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基于高腳競速運動的認知,結合實踐經驗,采用文獻資料法與邏輯分析法,對運動損傷進行了分類研究。損傷類型主要包括開放性損傷,如擦傷、骨折;閉合性損傷,如肌肉拉傷、關節(jié)扭傷等。損傷成因涉及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運動負荷過大、個人體質因素、護具使用不當、心理因素,以及場地器材存在缺陷。提出的預防措施涵蓋規(guī)范技術動作、增強保護意識、合理使用護具、改善場地器材條件等方面。該研究旨在為高腳競速運動提供有效的預防損傷策略,以優(yōu)化訓練與競賽過程。
【關鍵詞】"高腳競速""運動損傷""損傷預防""規(guī)范訓練
【中圖分類號】"G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06-0016-04
Research on Injuries and Prevention of High-Leg Racing
WANG Ping "KONG Weiji
1.Shuangbai County Tudian Primary School, Chuxiong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675100 China;2.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65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high-legged racing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study used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o classify sports injuries. Types of injuries include open injuries such as abrasions, fractures, and closed injuries such as muscle strains and joint sprains. The causes of injury include technical irregularities, excessive exercise load, personal factors, insufficient use of protective gear,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defects in field equipment. Preventive measures include standardizing echniques, enhancing protective awareness, using protective gear, and improving venue equipment. It aims to provide injury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high-legged racing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processes.
[Keywords] High-legged racing; Sports injury; Damage prevention; Standardized training
1 "高腳競速運動損傷的種類
1.1 "開放性損傷
1.1.1 "擦傷
擦傷是肌肉表皮與粗糙物體相互作用導致皮膚表層受損的現象[1]。這種損傷通常發(fā)生在肌肉表皮與地面或高腳杠接觸時,容易造成表皮組織脫落。在高腳競速運動中,擦傷主要表現為表淺且局限的皮膚損傷,常見于手掌指根、虎口(拇指與食指之間)、膝關節(jié)外側以及前腳掌。長時間的摩擦和摔倒會導致這些部位的表皮受損,特別是腳前腳掌在與踏蹬繩的長期摩擦下,表皮可能被擦破,進而出血。
1.1.2 "開放性骨折
開放性骨折是指在高腳競速運動中因跌倒導致骨折部位皮膚或黏膜破裂,使骨折部位暴露于皮膚表面的運動損傷類型,屬于開放性損傷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在高腳競速運動中,該損傷主要由跌倒引起,常見于上臂、前臂和腿部等部位。
1.2 "閉合性運動損傷
1.2.1 "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是指肌肉的主動強烈收縮或被動過度牽拉導致肌肉組織超出其承受極限而發(fā)生的損傷[2]。高腳競速作為競技性運動,難度系數較高。在運動過程中,運動員可能因安全意識不足、準備活動不充分、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等原因,導致小腿肌群、大腿前肌群、大腿后肌群、大腿內側肌肉和背部肌群等部位的肌肉拉傷。
1.2.2 "關節(jié)扭傷
