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課堂教學從應試的知識傳授向更綜合性、實踐性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轉變,教學對象的學習層次也向深度發(fā)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本文以深度學習理論為認知支撐,結合當下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選擇學習主題—確立學習目標—制定評價量表—設置學習活動—建設學習資源”的“五維”設計路徑,構建“制作簡易滴灌器”項目“產生問題—解構問題—學習活動—審視反饋—解決問題”的“五維”教學模式,以促進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有效落地。
〔關鍵詞〕" 小學科學;深度學習;跨學科主題;“五維”推進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 11" " 052-0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在學習13個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理解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tǒng)與模型、穩(wěn)定與變化4個跨學科概念,并指出應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由此可見,跨學科主題學習已經成為當下小學科學課堂的新價值追求。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問題解決積極參與、對概念內涵主動理解、對學習內容深層挖掘、對實際應用自發(fā)遷移。在深度學習理念的指引下,學生處于高投入的學習狀態(tài),不再只是著眼于對表層知識的記憶,思維也將走向更高階。
一、三重三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困境分析
跨學科主題學習在一線教學中已有一定的實踐基礎。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跨學科主題學習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重內容拼接,輕跨科融合
由于長期分科教學環(huán)境桎梏的束縛,教師在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時,常會將它等同為多學科的內容相加,而忽視了不同學科之間需要建立聯系,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需要做好承接,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系統(tǒng)的跨學科概念。
(二)重成果展示,輕過程迭代
問題解決不等于制作一個簡單的產品。而眼下的跨學科實踐往往著眼于最終成果的優(yōu)秀程度,過程迭代又缺乏主題下的驅動,浮于走流程。另外,由于課時量限制導致探究時間不足,教室的環(huán)境又與問題情境中的空間不符,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設計與實際脫離,主題學習往往在短時間內就匆匆止步。
(三)重淺層操作,輕深層思考
部分教師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存在誤區(qū),習慣套用“真實情境”和“長時間的制作與成果展示”模板拼湊出一堂跨學科課堂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不扎實往往致使其在活動時表現生怯,僅停留在淺層學習的操作快感層面,發(fā)散思維不夠導致成果的改進不到位。
二、“五維”路徑: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原則
結合現實困境,指向深度學習的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設計應全程鏈接跨學科概念,從“主題—目標—量表—內容—資源”五個維度切入(如圖1),經歷“選擇學習主題—確立學習目標—制定評價量表—設置學習活動—建設學習資源”的設計路徑。
以“制作簡易滴灌器”一課為實踐對象,設計跨學科主題教學時需要明確跨學科概念內涵,羅列關聯學科及學習目標,設計對應的核心問題鏈(見文后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具體設計路徑有時會受主導學科不同的影響,也存在教師因理念偏差對流程步驟進行個性化處理,但始終需要遵循“聚焦主題·概念導航”“聚焦學情·需求導學”“聚焦課標·素養(yǎng)導向”的原則。
(一)聚焦主題·概念導航
跨學科概念是主題學習的終極導向,也是貫穿整體設計的核心,不同概念也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在學科間內容交互時,順應學習需求自發(fā)產生的。
例如,在“制作簡易滴灌器”主題學習中,想要形成“系統(tǒng)與模型”的跨學科概念,需要融合科學、藝術、技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滴灌器本身就是一個系統(tǒng)模型,整個成果形成的過程就是在經歷“原型感知—模型理解—模型建構—模型應用”的建模過程,跨學科概念始終在指引著學習全程。由此,在設計跨學科主題教學時,應該重視大概念的引領,而不是單純的拼圖式教學。
(二)聚焦學情·需求導學
在參與跨學科主題學習時,學生處于高度自主的狀態(tài),其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使得主題目標無法既定。這需要教師立足學情,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挖掘本土化資源進行主題提煉,能將真實生活與學習內容聯系起來。
