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支撐下,伴隨著數字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入,構建和發(fā)展智慧圖書館已經成為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熱點。智慧圖書館早已跳脫出理論概念的抽象范疇,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融入大眾服務,演變?yōu)橐环N貼合民眾需求、助力知識傳播的圖書館運行新模式。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適應高質量發(fā)展要求,推動公共圖書館向‘以人為中心’轉型,建設開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現代圖書館?!敝腔蹐D書館時代,使圖書館核心價值理念從傳統(tǒng)的“以書為本”向“以人為本”全面轉型,從單純重視館藏資源管理,轉向以滿足讀者多元需求、提升讀者體驗為核心,構建更具人文關懷與服務效能的新時代圖書館模式。
“以人為本”理念下的智慧圖書館概述
“以人為本”理念
在現代社會,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與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其建設與發(fā)展意義重大?!耙匀藶楸尽崩砟钬灤﹫D書館運營管理,是其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耙匀藶楸尽焙w“以館員為本”和“以用戶為本”。
以館員為本,需打造舒適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完善硬件設施,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培訓、研討提升館員業(yè)務能力,構建科學的晉升機制,依據工作業(yè)績、專業(yè)技能等維度決定晉升,激發(fā)館員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力,提高團隊凝聚力。以用戶為本,要把用戶需求放在首位。打造舒適的閱讀空間,給予人文關懷,尊重個性差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分析用戶閱讀行為,精準推送資源,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服務模式的現代化轉變。
智慧圖書館
在智慧圖書館概念的界定上,學界觀點各異。張曉林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一種新的圖書館形態(tài),它以用戶為中心,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圖書館的資源、服務與用戶的需求進行深度融合,實現智能化的資源發(fā)現、獲取和利用,以及個性化的用戶服務,強調圖書館要能夠像智慧的人一樣,主動感知用戶需求,提供精準、高效的服務。而吳建中指出,智慧圖書館是一個將圖書館的建筑、設備、資源和服務與城市的智慧基礎設施相融合的平臺,它不僅要為讀者提供傳統(tǒng)的文獻借閱等服務,還要成為城市文化和知識交流的中心,通過與城市的其他智慧系統(tǒng)互動,拓展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和功能,強調了智慧圖書館與城市環(huán)境的融合以及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當前,智慧圖書館研究蓬勃發(fā)展。其借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信息技術,具備互聯、高效、便利的顯著特點。秉持以人為本與綠色發(fā)展理念,智慧圖書館著力為用戶打造更舒適的閱讀空間,運用智能技術精準洞察用戶需求,為其帶來更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務。讓用戶樂于接納并運用這些智慧服務,充分享受智慧化發(fā)展帶來的紅利,彰顯圖書館服務中濃厚的人文關懷,成為建設智慧圖書館的重點課題。
現代圖書館智慧建設現狀
現代圖書館智慧建設重技術輕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完備的技術設施與數字化資源管理系統(tǒng)成為圖書館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為讀者帶來便捷體驗。然而,智慧圖書館建設因缺乏明確、清晰的建設原則,陷入了過度依賴技術的誤區(qū)。許多圖書館還停留在智慧圖書館概念的淺層次,僅進行了空間、資源、設備與服務的簡單重組,未能充分挖掘“智慧”的內涵,淪為數據的“搬運工”,數據的引領價值未得到發(fā)揮。同時,多數智慧圖書館的管理人員缺乏專業(yè)技術培訓,致使智慧技術與實際需求脫節(jié),無法真正發(fā)揮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效能,嚴重阻礙了智慧圖書館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智慧圖書館空間建設存在短板
智慧圖書館空間整合了物理與虛擬空間的特性,構建了知識立體化空間。然而,當下現代圖書館在智慧空間建設進程中,仍面臨諸多難題。一方面,建設標準和規(guī)范缺失,我國僅有部分經濟發(fā)達城市制定了相關制度,嚴重制約了智慧圖書館空間朝著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另一方面,在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融合應用層面,目前,智慧圖書館空間建設尚需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并通過實踐不斷探索優(yōu)化路徑。在智慧圖書館環(huán)境下,很多傳統(tǒng)圖書館的空間布局由于受到舊建筑設施的影響,已很難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需求,有些圖書館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最大化地改變了空間布局,提供了更加舒適的閱讀空間,但在物理空間、虛擬空間、學習空間、休閑空間、個人空間與協(xié)作空間的融合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現代圖書館的智慧服務尚不完善
