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洲園是湖北安陸位于古城外東南角護城河上的一座明代水景園,目前已無實體遺存。由于明代荊楚園林的遺存較少,個案研究有限,因而園林文獻記載成為研究明代荊楚園林的重要依據(jù)。以明代文人楊錫億所寫園記《三洲記》為引,結(jié)合縣志、文集等歷史資料進行考證,并借用孟兆禎先生的借景理法理論序列為框架,從相地、立意、問名、布局、理微、余韻六個方面對三洲園的造園特色進行分析,以期擴展傳統(tǒng)園林的研究體系,豐富荊楚園林的研究內(nèi)容,為荊楚園林案例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guān)鍵詞:風景園林;借景理法;荊楚園林;三洲記
近年來,隨著園林史研究手段的不斷革新和珍貴資料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眾多學者紛紛將研究視角從具體的實體園林,轉(zhuǎn)向了園記、園畫、園詩等富有詩意的“紙上園林”。通過對文字、繪畫的解讀和利用,以實現(xiàn)對已經(jīng)消失的園林的復原或重建,從而豐富和充盈對古代園林的認識。孟兆禎先生曾提出“研今必習古,無古不成今”,對于傳統(tǒng)園林的學習則顯得尤為重要。
荊楚園林作為我國古典園林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其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我國園林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1]。但荊楚地區(qū)的私家園林因?qū)嶓w遺存的缺失而長期處于被忽視或認識模糊的狀態(tài),還有很多研究工作尚未開展。深入挖掘和系統(tǒng)研究荊楚園林,對于我們?nèi)胬斫夂蛡鞒兄袊诺鋱@林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和實踐價值。明代三洲園是一個位于荊楚地區(qū)護城河上如仙境般的私家園林,目前已無實體遺存,但在地方志中以園記和詩詞的形式被記載下來。明代《德安安陸郡縣志》卷十三中將其稱為“三洲勝地”①。
荊楚園林具有“巧于‘因借’”的特點,對于借景手法的運用非常廣泛。本文基于借景理法理論框架對《三洲記》的內(nèi)容分進行[2]346,以期探討三洲園的造園藝術(shù)特色,拓展傳統(tǒng)園林的研究方法,豐富荊楚地區(qū)私家園林研究內(nèi)容,從而留住先賢們的造園智慧。
一、 三洲園概況
三洲園是明代湖北省安陸市位于古城外東南角護城河上的一座水景園。明代《德安安陸郡縣志》卷十六中的楊錫億說到:“園故何仁仲物也,何后人以為脫甌而棄去。故家君憐而收之,始家君而有此園也?;膹U殊甚……”三洲園以前是何遷的園子,何遷的后人為了除去邊地而棄去。所以楊所蘊覺得可惜而收下,便擁有了三洲園。而《道光安陸縣志》卷三十五中也記錄:“昔為何氏園,號三洲。亭榭甚盛,后歸楊氏?!比迗@經(jīng)歷了何氏和楊氏兩個時期,即何遷(1501-1574)、何宇度(1531-未知)到楊所蘊(1577-1657)三個園主時期,明末因遭到流寇的入侵而荒廢。
三洲園在何遷時期亭榭甚盛,有靜適齋、浣綺軒、虛受閣、杏花村、木月樓、蓮花庵等。許多名人如李維楨、吳國倫、陳文燭、邢侗、焦竑等題詠特別多②。何遷將這些題詠收集成《三洲志》而收藏,但其目前已無從查詢。三洲園在楊所蘊時期荒廢殊甚,因其宜“野”的性格而未進行修建和復原,保留其核心建筑景觀。楊所蘊之子楊錫億所記的《三洲記》便是這個時期的場景,雖有荒廢但韻味猶存。
三洲即采芳洲、薜荔洲、辛夷洲,為涢水(今“府河”)支流會合處的三個小島,采用“一池三山”的模式布局。園內(nèi)建筑有木橋、閬風臺、“三洲深處”門、煙雨閣、書房、茶寮、亭和靜室。植物有古松、榆柏、竹子、石楠、荷花、女蘿、薜荔、杜若等。
二、借景理法框架
“借景”,顧名思義,即通過巧妙的設(shè)計手法將園林外的自然景觀“借”入園中,使之成為園林的一部分。借景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核心理法,正如《園冶》一書中所述:“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泵险椎澫壬矊⒔杈耙暈橹袊L景園林藝術(shù)中的首要法則。孟先生通過對古文字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借”與“藉”相通,意味著憑借什么來造景才是借景的真正含義?;谶@一理解,他將中國風景園林設(shè)計理法的序列進行重新整理,從原本的立意、相地、問名、借景、布局和理微的六邊形結(jié)構(gòu),改為以借景為核心,向外放射的正六邊形結(jié)構(gòu),這樣的調(diào)整更貼近原文的深層含義,也更能體現(xiàn)借景在園林設(shè)計中的中心地位[3](如圖1)。