例如本案例的真實情境來自學生的偶然發(fā)現:“長假期來臨,教室的5個盆栽植物無人澆水,需要設計制作滿足多盆植物澆水需求的滴灌器”。在本次學習前,筆者所在的五年級班級學生已經初步了解滴灌這種澆水方法,但對于“技術、工程與社會”和“工程設計與物化”兩個核心概念缺少學習經驗。因此,筆者參考課程標準,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融入“應用、設計、制作、檢測”等行為動詞進行描述,并在多個概念的落實中體現“技術與工程”的要求。
(三)聚焦課標·素養(yǎng)導向
本主題學習中的評價量表設計充分考慮與素養(yǎng)發(fā)展的適切性。除了對成果質量的評價,還關注了學生的過程性表現如人際互動和反思改進。同時,評價表中的各評價項目也指向了對應的5~6年級核心素養(yǎng)特征,并隱含核心素養(yǎng)基本要點。如一級評價指標中的“制作”指標對應了“勇于探究、技術應用、問題解決”,“研討”指標對應了“語言建構、語言理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
結合量表中各指標的實現程度,可以優(yōu)化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再設計,反思“學習活動中是否運用到跨學科的知識、技能與思維方法”“學生的概念建構和行為表現是否符合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提升是否具有持久性、可遷移性”
三、“五維”模式: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案例
依據“五維”設計流程,筆者構建了指向深度學習的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的“五維”教學模式(如圖2)。該模式通過視角切換,關注該模式下的角色定位,即教師是課堂層層推進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fā)者,是良好課堂環(huán)境的組織者,而學生是解決問題和概念構建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實踐者。
(一)以“問題”為載體——綜合意識推進深度理解
不同班級的學生基礎不同,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
例如,一批學生剛學習了水的蒸發(fā),他們對“減少蒸發(fā)”這一點就格外重視,設計時非常強調對這一點的考慮。另外,在六年級開展本主題時,對學生就很強調“擺放穩(wěn)定”這一要求,反而忽視其他。
經過反思,我認為需要在出示標準時,強調綜合考慮每一個標準。同時在巡視過程中,適時提醒學生參照主題要求開展設計制作。并在研討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關注到驅動問題的解決,聚焦到未達到要求的地方如何改進。
(二)以“交互”為紐帶——支持工具推進深度體驗
支持工具指的是對課堂教學有輔助作用的資源,本案例中的支持工具包括教學空間、器材、學習支架、人際交流組織方式、師生和生生協作等。
例如,本案例中的學習支架就分為“問題分解板塊、材料感知板塊、成果設計板塊、自助研討板塊、自評反思板塊”,給予學生“自助餐”式的學習體驗。尤其是在自主研討板塊中,提供了研討模板:我的滴灌器達到了哪些標準?測試過程中發(fā)現滴灌器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為改進滴灌器我們準備采取哪些措施?降低研討的難度,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三)以“生成”為契機——思維聯動推進深度建構
跨學科主題教學需要呈現的并不是同質性的成果,有基于實踐的構思,有解決驅動性問題的能力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是成功的。
例如,在巡視時,一組的學生興沖沖地叫住我,和我分享了他們的發(fā)現:把一根棉線直接搭在一個裝水的盒子里接觸到水,即使水的位置較低,毛線也能引出水。我當即表揚了他們。的確,在開展設計前,充分地感知材料很有必要。同時,另一組設計出兩組滴灌器(出水口的棉線粗細不同)進行測試,并不是根據經驗急于判斷哪一組的滴速快,而是根據測試結果再選擇搭配的植物。這充分反映出學生的辯證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這樣的思維展現在研討中是非常有價值的。
經過這次生成我重新改進教學,先給每組學生發(fā)放一組“材料樣品”。學生親身接觸每種材料,切實感受材料的特性,還可以放在水里試一試,初步感知材料后再開展設計會有更多的想法。其實制作的過程也可以是探索發(fā)現的過程,學生的這個發(fā)現既有意思又有意義。
實踐證明,深度學習理念對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有助于推動跨學科概念的形成和跨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希望本文提出的“五維”設計路徑和“五維”教學模式,能為小學科學教師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提供啟發(fā)和參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陳鳳靜.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2(26):85-87.
[3]曹燕琴.科學跨學科教學的認識與實踐[J].湖北教育,2023(16):62-64.
[4]李曉飛,陳燕,李順.面向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教學項目分層設計研究:以“平面廣告設計”課程為例[J].數字教育,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