目前,現代圖書館借助自助借還系統(tǒng)、智能圖書柜、無人圖書館等設備,加強了借還、查詢等基礎業(yè)務。用戶也能通過智能設備和應用程序,便捷地進行在線資源檢索、預約、借還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個體需求。然而,其智慧服務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智慧連接層面,各圖書館間數據未能實現充分的互聯互通,核心數據整合困難,信息共通與數據共享存在嚴重阻礙,“數據孤島”現象屢見不鮮。圖書館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導致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難以契合長遠發(fā)展需求。服務平臺之間的泛在互聯和互操作能力不足,無法支撐持久的數據運行,進而致使全國圖書館在推動智慧服務發(fā)展時整體行動力薄弱,限制了圖書館智慧服務邁向更高水平。
現代圖書館智慧館員支撐體系不完善
在圖書館智慧服務進程中,館員是最為關鍵的推動力量,其專業(yè)素養(yǎng)與服務能力直接關乎圖書館的服務成效。然而,當前我國圖書館館員的工作模式依舊普遍停留在傳統(tǒng)公共圖書館模式的框架內。許多館員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在圖情專業(yè)領域,未接受系統(tǒng)培訓者占比較大,且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慧服務必需的計算機與網絡知識知之甚少。同時,智慧圖書館在智能技術與設備應用方面,缺乏完善的智慧館員體系給予有力支撐。所以,公共圖書館應重視館員智慧化技術與設備應用方面的培訓,提升服務質量與智慧轉型效率,快速掌握智慧服務所需的新技能,積極汲取先進圖書館的理念,以滿足智慧圖書館所需的智慧服務。
“以人為本”理念下現代圖書館智慧建設策略
智慧圖書館要明確“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在價值哲學領域,價值取向是一個關鍵范疇。對于智慧圖書館而言,其價值取向必須緊密契合歷史發(fā)展脈絡,與時代步伐同頻共振,并且著眼于未來的長遠發(fā)展,這一價值取向需要從服務理念、建設路徑、本質屬性以及前景展望等維度進行充分體現。在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進程中,明確“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推動其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所在。這一價值取向既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又遵循了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核心準則。
“以人為本”理念融入智慧圖書館,體現為對人的尊重、解放、依靠、塑造和服務。其強調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借助智能技術構建高效的智慧服務體系,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和諧互通,營造綠色平等的服務環(huán)境。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顯著增強館員的智慧服務意識。館員以此為指引,利用現代智能技術對圖書館服務進行全方位優(yōu)化,從服務流程的簡化到服務方式的創(chuàng)新,再到服務效益的提升,進而營造用戶與館員協(xié)同共進的良好氛圍,為智慧圖書館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助力其在新時代文化服務領域發(fā)揮更大作用,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
“以人為本”讓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更加“智慧”
在智慧圖書館的大環(huán)境下,設計理念從傳統(tǒng)以書籍為核心的布局轉向“以人為本”。通過融入新時代元素,改變空間設計,不再僅圍繞藏書構建空間。將目標用戶的需求作為圖書館建設的指引,增強讀者參與度,著重提升空間設計的舒適度,從而全方位優(yōu)化讀者的閱讀體驗。智慧圖書館可以從圖書的擺放、桌椅的陳列,到整體結構的設計、布局、主色調的選擇等,都遵從“以人為本”的理念,設計滿足讀者舒適性和多樣性需求的空間,使讀者到館時能夠感受視覺上的美感和聽覺上的舒適。智慧圖書館的空間設計,注重營造激發(fā)讀者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環(huán)境,融入人文特色,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兼具時代感和深厚底蘊的文化地標。
秉持“以人為本”理念,智慧圖書館空間設計需強化多元空間,拓展功能,充分發(fā)揮其更大價值與作用。智慧圖書館在進行空間設計時,可以對研討空間、多媒體空間、休閑空間等進行設計和聯動,還可以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中引入新技術體驗空間,在5G網絡賦能下,打破圖書館服務時空壁壘,以虛實交互技術為依托,構建公共服務新場景,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沉浸式虛擬服務體驗,以實現人、資源、虛擬機器人的虛實交互。通過對圖書館空間的“智慧”設計,發(fā)揮智慧圖書館多元化、互通互聯的智慧功能,打造圖書館全新的交流環(huán)境。
