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說文解字》;吳大澂;古器物銘文;金石學
引言
吳大澂是清末著名金石學家,原名大淳,字清卿。潘承弼在為《吳愙齋先生年譜》題序時言:“清季吳愙齋先生博綜經術,以考古為專門之學,集諸家之大成;俾后世為斯學者有所折衷,厥功之偉?!盵1]裘錫圭認為金石學研究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古器物學與古文字學兩部分,而吳大澂的貢獻主要在古文字學方面。[2]吳大澂的一生都在致力于鐘鼎彝器、錢幣、封泥、古陶器等金石的鑒藏,他的金石活動也是圍繞著古文字研究開展的。吳大澂對《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的考察方式大致是以史書記載與傳抄文獻進行例證,再對比古器物銘文進行正誤補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說文》中篆法與形義的正誤
吳大澂生平收藏豐富,據(jù)《愙齋集古錄》著錄銅器銘文拓本有一千余種,絕大部分為商周之物,與友人互贈的拓片更是不計其數(shù),《說文古籀補》(以下簡稱《古籀補》)序中也有關于《說文》錯訛現(xiàn)象的討論,序中言:“有許書所引之古籀不類周禮六書者,有古器習見之形體不載于《說文》者。”[3]其撮大略,可理解為對《說文》中篆法、說解、篆形結構、形義等的正誤。
《古籀補·凡例》云:“古器所見之字,有與許書字體小異者……射作‘’,鬲作‘’,俘作‘’之類,可見古圣造字之意可正小篆傳寫之訛?!盵4]清代學者想要對孔壁中發(fā)現(xiàn)的經典古籍與汲冢竹書等竹簡原物進行整理研究已難實現(xiàn),故最能代表“古圣造字之意”的鐘鼎銘文,就成了他們能接觸戰(zhàn)國文字的一手資源。
借助出土古器物的銘文對《說文》中收錄篆文的字形結構加以對比校正是吳大澂的常用方法。以其所列“射”字為例,《說文》云:“?,弓弩發(fā)于身而中于遠也。從矢從身。射,篆文?,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食夜切?!盵5]《古籀補》亦云:“射象手執(zhí)弓矢形,小篆從身從寸,非是。靜敦?!盵6]又:“爵文弓矢形,當亦射之省文?!盵7]“射”“?”兩字形均為古文字的偽變之形,從矢從身更為臆說。吳大澂從敦、鼎等彝器發(fā)現(xiàn)“射”的金文形體,又從射爵中發(fā)現(xiàn)形體相異的形,認為的象形會義為人手持弓矢,而否定了許氏“寸,法度也,亦手也”的說法。
吳大澂的認識在其所處時代具有進步意義,但吳氏所譯并不盡確。從文字的演變上看,“射”的偽形是從“身”“矢”(或“寸”)兩部分訛傳的。吳大澂考“射”為手執(zhí)弓矢形的立意正確無疑,但傳抄古文中“身”作“”形,形似“”,故劉心源認為:“遂臆造之,此李斯之妄當糾正者?!盵8]此說道出李斯對古文的錯誤傳抄原因是時代所限,文字錯訛為難免之失。關于“從矢從寸”的問題,胡光煒又論云:“卜辭作,為射之初形,金文有加者,如靜敦作,鬲攸比鼎作之類,已較初形為繁。篆文從寸,又由又而偽?!盵9]“射”最早的文字之形在卜辭中為弓搭一箭矢,蓄勢待發(fā)的形象,發(fā)展至金文時趨于繁化,而“寸”確定為“又”字的偽寫,對此,吳大澂謂爵之形為“射”之省文,是對“射”字的誤解,無論古文中從“又”與否,都為“射”字。
《古籀補》中收錄一例的疑難文字“”,依據(jù)小子射鼎的銘文摹入,清代學者大多直譯為“射”字,吳大澂提出不同看法,將“射”和“斁”二字結合考證,并著專文《斁字說》詳考:
皇天無斁,臨保我有周。言:天不厭,周邦也,即詩無射亦保之意。靜敦學無斁者,言學之不厭也。兮田盤休無斁者,猶言無疆,惟休也。五字異體,本非射字,后人或釋作斁,或釋作射,字不同而訓則同也?!扼耷屦^》載:小子射鼎作,疑亦斁字,《詩·思齊》《釋文》:斁,擇也。從目視弓,下從兩手。有選擇之意,又與字相似。《許書》:斁,猒也,一日終也。[10]
吳大澂在《古籀補》中將“”收錄在“射”“斁”兩字頭下,并在“斁”下云:“小子射鼎通斁,斁下重文?!盵11]又《古籀補·凡例》中將古器通用之字,有與許書訓詁不合者、一字二解者分隸兩部,注明某字重文。[12]“斁”在《說文》中無“射”之意,吳大澂通過靜敦、兮田盤、毛公鼎等銘文,推測“”與“射”聲相近,為后人釋作“射”字。他還在給陳介祺的信札提道:“三代古匋文字集至二千六百余,其富莫京,大澂得見全拓,獲多識之益。私自慶幸前釋四卷內有誤妄處,久之自悟……米塙,昔釋射,今釋眾?!盵13]然而古文字奇詭變化,誤釋是常有發(fā)生的事,吳大澂隨著考據(jù)之深入與古文字資源的日益累積,對以往考釋之失也秉持著積極的心態(tài)。
