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熱播劇《國色芳華》掀起了一股“牡丹熱”,其實除了牡丹,劇里出現(xiàn)的美食也同樣吸引人。在劇中,烤胡餅、牡丹酥和鮮花餅作為傳統(tǒng)美食,不僅代表了唐朝的風味,也承載了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時代背景。
烤胡餅起源于絲綢之路時期,西域的胡餅從中亞傳入中國,在唐朝成為了街頭巷尾的常見美食。劇中,胡餅不僅是何惟芳與蔣長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條無聲的紐帶,使他們之間的情感緊密相連。何惟芳與蔣長揚每一次分享胡餅,都充滿了溫暖之情,也讓兩人的關系日漸親近。
烤胡餅的制作沒那么復雜,發(fā)酵后的面團撒上芝麻和油,用炭火慢烤至外脆內(nèi)嫩、香氣撲鼻即可。每一口咀嚼,仿佛都在訴說著唐朝的開放和包容,承載著不同文化的融合與接納。正如何惟芳所說:“確實比錢帛難得。”這句話不僅強調(diào)了食物的美味,更暗含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牡丹酥是洛陽的傳統(tǒng)名點,其細膩的工藝和美麗的外觀象征著唐朝人民對美學的追求。酥皮層層折疊,內(nèi)里用天然色素勾畫出牡丹花瓣的形狀,宛如一朵盛開的牡丹。咬上一口,酥皮的酥脆與花瓣的細膩相融合,代表了唐代的精致生活與高雅審美。牡丹酥不僅滿足了味蕾,更展現(xiàn)了洛陽作為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在劇中,牡丹酥成為了人際關系中的潤滑劑,它的精致與美麗也反映了唐朝文化的繁榮與細膩。
鮮花餅在劇中不僅是點心,更是劇中人物情感的載體。秦勝意親手為弟弟秦六郎做鮮花餅時,這枚小小的餅承載著深厚的姐弟情誼;當牡丹代替故去的秦勝意為秦六郎做鮮花餅時,它所承載的姐妹之情、手足之情更濃、更深。
鮮花餅的制作過程雖簡單,但要想保留住花瓣的香氣與糖漿的甜美,并讓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交織卻十分考驗手藝。在劇中,這道點心象征著親情、回憶和家族的傳承,每一口都是對逝去親人的深深懷念。
通過這些美食,劇中的人物與時代得到了深刻的刻畫。烤胡餅代表著唐朝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異域文化的接納;牡丹酥象征了唐朝的審美與文化精致;鮮花餅則傳遞了深厚的親情和家族傳承。每一道美食不僅滿足了劇中人物的味蕾,更深深鐫刻在觀眾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