借助新技術提升智慧圖書館專業(yè)化和個性化服務
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通過配置智能書架、圖書定位系統(tǒng)、智慧展廳、智能機器人等設施,引入VR、AR、3D打印等前沿技術,開展智慧檢索、借還、咨詢及信息推送等服務。秉持“以人為本”理念,該模式將人文要素深度融入現代智能技術,致力于為館員與用戶營造開放的資源環(huán)境、打造舒適的智慧空間,實現交互性智慧共享、精準化個性服務、便捷化溝通交流及高效化跨界合作,推動圖書館服務的全面升級。
1.開展跨界合作,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
依據“智圖”模式,積極推動跨界合作,創(chuàng)新服務形式。以“智圖博物館”模式為例,整合雙方文獻資源優(yōu)勢,打造集研學、體驗于一體的文化推廣平臺。同時,拓展“智圖金融”“智圖物流”“智圖黨群服務”等模式,借助“智圖”將圖書館功能延伸至校園、企業(yè)、社區(qū)等社會功能區(qū)域,為讀者提供新穎的智慧服務體驗。
2.整合資源與功能模塊,搭建綜合服務平臺
著力整合資源與功能模塊,構建綜合性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該平臺不僅能實現與其他圖書館的合作互通,促進信息資源共享交流,還支持用戶通過電腦、手機、平板等終端訪問,實現多渠道服務接入,為用戶提供便捷、個性化且全方位的服務。
3.優(yōu)化服務與管理要素,提升服務效能
智慧圖書館需對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進行科學配置,實施全要素管理,涵蓋資源設備、運營流程、人員配置與智能安防等。例如,引入自助借還書機、智能座位管理系統(tǒng)等設備,融合人臉自動識別、機器人圖書盤點等服務功能,將圖書館日常運行納入“全方位感知和可視化管理”的數據生態(tài)體系,打造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提升服務的專業(yè)化與智能化水平。
4.開展線上線下交互服務,增強服務便捷性
積極開展線上線下交互服務模式,實現實時互動與協(xié)同合作,提升服務的便捷性與效率。通過與讀者進行線上線下及時溝通,了解其需求,開展互動活動,建立讀者俱樂部,打造互動服務與嵌入式服務等創(chuàng)新模式。
5.實現特色資源數字化與智能化管理
借助智慧服務平臺,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特色資源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管理。建立特色館藏資源數據庫,完善自動分類、排架、檢索等功能,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效率。
6.推動智慧知識服務,實現轉型升級
智慧知識服務是智慧圖書館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其緊密圍繞用戶需求,充分運用現代智能技術,深度挖掘大數據,耦合關聯數據,揭示深層數據,將繁雜的數據信息轉化為高質量的知識服務。通過這一過程,智慧知識服務為用戶提供自助式知識導航,幫助用戶快速定位所需知識;實現關聯性知識檢索,挖掘知識間的潛在聯系;開展場景化知識推薦,根據用戶所處場景精準推送知識;提供個性化知識推送,滿足不同用戶的獨特需求;支持組群式知識共享,促進知識在群體間的交流傳播;開展深度嵌入式知識咨詢,為用戶提供專業(yè)、深入的知識解答;實現自動化知識問答,快速響應并解決用戶的常見問題。
“以人為本”理念驅動下的智慧人才服務升級
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圖書館館員的服務能力直接影響服務質量,因此,提升館員智慧素養(yǎng)十分關鍵。秉持“以人為本”理念,館員需具備數據管理和讀者需求分析能力。通過深度分析讀者數據,精準把握讀者需求與行為習慣,制定個性化的服務策略,借助多種渠道推廣圖書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熟悉數字資源管理和數據庫系統(tǒng),也是館員的必備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助力讀者快速檢索、獲取信息,享受便捷的服務。同時,館員要緊跟技術發(fā)展趨勢,掌握先進信息技術,具備技術研發(fā)支持能力,既能維護圖書館各類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也能運用新技術創(chuàng)新服務與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能。
多維度開展智慧用戶培訓活動
在知識傳播與文化服務領域,公共圖書館開展多維度用戶培訓意義非凡。通過對新興數字化服務平臺的專項培訓、舉辦前沿知識講座,以及針對特殊群體定制培訓,能有效提升用戶操作能力與信息素養(yǎng),傳遞人文關懷,助力智慧服務普及。
“以人為本”理念引領下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愿景
在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術的推動下,智慧圖書館前景廣闊。未來,其將構建“人—機—物—環(huán)境”深度融合的智慧服務生態(tài)體系。人機協(xié)同的高效數智生態(tài),提升服務效率;公共智慧的社會生態(tài),促進知識傳播與共享,推動文化繁榮;智能可視的運營生態(tài),實現運營管理可視化、智能化,提升決策科學性;群智協(xié)作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匯聚各方智慧,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推動服務與管理持續(xù)創(chuàng)新,最終營造開放共贏的智慧服務生態(tài)圈,為智慧圖書館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鞍山市文化旅游發(fā)展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