二、《說文》中古文時代問題的界定
關于古籀文的研究,發(fā)端甚早,對于“古文”的定名最早當在漢代,然而,許氏雖有立著之功,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傳抄過程多有訛誤。
(一)漢人所見古文的局限性
戰(zhàn)國文字是漢語古文字晚期的書寫形式。許慎對《說文》中古籀的理解未必盡確,有些結論甚至荒謬。究其原因,乃是戰(zhàn)國時期“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14]所致。清代段玉裁對此進一步解釋為各地各用其方俗言語,用其私意省改文字。這種“私意省改文字”的行為造成了戰(zhàn)國文字具備種種特點,且難于掌握其中規(guī)律,在釋讀與傳抄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訛誤。此外漢人對古文的理解也有局限性,在清以前,利用古器物銘文的出土研究戰(zhàn)國文字也會因材料繁多分散,且少鴻篇巨制而不被學者所重。許慎所言:“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盵15]就具體實際來看,《說文》尚未超出孔壁古經的范圍。
吳大澂《古籀補》敘中也對許慎所見古文質疑道:“……然則郡國所出鼎彝,許氏實未之見。而魯恭王所得壁經,又皆戰(zhàn)國時詭更變亂之字,至以文考、文王、文人讀為寧考、寧王、寧人,宜許氏之不獲見古籀真跡也。”[16]其《文字說》論述更加詳盡:
濰縣陳壽卿編修介褀所藏兮仲鐘云:“其用追孝于皇考已伯,用侃喜前文人?!薄斗e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追敦》云:“用追孝于前文人?!敝扒拔娜恕比譃橹軙r習見語。乃《大誥》誤“文”為“寧”……蓋因古文“文”字有從“心”者,或作,或作,或又作。壁中古文《大誥》篇,其“文”字必與“寧”字相似,漢儒遂誤釋為“寧”。其實《大誥》乃武王伐殷大誥天下之文?!皩幫酢奔础拔耐酢?,“寧考”即“文考”,“民獻有十夫”即武王之亂臣十人也?!皩幫踹z我大寶龜”鄭注:“受命曰寧王。”此不得其解而強為之說也。既以“寧考”為武王,遂以《大誥》為成王之誥。不見古器,不識真古文,安知“寧”字為“文”之誤哉?[17]
吳氏通過鐘鼎彝器與金石書籍的校對發(fā)現(xiàn)“前文人”為周時常見用語。是因為古文“文”的象形中從心,與“寧”相類,漢人多把“文”誤認為“寧”,若未見古器物文字而完全依靠壁中古文的傳抄字形,則容易出現(xiàn)與“文”“寧”類似的錯誤。
事實上,吳大澂的金石交游圈對“文”“寧”二字也有相互交流。王懿榮最早提出“寧”為“文”之誤傳,陳介祺致潘祖蔭的信件中提及:“福山王廉生農部懿榮書來,謂《大誥》‘寧王’‘寧武’皆古‘文’字,作作之訛。余謂‘文人’見《詩》,‘前文人’見兮仲鐘,西宮毀,尤不可移。則《大誥》之為真古文亦定矣?!盵18]可見吳氏之說與王懿榮、陳介祺等人頗為相似,吳氏《文字說》引用兮仲鐘銘文作為論據(jù),也有陳介祺金石學術交流的影子。因此,清人篤定漢人的古文儲備僅局限在傳世的古文經書范圍,且未曾見過出土古器,此論已成共識。
(二)《說文》收錄古文為周末文字
在釋“文”“寧”的成果上,吳大澂或許不如王懿榮精確,但在許氏《說文》中收錄古籀文的斷代上,同時代無人能與之比較。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序謂:
人生秦燔千數(shù)百年之后,何以能識三代文字?曰:“幸有鐘鼎彝器款識,皆秦以前物也。人生周、孔千數(shù)百年之后,何以能讀周、孔時之鐘鼎彝器?”曰:“幸有《經典釋文》多古書字,為之證也。今之言小學者但知許叔重《說文解字》有功于篆學,不知《說文》于小篆信而有征矣;其所采古文籀文,十不存一,又多據(jù)孔壁中遺經之文,大都皆周末相沿之字,非孔子六經之舊簡,故求之《說文》而不可通者,往往于《經典釋文》得之。”[19]