“六法”結(jié)構(gòu)猶如一條動態(tài)的鏈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生動地展現(xiàn)了借景設(shè)計的完整流程[4]。這一序列以“借景”為核心,巧妙地構(gòu)建了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象的設(shè)計軌跡[5]。然而,這樣的軌跡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充滿了靈活性。在實際應(yīng)用中,序列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交叉與互換,以適應(yīng)不同的設(shè)計需求和創(chuàng)意發(fā)揮,從而使得園林設(shè)計更加生動、多元,充滿無限的可能。
三、基于借景理法的造園特色分析
借用孟兆禎先生的借景理法理論序列為框架,從相地、立意、問名、布局、理微和余韻六個方面對三洲園的造園特色進行分析。
(一)相地
相,即審察和思考。孟兆禎在《園衍》中說:“相地就是對用地進行觀察和審度。”對用地基址進行全面勘踏,全面構(gòu)思,分析用地之宜與不宜,才能發(fā)揮地宜。計成在《園冶·興造論》中提出:“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說明了相地的重要性。
三洲園對地形地貌十分考究,且巧于“因借”,使園林整體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兜掳舶碴懣たh志》卷十三中有記載:“三洲在郊外東南大澤中”,三洲在城池外東南方向水流匯聚的地方,即涢水支流匯合處。同時,在《安陸縣志》卷一的安陸城池圖和《德安府志》中的德安府城圖均繪制并標注出了采芳洲的位置(如圖2),從而明確了三洲的地理位置。圖2中,三洲所處的河流是安陸的護城河,并位于城池的東南角。東南角在中國傳統(tǒng)風水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一個地區(qū)或房屋的“生氣”所在。根據(jù)風水學的理論,每個方位都有其特殊的屬性和影響,而東南角則通常被視為一個吉祥的方位,代表著生機、財富、智慧和感情。
《園冶》在相地篇中說:“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遠來往之通衢;選勝落村,藉參差之深樹。村莊眺野,城市便家。”我國古代園地的選擇大體以此為原則,而三洲可為典范。一是要求有山或有水。三洲位于護城河上,洲外“渺然巨浸”,洲后的鳳凰山“千仞壁立,若可仰掬”,有山有水,風景宜人。二是理想的園地應(yīng)該是幽靜偏僻之地。三洲位于城外近郊,遠離城池繁華之地。其僅東堤有徑入采芳洲,而辛夷和薛荔兩洲“非舟莫至”,擁有幽靜偏僻的環(huán)境。三是理想的園地應(yīng)該草木豐饒。“林木薪翳,古松數(shù)十”;“左堤多榆柏,右堤饒美竹”。樹林茂盛蔭密,(其中)古老的松樹有數(shù)十棵;東邊的堤上有很多榆樹、柏樹,西邊的堤上是多而豐富的美竹。三洲位于兩堤之間,其周圍的植物資源豐富,松柏冠大蔭濃,柯葉密布,成片的松柏林營造出幽邃蔭翳的氛圍,為仙境提供氛圍條件。此外,在采芳洲登樓而望,“城南萬瓦鱗次可數(shù),遠近田疇村落,無不呈奇獻媚于眉睫之下”,既可欣賞城墻萬瓦,又可眺望田園,屬實為地之宜。
(二)立意與問名
在園林設(shè)計中,秉承“意在筆先”的藝術(shù)理念,構(gòu)思作品的意境是至關(guān)重要的。這種設(shè)計前的構(gòu)思,即立意,是園林創(chuàng)作的靈魂所在。立意的表達,往往需要通過“問名”這一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對“問名”的重視由來已久。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將正名提到了成敗之關(guān)鍵。在園林設(shè)計中,問名是對景物名稱的深思熟慮和精心選擇。對于設(shè)計者來說,這是創(chuàng)造性地構(gòu)想名稱的過程;對游覽者而言則是望文生義,見景生情,求名解景的過程[6]。同時,“問名”還能反映設(shè)計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通過名稱的選擇和賦予,設(shè)計者能夠傳達其對自然、文化和生活的獨到理解和感悟,使得園林景觀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交流與共鳴。
