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次暑假回到江西老家,吃到了母親親手做的家鄉(xiāng)美食——苦瓜鹽果子。鹽果子是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以蔬菜、瓜果的可食部分為主料,經(jīng)過復雜的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在我們老家是很受歡迎的一種特色小吃。我細細咀嚼著母親做的苦瓜鹽果子,清香中帶點甜辣,甜辣中泛點微苦,越嚼越有滋味。
遙想年少時,我一點也不喜歡吃苦瓜,總是嫌棄它那股在舌尖涌動的苦味,仿佛一粘舌頭就久久不能褪去。但每年夏天,家中的餐桌上總會出現(xiàn)苦瓜。為了讓苦瓜吃起來沒有那么苦,母親往往先用勺子將苦瓜瓤仔細刮掉,切片后又用開水焯去苦澀味道,炒時還加上熏大腸和辣椒以蓋過那絲苦味。然而,對于這樣一盤精心烹制的菜肴,我仍然很少去動筷子。
后來,母親就把苦瓜做成鹽果子,讓我們當小零嘴吃。先把苦瓜焯水,撈出曬干后蒸熟,再拌上白糖、鹽、辣椒粉、甘草粉等佐料,微微曬一下就可以了。聽母親說,十斤苦瓜才能曬出一斤鹽果子。母親做出的苦瓜鹽果子不軟不硬,像一塊塊橡皮糖,很有嚼勁,嚼完的余味中只剩下淡淡的苦味。那時候,我對餐桌上的苦瓜敬而遠之,卻對做成鹽果子的苦瓜垂涎三尺。
其實,苦瓜又叫“半世菜”,關(guān)于這個叫法的來源眾說紛紜,每種說法都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人說,最美味的苦瓜總是在它的“半生”狀態(tài),那種介于青澀和成熟之間的口感,恰如人生的半熟狀態(tài),因此得名“半生瓜”。另一種解釋則與苦瓜獨特的苦味有關(guān)。有些人因受不了它的苦澀而避之不及,但也有人對苦瓜的獨特味道情有獨鐘,不同的喜好將人群一分為二,苦瓜因此被稱為“半世菜”,象征著人生的兩極分化。還有一種解釋是說,當我們品嘗苦瓜而不再覺得苦澀,甚至開始享受它的美味時,意味著我們的人生已經(jīng)過半。
如今,我已年近不惑,對于餐桌上的苦瓜依舊沒有那么愛吃,但已不再像年少時那般抵觸。每當它出現(xiàn)在餐桌上,我會從容地伸出筷子,輕輕夾起幾片送入口中。我細細品味著那獨特的滋味,也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的人生,就如這苦瓜一般。在紛繁復雜的人世間,總會有人欣賞我們,也總會有人對我們不以為然或嗤之以鼻。我們所需做的,是堅持自己的道路,保持真實的自我,無需為取悅他人而刻意改變自己。隨著歲月流轉(zhuǎn),我們的內(nèi)心會愈發(fā)寧靜與寬廣,對這個世界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接納。就像面對苦瓜的那一抹苦澀,我們不再厭棄,而是去體會、去接納。這不僅僅是對食物的包容,更是對生活的包容、對世界的包容。在這份包容中,我們找到了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智慧,也找到了內(nèi)心的安寧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