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大衛(wèi)·科波菲爾(節(jié)選)》,米考伯先生形象是學生的興趣點、教學的重點、師生理解的難點,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米考伯先生這一人物形象,需要在教學上實現(xiàn)三層面的跨越:第一,不同的譯本會影響學生的閱讀體驗,對于外國文學作品,要注意重點文段的翻譯過程,在原著小說和自主翻譯的跨語際實踐中走向真閱讀;第二,異域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化需要我們在文本與歷史之間進行跨文化理解,實現(xiàn)深閱讀;第三,米考伯的典型性呼喚我們找到人物所喻指的具體對象,以《小步舞》為鏈接文本,可以聯(lián)通“這一個”和“這一類”。
關鍵詞:《大衛(wèi)·科波菲爾(節(jié)選)》;米米考伯先生;跨語際實踐;跨文化理解;跨文本鏈接
《大衛(wèi)·科波菲爾(節(jié)選)》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根據(jù)課后學習提示和單元研習任務一,我們知道,狄更斯特別擅長塑造人物形象,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性格鮮明,令人難忘,其中米考伯先生已經成為了世界文學畫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甚至已成為某一類人物的象征。在課堂上,米考伯先生形象正是學生的興趣點、教學的重點、師生理解的難點,故此,分析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點和典型意義,弄清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尤為重要,而學習效果的達成特別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跨”出新意,“跨”出價值。
一、在原文和譯文的跨語際實踐中走向真讀
閱讀教材中的外國小說,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所讀的不是小說原著,而是特定譯者的翻譯文本,要考慮到譯文對原文可能進行的簡略刪削、意譯加工、修改變動等。我們自然相信教材選文的嚴謹性,同時文學翻譯研究也并非中學階段外國小說教學中需要關注的方面,但是如果我們的理解在文本的關節(jié)處梳理不清、堵塞不通,那么回到小說原文,重新進入原著的語言深處,不失為一種破局的選擇。這在從事翻譯學的研究者那里已有相關探討[1],不過我們呈現(xiàn)的是課堂上師生一道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
在大衛(wèi)和米考伯先生初次相識的文段中,兩人有多處對話,其中米考伯的語言描寫引人注目。學情調查中,學生提到了兩處困惑:一是米考伯多次重復“簡而言之”;二是文中三次描寫了米考伯“突然露出親密的樣子”。如果說像口頭禪一樣的“簡而言之”還可以解釋的話,那“突然露出親密的樣子”“突然再次露出親密的樣子”“又突然露出親密的樣子”就實在讓人費解。當時大衛(wèi)只有10歲,在破敗貨行做童工,地位淪落,一貧如洗。在陌生人初次相見的情況下,二人僅有的關系就是房東和租客的生意往來,米考伯先生“含著微笑”沒有問題,那是他的禮貌和教養(yǎng),但對于“語調中帶有一種屈尊俯就的口氣”的米考伯先生來說,“突然”“露出親密的樣子”,而且連著三次,就無法用常理揆度了。在董秋斯先生的譯本中,此種是被表述為“突發(fā)的勇氣”。譯文各自不同,我們可以嘗試從英文原著中找到解答。
三處重復語句,原著是這樣的:1.“said the stranger, with a smile and in a burst of confidence”;2.“said Mr. Micawber, with the same genteel air, and in another burst of confidence”;3.“said Mr. Micawber, in another burst of confidence”。在課堂活動中,學生翻譯為:“陌生人微笑著說,信心滿滿的樣子”“米考伯先生說,帶著笑容和十分自信的樣子”“米考伯先生透露出自信的樣子說道”。從忠實于原文的角度看,學生的理解或許會更妥帖。
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感知小說原貌,而不是尋章摘句式體驗,我布置了具體的任務:要求小組合作翻譯,從第7段“‘這位就是。’昆寧先生指著我說。”到第17段“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謝,因為他愿不怕麻煩前來領我,對我真是太好了?!边@當然不是為了把語文課上成英語課,而是要在跨學科活動中增進學生對語言風格的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以下呈現(xiàn)學生對第10段的翻譯成果:
英文原文:
‘I am,’said the stranger,‘thank Heaven, quite well. I hav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Mr. Murdstone, in which he mentions that he would desire me to receive into an apart-ment in the rear of my house, which is at present unoccupied—and is, in short, to be let as a—in short,’said the stranger, with a smile and in a burst of confidence,‘as a bedroom—the young beginner whom I have now the pleasure to—’and the stranger waved his hand, and settled his chin in his shirt-collar.
