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詩歌百花齊放的大花園里,桃花可謂獨樹一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人的筆下,形成一道艷麗獨特的風景。那么,桃花意象的內(nèi)涵究竟有哪些?本文擬作一番粗淺的梳理。
一、與桃花有關的三個傳說
一是西王母瑤池蟠桃園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是居住在中國西方昆侖山的仙女。道教創(chuàng)立以后,西王母被納入其神系,成為道教地位崇高的女神。西王母和瑤池蟠桃盛宴的故事,古籍中多有記載,成為中國民間文化的組成部分。
據(jù)王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jīng)》:“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又據(jù)《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內(nèi)傳》載:“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須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顆與帝,三顆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冈唬骸颂胰暌簧鷮?,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勰酥?。”因此,桃就和長壽聯(lián)系在一起,蟠桃又被稱為壽桃、仙桃。宋代張孝祥《水調(diào)歌頭·為時傳之壽》詞曰:“蟠桃未熟,千歲容與且人間?!?/p>
二是劉晨、阮肇入桃源仙境的傳說。最早記載這個故事傳說的為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中有更詳盡的記載。劉晨、阮肇采藥入桃源遇仙女的故事被后世文人不斷寫入詩詞,宋詞中的兩個詞牌“阮郎歸”“桃源憶故人”即源于此。桃花、仙女、愛情、相思,就成為一組意象鏈。
三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漁人入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心中理想社會的象征,作為中國文人的精神棲息之所,被古人一再書寫。詩人們尋桃源、問桃源、住桃源,形成了深深的“桃花源情結”,借以表達心中高潔隱逸的情懷。
王維的《桃源行》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藍本,取其大意,變文為詩,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開拓了詩的意境,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此詩借詠桃花源一事,寄托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的憧憬。
南宋詩人謝枋得在 《慶全庵桃花》中寫道: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詩人把自己的隱居地慶全庵比作桃花源,將自己比作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在桃花源中不記時日,看到桃花開放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來到。詩人看到落英繽紛,花落流水,就擔心會有“漁郎”問津,害怕暴露“桃源”所在,表現(xiàn)了作者隱居山中的堅定態(tài)度。
二、桃花意象的內(nèi)涵
(一)借桃花寫春景
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初夏四月,詩人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及的感受,突出地展現(xiàn)了詩人發(fā)現(xiàn)桃花時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之感。
晚唐詩人周樸的《桃花》則表達了好花不常開,美麗難長久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可惜狂風吹落后,殷紅片片點莓苔。
(二)桃花與女子、愛情之間的關系
桃花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國風·周南·桃夭》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一首祝賀少女出嫁的詩,運用了比興手法。據(jù)《周禮·地官·媒氏》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敝祆洹对娂瘋鳌吩疲骸叭粍t桃之有華(花),正婚姻之時也?!鼻宕鷮W者姚際恒在《詩經(jīng)通論》中說,此詩“桃花色最艷,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睆拇?,桃花便與女子結下了不解之緣。桃花色彩鮮艷,常被詩人們用來贊美女子容顏美麗,并且常常與愛情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意象在后來的詩詞中一直延續(xù)著。
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則將桃花、女子與愛情這一意象鏈進一步強化了: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一次城南美麗的邂逅,女子姣好的容顏如桃花般燦爛,印刻在詩人心中久久未能散去,然而當詩人次年重新回到那個地方,已經(jīng)物是人非,只剩下燦爛的桃花依舊在春風中綻放。自此之后,“人面桃花”這一意象就成了古代詩歌中一個永恒的經(jīng)典。這首詩因?qū)⑻一ㄒ庀笞鳛榕雍蛺矍榈碾[喻而家喻戶曉。