1.援用文獻典故
三洲園偏愛種植有辟疫求吉寓意的香草和花木,在景點的命名上也是如此。三洲即采芳洲、薜荔洲和辛夷洲。屈原在《九歌·湘君》中有記載:“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在流芳的沙洲采來杜若,想把它送給陪侍的女伴。芳洲,即水中的芳草地。王世貞在《得何仁仲遠訊且以蜀箋索采芳洲新詠為作數(shù)語》中說:“芳洲生杜若,楚畹滋幽蘭?!狈贾奚仙L著杜若,蘭圃里培育著蘭花。以此可推測三洲里的“采芳洲”取至《九歌·湘君》里的“采芳洲兮杜若”。薜荔和辛夷為楚辭中所記載的香草香木,常被詩人用來象征美好的事物及高尚的品德[7]。園主用比德思想,借香草香木的名稱為園子命名,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時也表達自己高尚的品德。
2.神仙仙蹤超世之想
高峰入云,歷來被認為“上與天通”的仙境,代表了人們對神仙生活的憧憬和一種超凡脫俗的理想,常用“閬風”、“懸圃”等名字代表?!埃ú煞迹┲拗盀榉脚_,曰‘閬風臺’,一曰‘釣臺’,踞水涯?!薄伴侊L”即“閬風巔”,在昆侖山上,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2]347。園主借“閬風”為臺名,并伴有“嘯傲煙霞”的牌坊,將三洲定義為遠離塵俗的世界,悠然的處在江湖的云霧間,宛如仙境。正如明代鄒觀光寫的“縹渺群峰出,潺湲三翼藏。游人不問主,誤擬是瀟湘”這般意境。
3.取景于煙雨氣象
煙雨風雪霧等氣象因素在園林中也是重要的構(gòu)景因素。四季的更迭和四時的變化雖然有其規(guī)律,但氣象的變幻無常卻往往帶有一種不可預測的魅力,正如古語所云:“天有不測風云”。這種自然界的無序性和偶然性,為園林景物帶來了無形中無窮的變化,時看時新[8]。以三洲園中的“煙雨閣”為例,這座主體建筑不僅是園林的視覺焦點,更是一個可以遠眺四周景色的絕佳位置。登高望遠,可見“城南萬瓦鱗次可數(shù),遠近田疇村落,無不呈奇獻媚于眉睫之下”。這樣的景致仿佛讓人置身于仙境之中,觀賞著世間萬物的變幻。借“煙雨”為名,既反映出荊楚地區(qū)煙雨繚繞的地理之宜,也映射出園主人向往仙境的心態(tài),一語雙關(guān)。
(三)布局
1.山水布局采用“一池三山”模式
“一池三山”園林布局模式,是受道家自然觀和神仙思想影響的結(jié)果。自秦漢起,這種山水景觀布局理念就注入到中國園林的血脈,傳承兩千年有余。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曾出現(xiàn)過,如秦朝的阿房宮,漢朝的建章宮,拙政園和留園等。三洲位于護城河上,“‘辛夷’、‘薜荔’兩洲夾之,適當空處,則‘采芳’址也?!碧烊坏摹耙怀厝健笔降牟季帜J?,奠定了理想“仙境”般的建園基礎(chǔ)。
2.“起承轉(zhuǎn)合”的空間序列組織模式
空間序列是指按照一定的流線組織空間的起、承、轉(zhuǎn)、合等轉(zhuǎn)折變化,通??梢詣澐譃榍皩Аl(fā)展、高潮和結(jié)尾四個部分。三洲園的主要活動區(qū)域是園內(nèi)最大的采芳洲,采用典型四段式空間組織模式(如圖3)。“洲之前為方臺”“臺前,天水空曠,一望無際”,以臺作為空間的開始,營造開闊的環(huán)境氛圍?!靶袛?shù)十步,有門曰‘三洲深處’”,古代一步約1.3米,“數(shù)十步”的道路為空間之承,再以“三洲深處”門來聚焦視線,為接下來的高潮部分蓄力,承前啟后,層層遞進。“入門為‘煙雨閣’”,“煙雨閣”是采芳洲的高潮部分,登樓可觀城墻萬瓦,可嘆四時之景,是整個三洲園的主體建筑,為空間之轉(zhuǎn)。“閣之后,啟雙扉,則萬竹琳瑯矣。出竹有亭”煙雨閣之后為竹林,竹林之后為臨水亭,是整個空間的結(jié)尾。臨亭而望,可賞鳳凰山之姿,可觀飛花峽之態(tài),雖已結(jié)束但韻味猶存。
(四)理微
理微是細部處理,園林藝術(shù)要宏觀、微觀并重,正所謂“景不厭精”“遠觀勢,近看質(zhì)”,精彩的宏觀布局仍需要優(yōu)美的微觀景物供人細品。三洲園注重自然因素,除了體現(xiàn)在景點建筑的命名外,還體現(xiàn)在植物處理上。
植物的建筑化應(yīng)用將植物作為營建空間的材料,不再僅僅將其視為觀賞對象,而是從更全面的視角來對待和應(yīng)用植物。通過這種方式,植物可以用于限制空間、發(fā)揮障景作用、控制室外空間的隱私性,以及形成空間序列和視線序列。獨特的理微設(shè)計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了設(shè)計者回歸自然,創(chuàng)造“人與天調(diào),天人共榮”的生存空間,提升生活品質(zhì)。