教材選文:
“感謝老天爺,”陌生人回答說,“我很好。我收到謀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信里提到,要我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間空著的屋子——拿它,簡而言之,出租——簡而言之,”陌生人含著微笑,突然露出親密的樣子說道,“用作臥室——現(xiàn)在能接待這么一位初來的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這是本人的榮幸?!闭f著,陌生人揮了揮手,把下巴架在了襯衣的硬領上。
學生譯文:
“我很好,”陌生人說,“感謝老天爺,我很好。我從謀得斯通先生那里收到一封信,信里提到他要我把公寓后一間空著的房間,——拿它,簡而言之,并讓它——簡而言之,”陌生人帶著微笑和自信的神態(tài)說,“成為一個臥室——一個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來住讓我感到榮幸。”陌生人揮手,并把他的下巴架在他的短袖衣領上。
對比學生譯文和教材選文,可以發(fā)現(xiàn)細節(jié)上的不同。原文沒有明確提到“出租”,只是委婉表達了把空房子當作臥室給大衛(wèi)住的意思。教材選文的翻譯或許是考慮到表意的清晰,所以化繁為簡,一語中的,直說“出租”,這確實照顧了讀者,易于讀懂。但對于這個微小局部細節(jié)的翻譯,我認為學生翻譯中的忠實記錄會更好,這并非吹毛求疵,而是說在詞語的考究中我們才更能體會作者通過語言的細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的精湛手法,從而完成課后學習提示的任務。
二、在文本和歷史的跨文化理解中實現(xiàn)深讀
本單元人文主題是“多樣的文化”,要讓學生通過閱讀,領略其他國家和民族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風情,感受人類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所以,要讀出人物的“異”,就要注意把人物放回特定的歷史場景中去理解。狄更斯的小說反映了工業(yè)革命時期急遽變革的英國社會的風貌,米考伯先生的形象植根于這樣的社會土壤,有他的時代性、典型性和獨特性。
《教師教學用書》對米考伯的人物形象進行了簡單概括:“人物身上體現(xiàn)了愛慕虛榮、喜歡享受、缺乏責任心,但真摯善良、樂觀向上的性格特征,代表著當時底層人民的道德品質和純真人性?!盵2]這種概括大體上是合適的,但把米考伯指認為“底層人民”卻是不準確的,而這不能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因為對人物身份地位、人生軌跡和現(xiàn)實處境的模糊化認識及簡單化判斷會連帶影響我們對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和深入理解。
“米考伯先生曾當過海軍軍官”,這是課文中對他原來身份的交代。如果去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暗含的信息。在19世紀中期的英國,其海軍軍官多來自上層社會,即富有的工商業(yè)主或貴族階層。普通平民之所以很難成為海軍軍官,是因為軍校生必須為學習和海上實習付出大約1000英鎊的費用,這即使對于富有的家庭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負擔[3]。結合作品中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如米考伯先生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馬褲、黑色皮鞋,衣服破舊,但裝了一條頗為神氣的襯衣硬領,手里拿著一根氣派的手仗,衣服上掛著用作裝飾的單片眼鏡,帶著文雅的氣派,腰桿兒筆挺地走出來。以及米考伯太太對曾經優(yōu)渥生活的不經意透露,如“當我跟爸爸媽媽一起過日子時我真的不懂,我現(xiàn)在用的‘困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薄笆澄镩g里真是連一點兒渣子都沒有了。可干酪皮兒又不適合給孩子們吃。我跟爸媽在一起時,說慣了食物間,這會兒幾乎不覺又用起這個詞來了?!笨梢酝茰y,米考伯夫婦應該都是出身貴族階層或來自上流社會,家境優(yōu)越,生活富足?!洞笮l(wèi)·科波菲爾》為我們勾勒的是19世紀中葉工業(yè)革命時期急遽變革的英國社會風貌,此時經濟迅速發(fā)展,一部分舊貴族走向沒落,富裕的工業(yè)資本家快速崛起,社會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金錢至上,生存斗爭加劇,人的命運大起大落,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大衛(wèi)被迫輟學去做童工,米考伯一家負債累累徹底破落,淪為社會底層。以上是我們理解米考伯先生形象特征的前提,即把他放在人生處境的巨大落差中認識,他是一個家道中落的上流人士或失勢的貴族,曾經闊綽,現(xiàn)在破落,謀生無計。