劉禹錫的《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采用比興手法,以桃花易衰比喻男子的愛情短暫,在文學史上極具典型意義: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三)桃花扇在文人筆下演繹凄美動人的故事
北宋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一詞中有一聯(lián)很有名:“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痹~人以夸張的手法描寫了舞宴歌席的熱鬧場景。霓裳歌女輕歌曼舞,直到掛在柳梢、照在樓心的月兒低沉,無力搖動手中的桃花扇方才罷休。初見時的熱鬧與久別重逢的場景形成對比,表達詞人的相思之情。
清代孔尚任所創(chuàng)作的傳奇劇本《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反映了南明王朝由興到亡的全部過程。李香君反抗逼婚,血濺侯方域送給她的定情之物——鏤花象牙骨白絹面宮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這把桃花扇已不僅是歌舞時的道具,而是愛情的信物,見證著李香君對侯方域堅貞不渝的愛情。
三、和桃花經(jīng)常相連的意象
(一)桃李
春天,桃李開放得早,凋謝得也早,詩人們常用它們來比興或反襯,表達無窮的言外之意。如唐代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開篇寫道: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這首擬古樂府詩的前半部分描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fā)人生短暫、紅顏易老的感慨。開頭兩句起興,描繪洛陽城東暮春景色。滿城春色,生氣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時光易逝,此時的洛陽已是落花時節(jié),桃李紛飛,不知飄向何處。下文表達的對大好春光、妙齡紅顏的憧憬和留戀,對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傷和惋惜,都是由此生發(fā)開來的。
北宋詩人曾鞏的《城南》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寄喻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頑強。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辛棄疾《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末兩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睂懗抢锏奶一ā⒗罨ò扬L雨當作折磨,一派愁苦,而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頭一片薺菜花中盛開。
(二)桃李春風
白居易《長恨歌》中“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币源猴L中綻放的桃李比喻楊貴妃的花容月貌和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把睹物思人和物是人非交織在一起,既能表達唐玄宗昔年心花怒放、愛情美滿的愉悅和溫馨,又能引發(fā)主人公睹物思人的痛苦抒情。桃花包含了既能使人愉悅,又能使人傷感的雙重底蘊。
桃李春風的意象除寫愛情外,詩人還用來表達友情。如黃庭堅 《寄黃幾復》 中的頷聯(lián):“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贝寺?lián)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后相思之深。詩人擺脫常境,選用了“桃李”“春風”和“一杯酒”這幾個很常見的詞,但正因為常見,才能夠把陽春煙景一下子喚到讀者面前,把昔年良辰美景朋友相會之樂表現(xiàn)出來。
(三)桃花雨
桃花雨有兩層含義:一是桃花盛開時節(jié)下的綿綿春雨,二是桃花花瓣紛落如雨。如唐代王維的《田園樂七首》(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詩的前兩句描繪春天夜雨過后清晨美麗的景象;后兩句用“花落”“鶯啼”的動作、聲音,反襯出“山客”居處的安靜與心境的寧靜、愉悅。南宋胡仔編撰的 《苕溪漁隱叢話》針對此詩寫道:“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輞川春日之勝,此老傲睨閑適于其間也。”
又如唐代戴叔倫《蘭溪棹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這是一首富有民歌風味的船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南宋詩人劉次莊的《敷淺原見桃花》:
桃花雨過碎紅飛,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處飛來雙燕子,一時銜在畫梁西。
詩人在這里一反常情,自出心裁,生動地表現(xiàn)了暮春殘紅的另一番風韻。一二句的描寫很精彩,在歐陽修筆下“雨橫風狂三月暮”的季節(jié)里,桃花“身不由己”,紛紛離開枝頭,和著雨水一個勁兒地往下落,形成了“桃花雨”。這是從李賀的詩作“桃花亂落如紅雨”句化出。