吳大澂在上述論斷中對古文有幾個突破性的理解,大抵圍繞許氏《說文》展開論述:其一吳大澂已意識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互證問題。他對三代文字考釋的便利性遠超前代,需要利用鐘鼎彝器的款識對例如許氏《說文》這類傳世古籍進行補充??保源诵纬闪夹匝h(huán);其二則是將《說文》中收錄古文籀文的時代定義在周末。
何為周末文字?近世多有爭論,以王國維《戰(zhàn)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一文的觀點普遍為學界所接受:“古文、籀文者,乃戰(zhàn)國時東、西二土文字之異名,其源皆出于殷周古文,而秦居宗周故地,其文字猶有豐鎬之遺。”[20]王國維將戰(zhàn)國文字劃分為東土文字與西土文字,東土文字為六國通用,西土文字則為秦國通用,皆源于殷周古文。吳大澂金石活動中早就著手對如平安君鼎、子禾子釜等六國銅器的考證,并進一步將《說文》古文、籀文與東方六國文字進行比對,只不過吳氏并未如王國維一般細化總結,由此不難看出吳大澂古文字學研究的前沿性。
周末文字在時間和地域上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吳大澂在周末文字的基礎上對古器物進行大膽的分域臆測,其所論雖放在當下古文字的研究來看未必確盡,但也是他利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證的一大貢獻。吳大澂在利用古文字檢校《說文》上進行了嘗試,他在與陳介祺的信札中提及:
按國策“公朋”舊體作“□□”,或作“韓明”,或作“韓朋”,王氏《讀書雜志》辯之甚詳,得此可證(“侈”)之誤“朋”,由古文字不作人旁,后遂相沿為“朋”、為“明”,其說不一,因疑首一字為“韓”字,古文又按古幣多戰(zhàn)國時物,有□□字疑皆“韓”字;有諸字疑皆“魏”字;有諸字舊釋為“榆”,疑皆“趙”字,古文以意增減,有不可以小篆例者,各國小幣當存東周文字,可相參證,此亦大澂之臆說,未知當否。[21]
此論是吳大澂向陳介祺請教問題,但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也給出了臆測的論據(jù)。他判定銅器與古文字時代的依據(jù)援引自王念孫《讀書雜志》中對“韓侈”一詞的考證,書中言:“《史記》作‘馮’,‘馮’與‘朋’聲近,則作‘朋’者是也?!端囄念惥邸毑肯隆芬读w》曰:‘九江得大貝百馮’,《鴻烈·道應》篇作‘大貝百朋’,是‘朋’‘馮’古字通也。其作‘侈’者乃‘倗’字之訛?!畟嚒蟆抛忠嗤?。”[22]王念孫認為“馮”“朋”二字在《切韻》中古音相近,所以古字互通。
關于韓朋的說法有二,首先,據(jù)正史《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韓馮是一位游說之士,仕韓而使魏;其次,韓朋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的記載當推晉干寶的《搜神記》。據(jù)今傳本稱作韓憑,為戰(zhàn)國宋康王之臣。關于韓氏“憑”“馮”“侈”“朋”等異名在竹簡古籍的傳抄中有一個分化演變的過程,容肇祖認為唐釋道世著作《法苑珠林》和宋徐鉉等著的《太平御覽》所據(jù)本作韓馮,唐末劉恂《嶺表異錄》引《搜神記》作“朋”,“朋”字下注明“一作憑”[23]。對《搜神記》與《史記》中的韓朋是否為一人,今尚不可考,但吳大澂“侈”為“倗”(朋)訛字的結論尚可信,韓朋的諸多異名依音義互為通假,故在傳抄的過程中也沿用有異,而“明”則為“朋”的誤寫。
吳大澂對所見古器文字的精準校正,使其進行了依據(jù)古器物銘文對青銅器所產地域展開考察的實踐,進而將“周末”的范圍精確至國別,已實屬不易。盡管尺牘對幣文的考證實不合理,但在后續(xù)的金石活動中他對東方六國更加關注。例如將《齊侯敦》銘文中“”(敦)、“”(保)二字與同類字進行對比,他認為:“皆與他器不同,似晚周之齊器也。”[24]正確釋讀出古器物銘文后,吳大澂與友人的往來信札中多有古文書寫的習慣,如吳大澂在《祝劉叔濤年丈六十壽札》亦有對“”“”的運用,這種書寫方式在金石考據(jù)學的影響下漸成風尚,同時是對《說文古籀補》中吳大澂學術理想的正向反饋。
三、對《說文》中收錄古文的補缺
吳大澂的金石學研究不僅依靠自身積累,還離不開師友的幫助,其中與陳介祺交流最為頻繁,吳大澂在光緒九年(1883)十月十八日致陳介祺的書札中有所志愿:
然于古人造字源流,以彝器文字互相印證,似有一二心得處。非深于古者不能知之深,尚望糾其謬正其誤,使古人之心不致終晦于數(shù)千載之下。來書所謂于許書之上集一大成,擬之三代作者,大澂不敏,竊有志于此……以古古陶補彝器所不及……[25]
最先將出土文字與《說文》產生聯(lián)系的是陳介祺,他較早地認識到鐘鼎之古文非許書可比擬,且流傳古籍存在摹刻失真的現(xiàn)象,吳大澂深受影響,在吳大澂往來書札中,常稱陳介祺為前輩,由衷欽佩陳介祺“鑒別之精,考證之確,收藏之富,殆古今所罕見”[26],并希冀未來釋古遇到疑難之處,能從直指示,勿吝教誨。
從上述文獻可看出吳大澂在收藏金石的過程中一直秉持著“于許書上集一大成”的學術理想。這種理想的實現(xiàn)需要依靠以鐘鼎彝器銘文補《說文》編撰之失,又以古璽、古陶補鐘鼎所不及。陳介祺編著字書的愿望最后被吳大澂實現(xiàn),并在《古籀補》序云:“癸未成《說文古籀補》十冊,三千五百余字,溯許書之原,快學者之睹,使上古造字之義,尚有可尋,起叔重而質之,亦當謂實發(fā)我心?!盵27]
陳介祺發(fā)現(xiàn)陶文當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從他撰《始得陶文第一片題記》開始,就有與友人鮑康、王懿榮等交流陶文的往來信札記錄,而吳大澂與陳介祺交流陶文始于光緒元年(1875),吳大澂因考釋之精、用功之勤而深得陳氏贊許。他在光緒四年(1878)三月廿五日致簠齋書云:
光緒三年(1877)吳大澂依據(jù)自己所藏拓本編著了《三代古陶文字釋》四卷,此札是吳大澂對二月廿七日陳介祺來信的回執(zhí),來信中陳介祺催促吳大澂應盡快將之刊行,其云:“二千年來古文字未發(fā)之藏,祺之世及見之,祺之友能讀之真至幸矣。退樓書來言任刊事,誠不可緩。”[29]從信中二人探討的內容來看,金石研究的視野更加廣闊,不再拘泥于青銅器,而是在定義西周晚期文字的基礎上,對古陶、古璽深入研究,從而形成以鐘鼎銘文正傳世文獻之誤、以同時代出土的古器物補鐘鼎之闕的良性循環(huán),為考證古文提供了理論指導,進而實現(xiàn)“證經補史”的學術理想。自此之后,古陶文字與古璽的淵源也成了吳大澂關注的重點,他依據(jù)陳介祺寄來的古陶、青銅器、古璽等拓片,將器、文對比研究,得出“古陶即古璽文,尤相可證”的結論。
《古籀補》一書于光緒七年(1881)開雕,耗時九年成書,從信中描述看來,在光緒四年(1878)他已搜得古陶二千六百種,并進行考釋,《古陶釋》稿文也處于緊急待刊的狀態(tài)。根據(jù)俞紹宏的統(tǒng)計,《古籀補》正編收字1410文,重3365文,字形總計有4775個,收錄陶文字形有93個,古璽文字字形有479。[30]如此看來,利用古陶文補《說文》之闕,吳大澂做足了前期準備。同樣,古璽的庋藏吳大澂也一直在關注。從光緒元年(1875)《千?齋古?選》為印學史上第一部戰(zhàn)國古璽專輯,到光緒十四年(1888)《十六金符齋印存》所藏周秦古璽及漢魏官私印增至二千余方[31],正是因為《古籀補》編纂需要大量出土文物支撐與學術考究,所以古陶和古璽才成為他于鐘鼎彝器之外的主要收集對象。
結語
《說文》是一部運用“六書”原理對漢字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文字學專著,由于時代所限,許氏所錄的古文、籀文多有偽誤,這限制了清人對古文篆體的研究及實踐運用。許氏所見古文,僅限于孔子舊宅發(fā)現(xiàn)的壁中古經,但《說文》中收錄的古文字仍是研習的寶貴資源。清代學者多通小學,尤為遵從《說文》,而彼時金石學的發(fā)展促進了古文字的考證熱潮,以出土古器銘文與《說文》進行互證,也成為《說文》學研究的重要一環(huán)。
吳大澂的金石活動都圍繞著古文字考釋展開,秉持著“許書之上集一大成”的學術理想,他在收藏青銅器的同時,對古璽、古陶、刀幣等戰(zhàn)國古器給予足夠重視,利用這些新穎稀缺的古文字源對《說文》進行了校正,并嘗試通過器物的篆法差異對古文字演變的時域進行界定,其學術成果在當時處于時代前沿。正因有吳大澂等清代學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戰(zhàn)國文字在后來儼然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