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在歷史變遷中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點的書法形式。原始社會時期,半坡先民已在陶器上刻畫出質樸簡約的符號,反映了古人對和諧、對稱及均衡的基本審美認知。西周時期,許多著名青銅器,如利簋、大盂鼎、散氏盤、毛公鼎等,都是金文書法的典范。進入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開始進入鐵器時代,在鐵與石的碰撞中,書法史上的經典巨制《石鼓文》在陜西應運而生。千百年來,十三朝古都長安一直是天下文人、書家的匯聚之地,故而三秦大地留下了眾多具有較高藝術和史料雙重價值的碑版。《金石萃編》是中國第一部以廣泛搜羅、系統(tǒng)整理和嚴謹考訂歷代金石資料為顯著特色,體例完備且對后世金石學研究具有深遠影響的集大成式金石學著作,其內容與陜西具有緊密且重要的聯(lián)系,陜西作為歷史上多個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留存有大量的金石文物,為《金石萃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據(jù)初步統(tǒng)計,陜西存藏碑刻總數(shù)約有3萬通,散布在全省11個地市107個縣。從形制上,可分為碑碣、墓志、塔銘、造像、摩崖五大類。在古代,關中以其豐富的名碑著碣成為學者的首選之地。在這次研學中,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從遺跡中窺探陜西源遠流長的書法歷史。
碑林墨韻:千年石刻中的文脈回響
“關中碑版之富甲天下”是碑林所藏碑石上所刻的一句話。我們參觀的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最初是為保護唐代《開成石經》等珍貴碑刻而建。歷經金、元、明、清各代的修葺與擴建,逐漸形成規(guī)模,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西安碑林以900余年的歷史,3000余件近2000年的歷史跨度的藏石,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儒家文化的圖書館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資料庫。同時,它以高超精湛的書法藝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全世界最重要的50座博物館之一。雖然這次我們并未看到西安碑林的全貌,但是通過參觀“石墨鐫華——西安碑林名碑拓本展”,我們仍能借由拓片領略古代碑刻的風采。在此,我們欣賞到許多著名的書法作品,如張旭的《肚痛貼》、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顏真卿的《多寶塔碑》,以及集王羲之書法作品的《集王圣教序》等。此外,西安碑林還藏有眾多反映少數(shù)民族及民族關系的碑刻墓志。例如,《吐谷渾璣墓志》記載了其家族世襲及歸魏后的情況,反映了吐谷渾與北魏的密切關系,以及當時民族融合的趨勢;《米繼芬墓志》記載了其家族在唐朝的任職和生活情況,反映了唐代與中亞地區(qū)的交流及多民族融合的景象;《阿史那婆羅門墓志》為研究頡利可汗的家族世系、入唐境遇及歸葬地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線索;《似先義逸墓志》記載了似先氏的起源及家族變遷,對于研究唐朝與海東地區(qū)的交往以及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這些作品,作為書法學習者,筆者深感觸動。正所謂“見字如面”,碑刻文字,或記錄朝代的興衰、民族的融合,或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哲思,每一筆、每一劃都飽含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沉淀。當黑底白字的大幅拓片映入眼簾時,筆者清晰看到名家豐富的筆法,也仿佛看到屹立在不同朝代的碑刻,感受到不同時代的書法氣象及背后的時代變遷。
圖1 張旭《肚痛貼》(作者自攝)
圖2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局部)》(作者自攝)
石上風華:漢唐石刻中的盛世光影