這樣看來,米考伯先生的怪異和反常就能得到解釋。他穿著考究,談吐有禮,驕傲文雅,言辭繁復,拿腔拿調,這其實都是曾經待人接物的日常,是貴族生活培養(yǎng)出的趣味和慣習,只是如今山窮水盡、潦倒不堪,再去盡力維持貴族的氣派,就和當下的身份地位不相稱,顯得多余和怪誕。米考伯先生和他破破爛爛的住宅一樣,總在盡力裝出體面的樣子?,F(xiàn)在我們可以著手解釋人物對話中“burst of confidence”的多處重復以及原文中對“出租”的明顯回避了。后文米考伯太太對大衛(wèi)說,“跟我爸爸媽媽住在一起,當時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個房客來住。不過,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難,所有個人情感上的好惡,也就只好讓步了。”可見,出租自家房屋,對于上流人士來說,是件丟臉的事,對于米考伯夫婦,實屬迫不得已,所以第10段中出現(xiàn)了三處破折號,把米考伯先生斷斷續(xù)續(xù)、吞吞吐吐的說話狀態(tài)表現(xiàn)了出來,反映出的深層心理是,因生活困難被迫租房而倍感窘迫、尷尬和自卑。為此,話語中沒有直接說出“出租”,而是極力淡化,回避出租房屋的事實,又體現(xiàn)出米考伯先生對自身難堪處境的掩飾,這是窮愁潦倒之時他為了保存臉面選擇的修辭術。不過米考伯先生縱然大架子已倒,也仍要維持氣派與排場,語調中屈尊俯就的口氣,表現(xiàn)出的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感,一種確切又無法描述的裝紳士的派頭,都支撐了他“突然爆發(fā)的自信”(“burst of confidence”),這里邊蘊含著過往的驕傲和艱難維持的自尊,也是過去輝煌生活的遺存。
米考伯先生的裝文雅裝體面,不止在語言行為的修飾,儀容姿態(tài)的風度,待人接物的禮路,這字眼兒還包含有人的自尊自重。這引向了米考伯形象中可愛美好的一面,從大衛(wèi)的角度,他是一個對人熱情、真誠、處處為人考慮的“慈父”形象。不過更讓讀者注意的是他滑稽的一面,好逸惡勞、愛講排場、債多不愁、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對于他的后一面,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種藝術夸張,富有創(chuàng)造性,也有的認為它會使人物失去真實感。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大衛(wèi)·科波菲爾》屬于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人物的滑稽表現(xiàn)、夸張行為背后也體現(xiàn)了社會轉型期一類人的生存現(xiàn)狀。課文中說,米考伯先生給商家跑街招攬生意,也許根本賺不到錢,米考伯太太的青年女子寄宿學舍從來沒有開張,也沒有為接待青年女子作過任何準備。米考伯夫婦倆完全一樣,今朝有酒今朝醉,靠典當家產混過每一天。兩人同樣能屈能伸,瀕臨絕境也能很快化悲為喜,繼續(xù)生活。
可以說,米考伯先生作為落魄貴族在資本主義社會沒有商業(yè)競爭意識,沒有進取精神,延續(xù)過去的生活方式,愛好閑雅,耽于享樂,習慣了悠閑自在,隨遇而安。過去的貴族生活固然滋養(yǎng)了他的優(yōu)雅,卻也萎縮了他的生存能力,當一個人幾無謀生本領,熱愛吃喝玩樂,他對其未來和家庭也就全然無力,不能負責了??此燥垥r淚如泉源,口口聲聲說走投無路,“可是到了上床睡覺時,他又計算起來,有朝一日,時來運轉(這是他的口頭禪)”,這絕不是樂觀,只能算是為得過且過的生活找到一個繼續(xù)下去的盼頭,回避現(xiàn)實、自欺欺人,明天怎么樣不必操心,過了今天再說,萬一白日夢實現(xiàn)了呢。
批評家福斯特認為,狄更斯的人物幾乎全是扁平的,即“基于某一種單一的觀念或品質塑造而成”,性格簡單、靜止,沒有變化發(fā)展。對于米考伯先生來說,這顯然不是事實,筆者認為他屬于優(yōu)秀的圓形人物,性格復雜多面,有真實感,有代表性,有新穎感。米考伯先生的處境代表了上層人士或貴族后裔的淪落、平民化,他既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無能的人,在一個鼎盛的時代這本身就有一種悲劇意味。他面對歷史大潮的沖擊,有點懵懂,又明顯缺乏現(xiàn)實感。他沉醉于所曾扮演的社會角色,自我意識與現(xiàn)實脫榫,心理時間與歷史時間錯位。于是,文雅和體面就成了“裝”,整個人就顯得怪異滑稽。不過,與時代的脫節(jié),對生存現(xiàn)實的麻木無措,反而讓他能夠相對輕快地活下去,不至于被無法承受的生活之重壓垮。米考伯一家在困境中的表現(xiàn)確實具有喜劇性,再加上有一種對時世變化的無動于衷、逆來順受,都削弱了小說所寫債臺高筑破產入獄的悲劇意味,提供給我們一種喜劇與悲劇、幽默與沉痛、夸贊與微諷夾纏糾結的復雜意味。
三、在“個”與“類”的跨文本鏈接中進行對讀