關節(jié)韌帶扭傷是指關節(jié)因外力作用而發(fā)生超出正?;顒臃秶漠惓_\動,導致韌帶承受過度張力而發(fā)生的損傷[1]。在高腳競速運動中,易受損傷的關節(jié)主要包括腕關節(jié)、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等。扭傷的原因包括運動員心理準備不足、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腳部支撐不穩(wěn)定導致的運動過程中不規(guī)則移動、運動負荷過大或長時間訓練導致的關節(jié)壓力過大,以及運動器材的不當使用或損壞。
1.2.3 "挫傷
挫傷是在運動過程中,皮膚和軟組織受到沖擊導致皮下出血和形成瘀斑的一種閉合性損傷[1]。在高腳競速運動中,挫傷主要發(fā)生在運動員出現運動疲勞時,尤其是在長時間訓練后進行下竿落地動作時,損傷部位多集中在腳掌心。
1.2.4 "脫臼
關節(jié)脫位,亦稱脫臼,是指運動員在遭受外力作用或其他因素影響下,關節(jié)間正常的連接關系遭到破壞[1]。在高腳競速運動中,脫臼主要出現在摔倒及下竿著地時,常見受損部位包括肩關節(jié)、手指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盡管脫臼在高腳競速運動中較為罕見,但仍有發(fā)生。
1.2.5 "閉合性骨折
在高腳競速運動中,閉合性骨折是指骨折部位的局部皮膚或黏膜保持完整,未出現與體表相通的裂口。這類骨折主要由摔倒、訓練方法不當、運動性疲勞、準備活動不充分以及外部環(huán)境因素等導致的運動損傷引起,常見于手臂、舟骨、手指、肋骨、大腿和小腿等關鍵運動部位。
2 "高腳競速運動損傷形成的原因
2.1 "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造成的損傷
高腳競速運動主要考驗運動員的同手同腳協調性,其過程分為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沖刺跑4個階段[3]。起跑和加速跑階段是從靜止到加速的過渡。運動員起跑前需雙手握竿、一腳踏蹬并身體前傾。起跑時,需單手放竿、同側腳上竿。若力量分配不均或重心不穩(wěn),則可能導致向前撲倒或竿脫落,輕則造成滑落,重則引發(fā)摔傷,主要傷及手掌、膝、肘等部位。
在加速跑階段,運動員應保持適當的前傾角度,加快步頻,并確保后蹬充分,同時高提竿以提升速度[3]。不正確的前傾角度、步頻和速度提升方式可能導致重心不穩(wěn),進而引發(fā)掉竿或摔倒;此外,注意力不集中和握竿過松也可能導致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從而引發(fā)掉竿或摔倒,摔倒可能導致擦傷、扭傷或骨折,主要影響手掌、肘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部位。
途中跑階段,運動員需逐漸增加步幅。若步幅過大且未與蹬擺動作協調配合,可能導致握竿不穩(wěn)而摔倒或掉竿;若速度過快且技術不熟練,可能無法有效控制高腳軌跡,導致形成內八字形態(tài),兩腳相撞,速度快且突然,容易造成運動員嚴重損傷,輕則擦傷、扭傷,重則骨折。
在沖刺跑階段,運動員若過于關注成績,可能會因緊張和急于加速而導致失誤和損傷,特別是在體力下降和疲勞時,動作容易變形和不規(guī)范,從而增加受傷風險。
2.2 "運動負荷過大導致的損傷
在高腳競速運動中,運動員需長期且反復進行持竿訓練。然而,訓練過程中,若教練員對運動員身體運動特征認識不足,未能制訂符合運動員個體差異的訓練計劃,將導致運動員承受的活動量安排不合理,過度追求成績提升。這易引發(fā)手部與竿體的過度摩擦,以及腳部與踏蹬的長期摩擦,從而造成腳掌前端、手掌及虎口部位的擦傷。此外,長時間訓練易引起運動性疲勞,導致肌肉收縮能力減弱、機體反應遲緩、注意力分散,最終可能引發(fā)落竿或摔倒,造成摔傷、肌肉拉傷、扭傷、挫傷等急性損傷。若忽視疲勞恢復,運動員還可能遭受心理抗拒、踝膝關節(jié)疼痛、疲勞性骨膜炎等慢性疲勞性損傷,這些損傷的恢復過程通常較為漫長。
2.3 "熱身不充分導致的損傷
在高腳競速運動中,部分損傷案例可歸因于運動員思想上的松懈及訓練態(tài)度的不端正[4]。具體而言,未能嚴謹執(zhí)行熱身準備活動是導致損傷的重要因素。熱身活動在體育運動中至關重要,其能有效促進肌肉拉伸,提升肌肉工作效率,并有助于機體充分活動。充分的熱身準備對降低運動損傷發(fā)生率具有決定性影響。若因個人疏忽未能進行適當熱身,則在運動過程中,隨著步頻加快和步幅增大,加之高腳杠的使用和下肢動作幅度的顯著增加,則極易引發(fā)腿部肌肉及韌帶的拉傷。
2.4 "心理因素導致的損傷
在體育競賽中,運動員的心理狀況與運動傷害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賽前的準備不足和比賽環(huán)境的諸多要素均可能給運動員帶來心理負擔[4]。在練習時,運動員往往會表現出極度緊張的情緒。在跑步或競賽過程中,若過分專注成績和對手,運動員的動作可能變得不標準,從而容易造成技術錯誤,如雙竿相撞而跌倒,導致手掌、膝蓋和肘部等部位的擦傷。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出現腳踝扭傷或骨折。
2.5 "場地及器材因素導致的損傷
2.5.1 "場地因素