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則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是一個具有私人收藏性質的博物館,其占地面積達1400平方米,館藏文物400余件,展出精品100余件。博物館內設三個展廳,分別名為絲路梵像、事死如生和碑石傳拓。其中,相當數(shù)量的藏品可謂中國古代石刻藝術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很大程度上填補了中國古代石刻博物館的空白,在我國古代石刻藝術展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此,我們近距離觀察到宗教碑刻、陵墓碑刻、建筑石刻等,展品以大型石刻藝術品為主,給人以厚重之感,特色鮮明。一是藏品自身高大沉重,氣勢雄渾;二是種類較多,時間跨度從漢代到明清,并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石刻在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石頭經久耐用、便于取材,遂成為古代雕刻藝術的主要材質之一。古代匠師將實用功能與藝術性相結合,廣泛運用圓雕、浮雕、平雕、透雕、線刻等技法,創(chuàng)造了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石雕作品,賦予冰冷的石頭以永恒的藝術生命。這些石刻散布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在宮殿、陵墓、石窟、橋梁、庭院及民居等處都能見到其身影。這些石刻除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外,還在歷史文化、文物考古、宗教信仰、社會生活、民風習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例如,《九成宮醴泉銘》記述了唐太宗避暑發(fā)現(xiàn)醴泉之事,《不空和尚碑》記述了佛教密宗的傳承歷史以及不空和尚的業(yè)績。
石刻,有時也被稱為“銘刻”。所謂“銘刻”,其目的是為了不被人遺忘。“銘刻”兩字,就充分突出了石刻這類文獻的紀念性與記憶性。在此,我們欣賞到難得一見的完整詔制公文——紀王慎第六女石刻詔書。此為唐咸亨二年冊封紀王李慎第六女為歸順縣主的詔書,歸順縣主為紀念或彰顯身份,將詔書復制刻石,死后埋于墓中,為研究唐代詔制的公文形態(tài)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這份詔書由唐中書省擬詔,門下省審核,尚書省施行全部內容,各級官員人名、官銜、職責和時間均詳細記載,其中還提及閻立本、裴行儉、許圉師等眾多名人,是難得一見的完整詔制公文。通過真實的詔書拓印,我們更進一步體會到將藝術欣賞價值與史料價值融合的意義,以及這種融合為欣賞者帶來的豐富而深層的感受。
圖3 紀王慎第六女石刻詔書(作者自攝)
磚瓦春秋:秦磚漢瓦中的歲月密碼
秦磚漢瓦是秦漢時期鮮明的文化符號,承載并演繹著悠久的中華文化精髓。在此次研學中,我們也有幸參觀了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位于大漢上林苑(杜陵)文化生態(tài)景區(qū)內,館藏豐富,包括西周到明清各個時代、各種紋飾的瓦當和古磚,有3600多個版別,共計4600余塊,是目前國內館藏瓦當品類和數(shù)量最多的秦磚漢瓦專題博物館。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強盛時期,秦磚漢瓦鮮明地呈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本土基調,也是中華民族久遠、莊重、渾穆的文化遺韻。陜西是秦漢兩朝帝都所在地,出土的秦磚漢瓦數(shù)量、品種、內容、版別之多,居全國之首。
