司機還有閑情逸致和乘客說聲早安。二十分鐘左右過一班車,當然是虧本生意,但是貼本也要維持。每一班車都是疏疏落落的三五個客人,凄凄清清慘慘,許多乘客是老年人,目視昏花,手腳失靈,耳聽聾聵,反應遲緩,公共汽車是他們唯一交通工具。也有按時上班的年輕人搭乘,大概是怕城里沒處停放汽車。
窗外所見的約略如是。王粲登樓,一則曰:“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再則曰:“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欣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臨楮凄愴,吾懷吾土。
(選自《梁實秋文集》,有刪改)
亮點借鑒
在對景物進行描寫的時候,我們需要調動和運用景物描寫的角度與方法。
第一,做到四種結合。正側結合,正面描寫直接展現(xiàn)景物特點,側面描寫通過周圍人物或環(huán)境予以襯托。動靜結合和虛實結合,將眼前的景與過去的景,或想象的景相結合。點面結合,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地反映景物的形象狀態(tài)。梁實秋通過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景物描寫,將“窗”比作畫框,并用“窗”這一視角統(tǒng)攝了后文窗外之景的描寫,讓每一個場景都極具現(xiàn)場感。
第二,嘗試變換視角。協(xié)調觀察視角的變換,從俯視、仰視、遠眺、近看和平視等角度切入行文。變換感官描寫,發(fā)揮觸覺、嗅覺、味覺、視覺和聽覺的作用,使描寫對象生動可感。變換描繪角度,不僅要繪色,必要時候還要描繪出景物的氣勢。
第三,靈活運用技法。文章大量運用白描的手法,用最簡潔直白的文字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態(tài)面貌。梁實秋先生較多地運用了文言詞匯,句子簡短,只用只言片語就將一個小的場景勾勒出來。在日常寫作時,我們也可以進行工筆細描,生動、鮮明地反映出物的外在特征,增強作文的感染力。
第四,注意情景關系。本文的每一處景物描寫,都在為情感的抒發(fā)蓄勢蓄能。遠在異國的梁秋實通過寫和國內不同的場面,自然流露出濃厚的鄉(xiāng)土之思。雖然在文本最后才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但是情感早已溢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