高腳競速賽事通常在標準田徑場進行。運動員與地面的摩擦是傷害發(fā)生的關鍵因素,摔倒可能導致嚴重傷害。不同材質的地面對運動員受傷程度會產生不同影響。高腳競速的訓練場地一般包括泥地、煤渣跑道和水泥地。泥地和煤渣跑道表面不平整,散布有小石子和坑洼,增加了運動員跑步時拐彎不穩(wěn)或跌倒的可能性,從而易引發(fā)踝關節(jié)扭傷以及手掌、肘部、膝部的擦傷。訓練場地的多樣性帶來了復雜性,異物如小石子可能導致劃傷。水泥地表面看似平滑,但硬度大、缺乏彈性,加之高腳底部的光滑性,使得滑倒和摔倒的風險很高,這些事故輕則導致肌肉拉傷和擦傷,重則可能造成骨折。
2.5.2 "器材因素
在高腳競速運動領域,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器材標準。當前,竹馬通常由竹材、木材或其他硬質材料制成,其高度無具體限制,但需在竿底向上30~40 cm處設置踏蹬[3]。踏蹬的兩側由繩索構成,這可能導致運動員前腳掌擦傷。此外,由于踏蹬底部由硬質材料制成,運動員在跑步時前腳掌與踏蹬底部的摩擦不可避免,旨在確保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穩(wěn)固踩踏于踏蹬上,以避免竹馬竿脫落。竹馬底部的平滑程度與運動員受傷風險密切相關;若底部表面不平整,運動員在跑步時易發(fā)生滑竿或跌倒。器材的損壞對運動表現有顯著影響,若器材在訓練過程中損壞,則可能導致運動員掉竿或發(fā)生更嚴重的摔傷。
3 "預防高腳競速運動損傷的方法
3.1 "重視運動技術的規(guī)范性
高腳競速是一項技術難度較高的競技體育項目[5]。對于運動員而言,掌握初始技術動作頗具挑戰(zhàn),需經歷長期且系統的訓練過程。在訓練期間,運動員需特別注意握竿不宜過緊,腳踏踏蹬應保持穩(wěn)定,避免左右晃動。教練員應細致觀察運動員的技術動作,或為其錄制訓練視頻,以便在運動員完成訓練后,提供詳盡的動作分析。此外,教練員應鼓勵運動員相互觀摩,并在每次訓練后進行交流討論,分享各自在運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教練員及其他運動員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通過這種交流與討論,運動員能夠逐步優(yōu)化技術動作,確保動作規(guī)范性,增強訓練的科學性,從而有效避免因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而導致的傷害。
3.2 nbsp;合理安排運動量
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避免急功近利,期望運動員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績。不應持續(xù)不斷地對運動員施加高強度的帶竿訓練,而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提升訓練強度。同時,教練員需細致觀察并記錄運動員的各項表現,根據個體差異制訂適宜的訓練負荷。否則,過度訓練可能導致運動員受傷,進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3.3 "使用護具
在高腳競速運動中,穿戴防護裝備顯得尤為重要,其主要作用在于有效預防運動員的潛在傷害[6]。本研究涉及的防護裝備主要包括膝部護具、踝部護具、手部護具、肘部護具以及紗布等。手部護具的使用旨在防止手掌、拇指根部及虎口區(qū)域與竿摩擦或摔倒時的擦傷;肘部護具和膝部護具則用于減少摔倒時對肘部和膝部造成的損傷,以及減輕膝部外側與竿的摩擦傷害;踝部護具則用于防止在操作失誤導致的竿脫落時對踝關節(jié)造成的扭傷;紗布則主要應用于包裹前腳掌,形成保護層,以抵御繩索對前腳掌的摩擦。
3.4 "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鑒于高腳競速運動的高風險性,對運動員進行風險認知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運動員必須充分認識到該運動可能引發(fā)的傷害類型及其發(fā)生的特定情境。同時,應培養(yǎng)運動員對潛在傷害的心理應對能力,并制訂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少運動傷害的發(fā)生,部分傷害甚至可以被完全避免或減輕其嚴重程度。通常情況下,運動員應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以確保肌肉得到適當拉伸并使身體預熱,從而預防肌肉拉傷的發(fā)生。此外,運動員應合理使用防護裝備,這對于預防手掌、肘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的擦傷,以及摔倒后可能造成的損傷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3.5 "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
