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拌飯是一道非常接地氣的平民美食,但正如知名美食作家蔡瀾先生感言:“谷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睂Υ?,我感同身受,深以為然。母親做的豬油拌飯雖說簡單,卻賽過所有復(fù)雜菜品,是我心里最好吃的一碗飯,曾撐起了兒時滋味十足的一片天。
我的老家地處南方水鄉(xiāng),多種水稻,米飯便成為了家里的主食。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資匱乏,各家各戶都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日子過得緊巴巴,碗里也時常缺葷少腥,只要飯能管飽,菜是不講究的。
那時候,我家老屋灶頭間的案板上有一個專門盛放豬油的青花陶瓷罐,弧腹平底,內(nèi)壁白釉,圓型盆口。平時家里燒飯、炒菜,用的最多的就是儲存于陶瓷罐里的豬油。母親說,炒菜只有放豬油才最香。
年少時,我時常替父母去買菜,往往天沒亮就到肉店去排隊,這樣才能買到豬板油。肉店專門切出一堆堆的肥肉,供人們買回家熬油,最上乘的部位是豬板油,當(dāng)時賣九角一斤。買回家后,母親先用清水把醇厚的豬板油清洗干凈,切成拇指蓋大小的塊兒,然后起鍋,加上少量清水,等大火煮開后轉(zhuǎn)中火,把豬油倒入,再用小火慢慢熬制。不一會兒,灶房里就滿是油香味。
慢工出細活,等亮黃色的豬油熬出來后,母親不時翻動著,反復(fù)熬榨,直到油渣的體積明顯縮小且變成金黃色才熄火。此時煎熬出來的豬油十分清亮,沒有過多雜質(zhì)。等到噴香、焦黃的油渣一出鍋,我們兄妹幾個就趁熱拿一塊兒塞進嘴里,那個香味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剩下的油渣可以同青菜或蘿卜絲一塊兒炒,讓素菜也有了葷腥味。
待熬好的豬油微涼時,母親便將其裝入已提前放有鹽的陶瓷罐中,擱置半天后,豬油便會凝固為細膩的乳白色,就像那時候婦女們用的雪花膏,分外漂亮。母親一般將裝著豬油的陶瓷罐放到陰涼處保存,通常能吃大半年。
這些豬油除了用來炒菜,母親還會用它做豬油拌飯。等灶鍋里的白米飯燜熟后,母親盛出一碗,再挖出一匙凝固成白脂的豬油,在燙飯的催化之下,油脂迅速化開,蒸騰的熱氣激發(fā)出豬油純粹的香。若再加上幾滴黃豆醬油、撒上幾粒蔥花,拌開后食用,飯香和醬鮮融為一體,油而不膩。那時的我正是長身體的年紀,不一會兒,飯碗就見了底,真應(yīng)了那句俗話“一油壓百菜”。平淡的一碗飯也能吃出幸福感,那個場景、那種味道,雖已過去了幾十年,但我至今難忘。
隨著生活條件日益好轉(zhuǎn),各種植物油代替了豬油,豬油拌飯也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這些年,當(dāng)我想吃豬油拌飯時,便去菜市場買些豬板油,按照母親的做法做上一碗,懷舊的同時也重溫母愛。
豬油拌飯,一碗人間煙火。它既有糧食和豬油的清香,更有生活的醇香和溫暖,記載了我的成長足跡,盛滿了過去那段艱苦的歲月和母愛的味道,亦已成為一種符號、一種情愫,以及一段刻骨銘心的味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