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gè)別名,叫“阿佛”,來自繪本大師李歐·李?yuàn)W尼的《田鼠阿佛》。這是一部帶給我很多啟發(fā)和美好體驗(yàn)的兒童繪本。
石墻下住著小田鼠一家人,在大家忙著采集糧食過冬時(shí),田鼠阿佛在采集陽光、顏色、詩歌……冬天來臨,食物消耗殆盡,阿佛卻用自己采集到的這些“寶貝”溫暖了灰色的寒冬,為小田鼠們帶來陽光、希望和心靈的慰藉。
阿佛是幸福的,他完全接納自己,為大家?guī)砻篮?,他也尊重、理解、支持他的親人。糧食當(dāng)然重要,那么,陽光、顏色、詩歌、餐盤上的花紋、耳機(jī)里的音樂呢?在生活中,那些看起來“無用”的愛好要不要堅(jiān)持,又該如何對待與我們不同的人和事?故事背后,藏著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答案。
后來讀《莊子》。有一天,莊子與弟子見到一株百尺粗、高至山頂?shù)拇髽?。莊子奇怪地問匠石:“如此大的樹,怎么一直無人砍伐?以至于長了幾千年?”匠石看了看這棵樹,不屑一顧道:“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做船,它會(huì)沉底;用來做器具,容易破損;用來做門窗,會(huì)變形……這種不材之木,當(dāng)然活得長啦?!边@棵樹因?yàn)闆]用而長壽,但對自己有大用?。?/p>
無用之用難道對他人就真的沒有用嗎?這棵樹為整個(gè)村莊提供了陰涼,自身也成為瑰麗的視覺奇觀。通常人們判定“有用”“無用”,是看短時(shí)間內(nèi)能不能獲益。我想,孩子每天聽故事、拿出時(shí)間閱讀,分?jǐn)?shù)能馬上提高嗎?我想不太可能??墒牵⒆釉谶@個(gè)過程中了解了人情冷暖,體會(huì)了善良美好,產(chǎn)生了奇思妙想,這些看似沒用的東西托起了他們童年的快樂,塑造了一個(gè)人的人格。
生活不僅僅是食物和忙碌,還有陽光、色彩和詩意。未來很長,也很遠(yuǎn),希望所有人都能像阿佛一樣,肯定自己、接納自己、做好自己。咱們一起靜待花開。
(夏清摘自《人民日報(bào)》2025年1月31日,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