秦磚,素有“鉛磚”的美稱,以形制多樣而著稱于世,素有“敲之無聲,斷之無孔”之譽。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制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其功能是便于屋頂流水,也起著保護檐頭的作用,是古人傳達思想、寄托向往的藝術和精神載體。這些鐫刻著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一磚一瓦,蘊含著古人無窮的智慧,彰顯著古人獨特的審美藝術。秦磚上的書法文字主要以小篆為主。秦一統(tǒng)天下后,將原來六國的篆書整理為小篆,作為官方規(guī)范書體。秦磚上的小篆,筆畫規(guī)整、線條勻整、結構對稱,具有端莊典雅之美。部分秦磚文字在篆書結構的基礎上,已含有隸書的筆意,體方筆直,用筆方折,接近隸書,被稱為秦隸,這是篆書向隸書演變的過渡形態(tài)。秦磚書法的筆畫較為瘦硬,線條剛勁有力,給人以古樸、蒼勁之感,體現(xiàn)了秦代書法的質樸與大氣。秦磚書法規(guī)整嚴謹,整體布局較為規(guī)整,行款相對固定,文字排列整齊,體現(xiàn)了官方規(guī)范文字的嚴謹性。在布局排列上,以豎排書寫為主,文字自上而下縱向排列,符合古代書寫習慣,使文字具有連貫性和流暢性,給人以莊重、穩(wěn)定之感。部分秦磚上的文字采用從左至右或從右至左的橫向排列方式,增加了文字布局的變化性。還有一些文字呈旋轉狀排列,通常圍繞一個中心元素展開,使文字與圖案相互融合,富有動感和韻律感。以司徒王氏所作的“大興元年八月一日”為例,每個字在造型上都富有變化,元字放開,年字收緊,八字放開,月字收緊,字的開合收放自然天真且富有情趣。此外,我們還親眼看到了曾經臨摹過的刑徒磚,通過近距離的觀察,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為民間刻工直接以刀刻畫而成,具有天真、質樸、凌厲、奔放的韻味。還有許多磚上的文字排布與字形姿態(tài)具有古拙的特點,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
圖4 司徒王氏 大興元年八月一日(作者自攝)
瓦當文化始于周朝,到秦漢時期達到鼎盛,期間經過從半瓦到圓瓦、從陰刻到浮雕、從素面到紋飾、從具象到抽象、從圖案到銘文的逐步演進。秦人先祖以游牧狩獵為生,難以割舍對動物的天然興趣,因此,秦代建筑上多見精美的獸紋瓦當,如鹿、豹、獾、虎、雁紋瓦當,以及葵紋、云紋瓦當。秦瓦以寫實的動物紋瓦當最具特色,并創(chuàng)作了特大型“瓦當王”。千變萬化的圖案瓦當相當精美,具有裝飾性,其中以金烏蟾蜍和四神瓦當(“朱雀”“玄武”“青龍”“白虎”)最為出名。它們的設計古樸典雅,形態(tài)生動,美觀和諧,令人嘆為觀止,構成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殿堂,見證了中華建筑文化的輝煌篇章。西漢時期,瓦當紋飾發(fā)展到頂峰,此時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文字瓦當,瓦當上的文字多為吉祥祝福的詞語,如“永奉無疆”“長樂未央”“千秋萬歲”“與天無極”等,表達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心理。部分瓦當還體現(xiàn)了當時的政治理念和統(tǒng)治思想,如“漢并天下”瓦當,彰顯了漢朝的統(tǒng)一與強大,具有鮮明的政治象征意義。通過瓦當上的字形排布,我們得以從另一獨特的視角欣賞古人將書法融入實用的建筑藝術。瓦當文字以篆書為主,筆畫粗獷而有力,線條流暢而優(yōu)美。這種非方形的瓦當表面,賦予了瓦當文字獨特的結構和章法,加之其所處的歷史背景和裝飾作用,使瓦當?shù)耐庥^更加豐富多樣。盡管瓦當文字的存量較少,但它的多樣性和豐富的結字方式仍可以為篆刻藝術提供參考。瓦當文字的發(fā)展盛于兩漢時期,由于載體的變化和裝飾的需要,其結字和用筆都十分多樣,表現(xiàn)出多種風格,且具有濃郁的金石特色,與篆刻追求金石之美的審美觀念完全吻合。總而言之,瓦當在篆刻和書法創(chuàng)作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應該仔細觀察、研究和學習其優(yōu)點,并將其融入日常實踐。
圖5 漢瓦《與天無極》(作者自攝)
在本次于西安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開展的研學活動中,我們通過考察遺留的文物,見證了其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感受了其承載的悠久歷史底蘊。同時,我們沿著碑刻、秦磚漢瓦的足跡,從書法的角度欣賞了古代書法形式,感受了陜西獨特的文化符號。新時代,我們手握毛筆,如同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有責任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為時代留下生動的注腳,讓書法成為文化自信的旗幟,飄揚在世界藝術之林。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