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半夜打電話來,說他失戀了。他的愛情像一部長長的小說。他曾喜歡過隔壁班的同學(xué),窮追不舍了七八年,最終女生被感動了,見過家長,后來還是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他和另外一個女同學(xué)去看電影了。
我問他,到底愛不愛她?為什么不解釋呢?他說不想解釋了,于是就散了。她可能覺得他得到了就不珍惜,瞞著她跟別人看電影去了;他可能覺得她不夠信任自己,看個電影而已,大驚小怪。分手的時候,聽他訴苦,他是愛她的,可她不回頭,執(zhí)拗地消失在他的世界里。每當(dāng)聽到這樣的故事,心里總是飄忽著滄桑悲涼之感。一段感情的開始或者結(jié)束,說不清誰對誰錯。忽然就想起《何以笙簫默》里的一句臺詞:“既然情深,奈何緣淺。”感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時,總是歸結(jié)為緣淺。這樣理解的話,或許會讓難過的心好過一點。不用很努力就可以輕易退出一個人的感情世界,或許是他們之間愛得不夠多。真的愛情,是一種在鬧的時候另外一個人愿意哄,道歉的時候另外一個人選擇包容的兩廂情愿。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期待過這么一個人,對自己好,只對自己好。一份不浮夸卻實實在在的愛,任歲月怎么斗轉(zhuǎn)星移,任世間怎么滄海桑田,都在,一直會在。如今時間過去很久了,那些期待與幻想都離我們很遠(yuǎn)了,只是想起用這種青春的方式去愛,雖然會有遺憾,但也是天邊最美的星星。那些山盟海誓,那些說過的此生不渝,那些一起走過的路、說過的話、遇見過的風(fēng)景都隨著那一聲“緣淺”隨風(fēng)而去。
當(dāng)我們長到一定的年紀(jì),開始明白一份純純粹粹的感情是多么難能可貴。只要感情足夠深,是不害怕緣分或深或淺的,怕只怕緣深,情淺。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沒有前世來生,記得黛玉初見寶玉的時候暗忖:“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也快言快語來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边@樣一眼萬年的深情,是上輩子的緣還是這輩子的情?
寶玉、黛玉也是一對經(jīng)常鬧別扭的人,他們每次見面都拌嘴,只為了讓對方證明自己有多重要。腦海中總是浮現(xiàn)一個畫面:黛玉淚如雨下,寶玉一遍又一遍哄著“好妹妹”。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黛玉聽說賈寶玉的荷包給小廝分去了,“賭氣回房,將前日寶玉所煩他作的那個香袋兒,賭氣拿過來就鉸。寶玉見他生氣,便知不妥,忙趕過來,早剪破了”。黛玉是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她的感情很純粹,她會生氣、會吃醋。寶玉忙把衣領(lǐng)解了,從里面紅襖襟上將黛玉所給的那荷包解了下來,遞與黛玉瞧道:“你瞧瞧,這是什么!我哪一回把你的東西給人了?”這里真讓人感動!他把所有的荷包都掛在外面,唯有黛玉送的藏在貼身的紅襖襟里。
“林黛玉見他如此珍重,帶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見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氣,低頭一言不發(fā)。”黛玉明明知道自己錯了,她也不道歉,只是沉默不語。正如陳奕迅唱的,“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寶玉不想黛玉生氣,所以讓步,妹妹長妹妹短地賠著不是。我想,每個女孩都是沾著晨露的花,嬌艷欲滴,一塵不染又妖嬈迷人。因為對一個人的重視,終有一天丟失了風(fēng)度。可是在懂的人眼里,失去了風(fēng)度的她依然是可愛的,他懂她的不可理喻里飽含深情。
林黛玉的性格和三毛倒是有點相像。三毛說過“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這些看似矯情的話語,說到底是因為在乎。她們都需要一份獨一無二的愛和感動,如果給了你的,你給了別人以后就別想再要了;如果給了我的東西和給別人的一樣,我也不要了。
三毛在《夢里花落知多少》寫過一段往事。荷西怒喊了一聲:“你這傻瓜女人!”三毛就生氣沖進(jìn)浴室拿了剪刀便鉸頭發(fā),邊剪邊哭,長發(fā)亂七八糟掉了一地。荷西離家出走,清晨五點多他輕輕地回來了,三毛哭腫了臉。荷西用冰給她冰臉,又拉她去看鏡子,拿起剪刀來替她補(bǔ)救剪得狗啃似的短發(fā)。一刀一刀細(xì)心地給她剪整齊,口中嘆著:“只不過氣頭上罵了你一句,居然剪頭發(fā),要是一日我死了呢——”他說出這樣的話來令三毛大哭,兩人抱在一起,纏了一身的碎發(fā)……三毛剪頭發(fā)和黛玉剪香袋兒的情形是如此相似,都是因為在意,因為生氣,也不乏撒嬌。可是這樣的無理取鬧,總是需要一個人去讓步的,如果那個他愿意回頭去哄,舍不得她難過,感情就會變得愈加甜蜜。
不管三毛與荷西還是黛玉與寶玉,他們的感情都深不見底,那種親,只有深愛彼此的人才能如此真切??墒撬麄兌际蔷壏謽O淺的人。荷西去世,三毛后來便郁郁自殺;黛玉去世,寶玉后來出家當(dāng)和尚……或許這樣的開頭與結(jié)尾和太多的故事很相似,但到底不是同一出戲。只有自己知道,在你心中那個人有多么重要或者讓你多么痛苦,只有自己知道,還有多少在乎。原來,所謂的情深緣薄,不過是借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