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科學家精神發(fā)表重要講話,對兩院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提出殷切希望,勉勵他們將科技創(chuàng)新和國家發(fā)展相結合,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tǒng),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2024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上再次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希望兩院院士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為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再立新功。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yè),創(chuàng)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yè)績”,要“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ǎng),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家精神的最新表述,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新時代科技和人才工作的規(guī)律性認識,為我們準確理解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現實意義及弘揚機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科學家精神是中國特色文化概念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作為具有中國特質的科學文化概念,科學家精神是我國從事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的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中鑄就的獨特精神氣質,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我國科技界廣泛認可、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和價值取向。
科學家精神是歷史與當下兩個階段的統(tǒng)一??茖W家精神的內涵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科教興國實踐的不同階段凝練出的精神氣質。實際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史同時就是一部科學家精神的生成史。無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老一輩科學家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科技發(fā)展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痕跡,還是進入新時代,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們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積極把握當下科學發(fā)展的前沿和科研模式的變化,做出新的更大科研成就,伴隨科技事業(yè)不斷前進的始終是常用常新、日臻完善的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是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融合。不同于西方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分裂,我國的科學文化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中國哲學觀中的有機整體、聯結轉化、和諧共生等思想,化解了科學與人文的對立、割裂與沖突,由此形成的知識體系始終強調和合與圓融。作為我國科學文化的集中體現,科學家精神既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研實踐活動中積累、總結、升華而來的寶貴科學財富,本身暗含著求真的創(chuàng)新內涵,同時又作為一種強大人文動力持續(xù)滋養(yǎng)著我國的科技事業(yè),具體表現為向善尚美的價值追求激勵科研人員勇攀高峰,如此良性循環(huán),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不斷充實和完善。
科學家精神是事實與價值兩個層面的結合。異于西方科學觀長久以來的實證主義傳統(tǒng)——科學是價值中立的存在,我國的科學家精神關注人的主體維度,重視科研活動中的科學家角色,尤其強調科技工作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精神氣質,其中愛國更被奉為科學家精神的第一要義大力提倡。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論述,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fā)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xù)發(fā)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創(chuàng)新、建設科技強國,將自己的科研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中去,科學雖無國界,但科學家始終有祖國。
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勢在必行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作為具備中國特色的科學文化概念,科學家精神是激勵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祖國建設、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強大精神動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將促進科技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社會全面良序運行,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當下極具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是促進科技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伴隨著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面臨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卡脖子”難題,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當下的重要任務,大力弘揚、培育和傳承科學家精神對于科學技術自身的發(fā)展尤其是基礎研究具有重大促進作用??茖W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取得了“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多復變函數論、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等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在此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持續(xù)鼓舞著我國科研人員投身基礎研究,產出普遍的知識和對自然及其規(guī)律的理解,為應用研究積蓄強大后勁?;A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科學發(fā)展的核心和關鍵,以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等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的大力弘揚將支撐前瞻性基礎研究,催生顛覆性創(chuàng)新成果,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è)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提升我國整體科技實力和水平,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支撐。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源泉之一。在科學家座談會上談及科學家精神時,習近平總書記曾重點闡述了愛國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除了強調愛國主義的底色外,創(chuàng)新精神也是關注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勉勵科技工作者在胸懷祖國的同時要樹立敢于創(chuàng)造的雄心壯志,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科技創(chuàng)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都發(fā)生了新變化,我國的科技整體水平雖大幅提升,但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等難點問題依舊存在。要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的“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這一目標,必須大力弘揚、培育、傳承科學家精神尤其是創(chuàng)新精神,激勵科技工作者打破西方科技封鎖,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領域實現并跑領跑,搶占科技創(chuàng)新制高點和最前沿。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是推動社會全面良序運行的重要力量。科學理念促進了人類的繁榮,科技發(fā)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這一點早已被歷史和現實證明。歷史上的科學用理性取代了信仰,以批判打破了迷信,促進了人類的啟蒙與解放,培養(yǎng)了人們追求真理和進步的精神,尤其科學技術明顯的工具性和實用性極大便利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實現了巨大飛躍。如今,人們的壽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識、幸福等依舊離不開科學技術,社會的運轉越來越多地倚重科學家的專業(yè)知識,如果繼續(xù)運用知識來促進人類的繁榮,即將取得的進步則是無限的。在這一大背景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利于在社會塑造崇尚科學的文化氛圍,以長期科研創(chuàng)新實踐生發(fā)和積淀下來的家國情懷和價值追求,鼓舞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激勵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取得新的更大科技成就,將在促進科技發(fā)展、民族強盛的同時,及時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源源不斷地助力社會發(fā)展與進步,實現科學與社會的良序運行。