在高腳競速賽事中,面對不確定因素引發(fā)的運動員焦慮與緊張情緒,可采用賽前情景模擬法進行應對策略的訓練。該方法包括對起跑失誤、途中掉竿以及比賽中遭遇對手干擾等潛在突發(fā)狀況的模擬預演。此外,教練員應針對運動員可能遇到的突發(fā)狀況進行專項訓練,并詳細講解相應的應對策略及心態(tài)調整方法。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合理安排與強手的對抗賽,以提升運動員在緊張情緒下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通過與實力較弱的對手進行模擬訓練,增強運動員的自信心,并體驗成功帶來的愉悅感。比賽前,運動員應通過呼吸調節(jié)法來緩解緊張情緒,并進行適當的熱身活動,使身體肌肉得到放松并進入運動狀態(tài)。在與高水平運動員競爭時,運動員需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表現上,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增強信心與勇氣,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動作執(zhí)行。一旦比賽失利,運動員應迅速調整心態(tài),將注意力轉移到技術動作的完善上,并設定合理目標,為下一次比賽做好準備。在日常訓練中,應加強對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若條件允許,可采用以賽代練的方式,以降低運動員對高水平賽事的恐懼心理。
3.6 "改善場地及器材條件
運動員的運動損傷與運動場地及器材條件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訓練過程中,應避免在煤渣跑道和硬質水泥地板上進行訓練。同時,在選擇運動器材時,應優(yōu)先考慮使用柔軟且彈性良好的材料制作踏蹬。運動員應以自身腳型為標準,定制個人踏蹬,以最大程度減少踏蹬對腳掌的潛在損傷,并提升跑動過程中的舒適度。此外,對高腳馬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至關重要,應定期檢查高腳竿及繩索的磨損情況,并在必要時進行更換。在選擇高腳材料時,應通過多支竿的篩選,挑選出最適合個人使用的材料。另外,可在竿底部采用橡膠皮等材料進行包裹,以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
4 "結語
高腳競速運動作為一種競技體育項目,其運動損傷類型多樣,主要包括擦傷、肌肉拉傷、關節(jié)扭傷、挫傷、脫臼和骨折。損傷易發(fā)部位和類型主要為手掌指根、虎口、膝關節(jié)外側以及前腳掌等區(qū)域的擦傷;小腿肌群、大腿前后肌群、大腿內側肌肉以及背部肌群的肌肉拉傷;腕關節(jié)、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的扭傷;腳掌心的挫傷;肩關節(jié)、手指關節(jié)、肘關節(jié)的脫臼;手臂、舟骨、手指、肋骨、腿部的骨折。造成這些損傷的主要原因包括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運動負荷過重、準備活動或熱身不足、運動員護具佩戴不當、心理素質欠佳以及場地器材條件不良等。盡管無法完全避免高腳競速運動中的損傷,但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應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運動損傷的發(fā)生率。
預防措施涵蓋重視技術訓練、合理安排運動量、加強心理素質培養(yǎng)、正確使用防護裝備、保護易受傷部位、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選用柔軟且有韌性的高腳馬材料,并確保踏蹬繩索牢固。
參考文獻
[1] 黃紅平.高腳競速運動員損傷因素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4):119-122.
[2] 馮丹丹.高腳競速運動專項體能訓練方案設計及實驗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1.
[3] 王晗.傳統體育項目高腳競速器材改進與創(chuàng)新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1):91-92.
[4] 向慊,向政,朱歡,等.高腳競速接力比賽中接力技術的研究——以第11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5):37-40.
[5] 陳三六.高腳競速運動訓練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4):105-107.
[6] 李分停,李志堅,梁娜娜.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高腳競速訓練方法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