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六姊妹》熱播,其中劇中的母親手持一份獨門醬菜方子,靠著賣醬菜將六個孩子拉扯長大。這份方子,維系了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也成就了這個家族的傳承與延續(xù)。可惜的是,在劇中,這份醬菜方子最終賣給了廠商,六姊妹并無一人繼承。
在蘇州,這座被歲月溫柔以待的城市,古街老巷蜿蜒曲折,似是歲月長河中流淌的脈絡,每一寸石板路、每一道粉墻黛瓦,都承載著千百年的歷史與文化。而隱匿其中的無數(shù)非遺技藝,宛如一顆顆明珠,閃耀著姑蘇大地獨有的人文光輝,成為這座城市最獨特的文化印記。但如今,那些被納入國家級、省級或是市級的非遺風味,大多也都面臨著劇中同樣的困境——何人繼承?
老一輩的堅守
老一輩非遺傳承者,宛如技藝傳承的定海神針,以他們的一生,踐行著對傳統(tǒng)技藝的堅守。甪直醬品廠的老師傅們便是如此。從清道光、同治年間的悠悠歲月中走來,近兩百年的時光變遷,卻從未改變他們對古法技藝的執(zhí)著。制作甪直蘿卜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飽含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選料時,對蘿卜的嚴苛要求近乎挑剔,必須是在沙土里扎根生長、粗細長短恰到好處、外形光滑勻直的新鮮蘿卜,方能入得老師傅們的法眼。腌制過程更是一場與時間的精妙“對話”,四起四落間,酌量加入特制面粉醬,全程純手工操作,歷經漫長的10個月自然發(fā)酵,最終百斤鮮蘿卜僅能凝練出9斤成品。這一道道工序,是他們心中鐫刻的技藝密碼,靠著口口相傳、手把手教授,讓這份傳承了近兩百年的獨特風味得以延續(xù)至今,成為蘇州人舌尖上難以忘懷的鄉(xiāng)愁。
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之路卻布滿荊棘。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愿意投身傳統(tǒng)技藝學習的年輕人愈發(fā)稀少,這一現(xiàn)象如同一團陰云,籠罩在老一輩藝人的心頭。傳統(tǒng)技藝的學習過程漫長而艱辛,以義源生酒釀餅制作技藝為例,僅僅是揉面這一項基礎技能,就得花費數(shù)年時間去打磨,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耐住這份漫長的寂寞。再者,當下新興職業(yè)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相比之下,傳統(tǒng)技藝在短期內難以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這無疑削弱了其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新一代的傳承
幸運的是,在這看似艱難的傳承之路上,總有一些年輕人挺身而出,用他們的熱情與擔當,為傳統(tǒng)技藝注入新的活力。義源生的俞佳,這位“80后”青年,便是傳承隊伍中的佼佼者。在師父王明的悉心教導下,他毅然扛起了傳承酒釀餅制作技藝的大旗。在這個新式糕點百花齊放的時代,堅守傳統(tǒng)工藝,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但俞佳從未有過一絲退縮之意。
年輕人在非遺技藝傳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他們思維活躍、敢于創(chuàng)新,如同靈動的畫筆,為古老技藝勾勒出嶄新的篇章。以甪直醬品廠為例,年輕一代的工作人員敏銳捕捉到現(xiàn)代人對健康、時尚飲食的追求,對傳統(tǒng)蘿卜干進行大膽改良,降低咸度,開發(fā)出一系列符合現(xiàn)代人口味的醬菜產品。同時,積極擁抱數(shù)字化時代,采用標準化、信息化的經營手段,在蘇州大市范圍內開設了45家配送店、直銷店及專柜,讓這份傳承百年的美味,跨越空間的限制,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俞佳在經營義源生時,雖以傳統(tǒng)線下銷售模式為主,但也巧妙利用預定方式,打破地域限制,滿足外地顧客對家鄉(xiāng)味道的思念?!拔覀兊母怙灦际乾F(xiàn)做的,制作的時間較長,同時我們的糕餅不加添加劑,無法長時間存放,店里是不賣隔夜產品的。在滿足每日常規(guī)的零售需求的基礎上,我們接受提前預定,但因為人力有限,所以需要提前2天便于做好各項準備和安排。”俞佳說,“我們也有一些外地的顧客,遠的有在海南的,我們也不是次次都能接,要考慮物流時間、氣溫等因素,不然很可能糕餅寄過去就熱壞了?!边@便是年輕人的智慧與靈活,在堅守傳統(tǒng)的同時,懂得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變化。他們的堅守,讓那些承載著蘇州人童年記憶的“老味道”得以延續(xù),讓蘇州的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蘇州非遺技藝的傳承,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接力賽。老一輩傳承者用一生的堅守,為傳統(tǒng)技藝筑牢根基;年輕一代則以創(chuàng)新與活力,為其開辟新的發(fā)展道路。作為蘇州這座城市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應成為非遺技藝的守護者與傳播者,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