(四)桃花流水、春水桃花
唐代李白《山中問答》一詩中寫道:“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比娊琛疤一魉闭故驹娙藶t灑出塵之心和歸隱山林之志。
唐代張旭在《桃花溪》中寫有:“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北磉_詩人神往世外桃源的審美情趣。清溪之上,桃花漂流,源源不盡,綿綿不絕,詩意美妙空靈,恍恍惚惚。詩歌寫得像桃花源一樣撲朔迷離,令人神往。
宋代詩人晁沖之《春日》中的詩句:“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睂懱一S水漂流,惜春惆悵之情盡在其中。詩人以鵝鴨“趁桃花”的景象抒發(fā)自身感慨。春已去盡,鵝鴨不知,故歡叫追逐,無憂無慮,而人卻不同,既知春來,又知春去,落花雖可追,光陰不可回。詩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宋代詩人黃公度的《暮春山間》,描寫作者緩步春山,感受到春日遲遲、流鶯無聲、燕子飛忙,桃花飄零卻無人欣賞,花瓣隨水漂流,花香澗水,洗手之后,暗香浮動。細膩地表達出詩人的愉悅閑適之情: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五)桃花月
桃花與月亮兩個意象組合在一起,多指溫馨的故鄉(xiāng),或表達相思之意。在納蘭性德筆下,桃花和桃花月多次出現(xiàn),如《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夢好莫催醒,由他好處行。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上片描寫塞外之夜風雪交加的典型環(huán)境,接著寫夢中的情形。夢境的溫馨綺麗和現(xiàn)實的苦寒荒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詞人內(nèi)心的悲苦?!叭焙汀疤一ㄔ隆?,一實一虛,哀樂畢現(xiàn),自然而然地引出三四句對虛幻幸福的渴望。
(六)竹外桃花
唐代詩人薛能的《重游通波亭》一詩,寫游子背井離鄉(xiāng)之后,深覺人世飄零之時,桃花成為他們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寄托。
十年拋擲故園花,最憶紅桃竹外斜。
此日郊亭心乍喜,敗榆芳草似還家。
又如蘇軾的 《新城道中·東風知我欲山行》中“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薄耙疤液Α庇昧藬M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野生桃花綻放的景象;而以“竹籬短”三個字從側(cè)面烘托“野桃”高過竹籬。后一句寫溪邊柳樹的枝條在春風的吹拂下?lián)u曳多姿、翩翩起舞,寫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滿了勃勃生機,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耳熟能詳: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一片竹林外,三兩枝桃花疏疏落落,臨水而開。蒼翠竹幕上點綴著數(shù)枝猩紅桃花,分外艷麗。盡管只有三兩枝桃花初放,卻與鴨子戲水一樣,預示了春天的到來。
四、桃花與宗教文化
桃花與道教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
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友人生活在一個山清水秀、林茂竹修的地方,可以目接飛泉,耳聞鐘聲;可以與麋鹿為伴,與青松為友;可以浪跡山林,心游道院。一二兩句展現(xiàn)詩人緣溪而行,穿山進林時看到的景象。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桃花帶露,濃艷耀目。好一派宜人景致,令人聯(lián)想到友人居住此中,如世外桃源,似人間仙境,超塵脫俗而自由自在。桃花為環(huán)境添色,為人格增輝。
禪宗借觀桃花而悟道,如唐朝靈云志勤禪師作偈曰: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從靈云志勤禪師的悟道偈中可以看出,他在睹桃花悟道之前,整整苦修了三十年。沒有這三十年的功夫,縱然天天見桃花,亦不得開悟。他用詩歌述說著自己三十年來苦苦尋師求法而不得其門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看到了灼灼其華的桃花,好像就是人面跟桃花相照應的一瞬間,他就開悟了。故有宋代法秀禪師作詩《二月》云:
二月春庭雨霽時,小桃紅綻兩三枝。
紅白爭妍人盡見,因甚靈云獨不疑。
禪師由二月春庭桃花開放的情景,聯(lián)想到靈云禪師因桃花悟道的往事,引發(fā)了自己的思索。靈云禪師面對的現(xiàn)象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見到的,他能悟道,別人為什么就不能呢?
桃花意象的多元性,反映了文人不同的審美追求。北宋名臣向敏中《桃花》有云:“千朵稼芳倚檻斜,一枝枝綴亂云霞。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碧一o意,詩人有心,不管文人們愛也罷,憎也罷,喜也罷,憂也罷,感懷也罷,妙悟也罷,桃花作為自然界中絢爛的存在,每到春來就燦爛地綻放,而后又悄悄地凋零,完成一季生命的輪回。多情的我們,在春天漫步桃林、觀賞桃花的同時,可否記得那些浸潤著古人深情的優(yōu)秀詩篇,或吟哦出屬于自己的詩句,讓我們的生命也沐浴幾分詩意的芬芳呢?
(作者簡介:王建華,女,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