米考伯因無力償還賬務而身陷囹圄,但得樂且樂,同時債多不愁、盲目樂觀、好講排場,夢想有一天會時來運轉,使他成為文學中的一個典型形象,后人將這些行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為“米考伯主義”,簡單概括即“沒有遠慮,幻想走運的樂天派?!贝朔N人物特性的概括屬于文學接受中的簡約處理,把米考伯從復雜多面的圓形人物抽取為相對單一的扁平人物,不過這也說明了米考伯先生的確是《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最令人難忘的形象之一,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米考伯先生的典型意義還在于,他在新舊時代的撞擊和交替之際出現(xiàn),是時代轉型期的夾縫人、落伍者,他被拋出舊有的生活軌道,不再擁有尊貴的身份地位和優(yōu)裕生活,但又不能融入變化了的時代,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無力處理實際的工作,只能在有限的逃避中麻木避世、空疏混世,陷入困惑與痛苦。
單元研習任務一的子任務1要求分析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點和典型意義;《教師教學用書》進一步給出指導,要求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找到人物所喻指的具體對象,從而體悟其作為一類人物的象征特性。實際說,這存在一定的困難,米考伯先生有他獨特的生活空間,依存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不適宜簡單移植為某個具體的熟悉的人物。但是,當我們以教考融合為思路拓寬眼界,就會發(fā)現(xiàn)2019年高考全國Ⅱ卷文學類選文莫泊桑的《小步舞》可以成為很好的閱讀材料,讓跨文本閱讀能夠聯(lián)通“這一個”和“這一類”。
法國作家莫泊桑和英國作家狄更斯同為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巨匠,莫泊桑擅長寫小人物的故事,怪誕的故事,讓讀者從凡人小事中感受到大時代、大歷史的變遷與影響。小說《小步舞》著力塑造了一位國王路易十五時代的老舞蹈師,他穿戴的“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手里總是拿著一根金鑲頭的華麗的手杖,讓“我”感到怪怪的。引起“我”興趣的是他用奇怪的動作跳舞,活像個木偶,機械而可笑。老舞蹈師跳的是他引以為傲的小步舞,他的妻子是那個風流時代深受寵愛的偉大舞蹈家,自從沒了國王,也就沒有了小步舞,他們的榮光只能活在歷史的記憶里。他避開人群,躲在一個被人遺忘的公園苗圃,試圖挽留過去的時代,觸摸當年的輝煌?!拔彝麄?,一股難以言表的感傷激動著我的靈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靈現(xiàn)身,看到一個時代已經過時的幻影?!毙≌f通過“我”這個年輕人與老舞蹈師夫婦在盧森堡公園苗圃中的相遇、相識與永別,描摹了社會變革期那些滯后于時代,外在于歷史發(fā)展進程的特殊人群,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時代里那些抱殘守缺活在過去的遺老們可憐可悲的命運。老舞蹈師夫婦的境遇和米考伯夫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面對變化了的時代,他們別無善策,無法適應,不能招架,就像米考伯一家,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他們按地位,按性格、氣質、能耐,都是沒有希望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只是因為狄更斯揭惡揚善的精神追求,他們才被打發(fā)到澳大利亞發(fā)財致富。但在現(xiàn)實世界里,更可能的結局應該是《小步舞》那樣,苗圃被鏟平,沒有了心愛的過去時代的花園,沒有了舊日的氣息,孤獨失落,被人遺忘,不知所終。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就不會只是把米考伯這類人當成夸張、跳脫、滑稽、怪異的漫畫式、符號式人物,才能深入理解人物的時代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參考文獻:
[1]李現(xiàn)剛.從文學文體學的角度評析《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密考伯人物形象及其在三個中譯本中的再現(xiàn)[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9.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9.
[3]呂文輝.1884年至1914年英國海軍建設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5.
(作者:王志,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南海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校對: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