三、代際賡續(xù)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大變局中探索科技強國之路,需要弘揚、培育、傳承科學家精神,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則需要老科學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少年等不同代際主體接續(xù)努力、通力合作。唯有將老中青力量相結合,才能持續(xù)滋養(yǎng)出服務國家意識強、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優(yōu)的人才,進而不斷反哺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事業(yè),真正成為建設科技強國的源頭活水。
老科學家是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老科學家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和創(chuàng)新活動中形成的寶貴精神氣質,是我國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源泉,對于弘揚、培育、傳承科學家精神具有重要的傳幫帶作用。作為共和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親歷者和見證者,老科學家們堪稱科技發(fā)展歷史的“活檔案”,他們的學術成長歷程生動反映了近現代中國科技事業(yè)與科技教育的進展,本身就是新中國科技發(fā)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作為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內容廣泛宣傳。已進行15年的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帶領公眾系統(tǒng)深入地了解兩院院士們的重大成就、卓越貢獻、感人事跡和高尚品格,作為我國科學家精神的縮影,激勵著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實踐和青少年的學習生活。
作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排頭兵,老科學家還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科普人才。一個國家越早重視科普,其科學技術水平將越早得到提高。盡管有調查顯示,在我國96.78%的科學家表示愿意參與科普活動,但實際參與過的僅占一成??破展ぷ髀犉饋砗唵?,但真正實施起來困難重重,因為“好”的科普作品需要在鞭辟入里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方法和精神的目的。在國際重要期刊發(fā)表專業(yè)論文的科學家不一定能夠寫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科普文章和著作,而取得重要科學成就、作為科技界杰出代表的老科學家由于長期的科研工作積累,能夠高屋建瓴、得心應手地從事科普工作,充分發(fā)揮引領和示范作用,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弘揚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的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再立新功。
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學家精神的實踐者。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正處于創(chuàng)新產出的最佳時間,作為科技前沿的開拓者和重大任務的擔綱者,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沖鋒在前、勇挑重擔,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中堅力量,在進行科研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弘揚、培育和傳承著科學家精神。這主要體現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的日常工作中,勇攀科技高峰,敢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遵循科研倫理,嚴守科學規(guī)范,堅持以獲得知識、追求真理為目的,重視客觀事實證據,及時接受同行評議,講求科研誠信,規(guī)避科研不端。他們尤其關注自身的科研成果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和風險,避免破壞性后果的出現,強調負責任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將“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和責任擔當。
作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主力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最了解當前科技前沿、深度和復雜性的人,具備將高度抽象的專業(yè)知識轉化為公眾可接受信息的條件和潛力,便于向非專家群體解釋其工作,在傳播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弘揚科學家精神。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像老科學家和兩院院士一樣“學會講故事”,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比喻、寓言等形式,用流行的敘事語言而非專業(yè)的科學語言,借助貼近群眾生活的傳播渠道,講好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畢竟人類的智力似乎是為創(chuàng)造故事而特別設計的,它代表著接受信息的最自然的方式,這就要求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還要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情商、文字或口頭上的修辭溝通能力。
青少年是科學家精神的傳承者。伴隨著知識的普及化和科學的民主化進程,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其中青少年的科學素質水平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陡升式階梯分布。盡管總體呈現提速增長趨勢,但我國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素質與建設高水平國家仍有差距,亟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科學理性的文化氛圍,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和國家觀,樹立科技創(chuàng)新、強國有我的志向,激發(fā)其科研好奇心與創(chuàng)造力,讓“當一名偉大的科學家”成為青少年的理想追求。
作為我國科技發(fā)展和科研創(chuàng)新的后備力量,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國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至關重要。鑒于青少年特殊的年齡階段特征,弘揚科學家精神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教育載體也需時時更新。比如開設服務青少年的科學家精神專題課程,融合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手段,利用課內和課外兩種教學資源,完善配套讀本、課件、視頻等教育載體,搭建科學家精神教育實踐體系;利用游戲手段,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和科研活動轉換成青少年容易接受的形式;聯合主流媒體設立專欄,制作節(jié)目,巡講、宣傳科學家光輝事跡;借助新媒體組織知識競賽,進行網絡直播,加強青少年的科學參與和互動;依托科技館、博物館等科普基礎設施,組織青少年參觀展覽、志愿服務,建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拓展科學沙龍和工作坊,幫助青少年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提升科學文化素質,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總體而言,科學家精神是具備中國特色的科學文化概念,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這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老科學家打頭陣,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擔任主力,也要有持續(xù)不斷的青少年供給后備力量。唯有不同代際主體通力合作,突出科學家精神引領作用,才能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科學文化環(huán)境,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產出科技成果,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助力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科技倫理(科研誠信)專項課題“當代科技倫理文化的內涵體系與建設路徑研究”(23SLA-02)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