1.植柏為亭、做垣。“兩堤俱可入洲,而東堤有徑,徑窮而石楠一本甚茂,四柏亭之。”這里的“四柏亭之”即植柏為亭,是一種巧妙的造景手法,將四棵正在生長的檜柏樹上部聯(lián)結(jié)綁扎,形成一種自然而又具有一定結(jié)構(gòu)性的亭狀空間。這種做法不僅模糊了“建筑”與“植物”的界限,還展現(xiàn)了古人利用自然材料進行創(chuàng)新設(shè)計的智慧。這種獨特的營造方式在明代江南園林中頗為流行,如拙政園中的“得真亭”和孫承恩“東莊”中的“檜亭”。晚明以后,因園林觀念和造園方法的變革,使“檜柏亭”趨向銷聲匿跡[9]。檜柏亭的形式并不固定,它以植物這一自然元素為基礎(chǔ),通過建筑的手段營造出自然的氣息和氛圍,讓人們能夠更充分地感受自然,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10]?!爸拮笥医灾舶貫樵辈煞贾抟园貥渥鲊鷫Γ纬梢坏捞烊坏钠琳?。柏樹以其挺拔的姿態(tài)和堅韌的品格,成為園林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種生命力極強的樹木,不僅為園林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更在無形中傳達了一種堅韌不拔、傲然不屈的精神[11]。
2.編槿為籬,便是將生命力頑強的木槿植物編織成籬墻。木槿以其堅韌的特性,在園藝中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征意義,它代表著在經(jīng)歷種種磨難后依然能夠堅韌不拔的精神。園主巧妙地將柏樹與木槿相結(jié)合,構(gòu)建起一道既有分隔空間功能,又具觀賞價值的圍墻。柏樹挺拔而四季常青,木槿則以其獨特的花色和花期,為三洲園增添了幾分生機與變化。柏樹與木槿的相結(jié)合,既是對自然美的尊重與利用,也是園主堅忍不拔、傲然不屈精神的物化象征。在三洲園中,每一處植物的選擇與布局,都蘊含著園主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美的追求,使其成為了一個充滿寓意和哲理的空間。
(五)余韻
余韻是指園林建成之后所衍生的深遠意境,它超越了物質(zhì)形態(tài),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的傳承與升華。余韻是借景的產(chǎn)物,它通過園林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相融,使得園林景觀在視覺上得以延伸,在情感上得以共鳴。三洲園建成后形成的空間意境余韻主要表現(xiàn)在“曠宜”“幽興”“清賞”三個方面。
1.曠宜
楚地自古有建高臺、筑樓閣的傳統(tǒng),而采芳洲以臺作為入口空間,營造了曠宜的空間意境?!芭_前,天水空曠,一望無際,每月出,徹人心髓?!备吲_面向廣闊的水域,水面如鏡,波光粼粼,映照著天空的景象,使得“曠”的視覺感受更加深刻。站在臺上,臨水遠眺,水天一色,仿佛天地相連,這種曠宜的空間氛圍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美好[12]69。同時,臺上還有“嘯傲煙霞”的牌坊,其名稱與“閬風”臺相得益彰,共同賦予了采芳洲一種親近自然、宛如置身仙境的空間意境。
2.幽興
“洲之前為方臺……行數(shù)十步,有門曰‘三洲深處’?!辈煞贾藿栌瞄T作為空間的分界,將園內(nèi)三洲深處的封閉幽靜氛圍與外部的開敞曠宜氛圍鮮明地區(qū)分開來。這種設(shè)計手法不僅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更增添了一種引人入勝的神秘感。明代文人鄒觀光在《采芳洲》一詩中,對這種空間布局給予了形象的描繪:“逕仄還蘿薜,亭幽隱芰荷?!边@里描述了小徑的逼仄和周圍攀援植物——女蘿和薜荔的環(huán)繞,以及幽靜的亭子隱匿在芰荷之中的景象。這些植物營造的空間,直接影響了人的感官體驗,帶來一種仿佛與世隔絕的幽境感。同樣,明代文人傅淑訓在《朱無易招飲采芳洲》中也表達了對這種幽興空間意境的贊賞:“寒溪曲抱孤城轉(zhuǎn),仄徑斜通小閣幽。”這句詩描繪了寒溪曲折環(huán)繞孤城,逼仄的小徑斜向通向幽靜的小閣,展現(xiàn)了一種寧靜而深遠的空間感受。
3.清賞
“清”有“潔凈、清澄”之意,具有“清”特質(zhì)的物象,被化為詩中高潔的意象,共同營造了審美空間的“清境”[12]79。有兩種表達形式:一種是以植物為主,如《三洲記》中描述道:“閣之后,啟雙扉,則萬竹琳瑯矣?!绷宅槪好烙瘢稳萦竦那脫袈?。成片的竹子相互碰撞,如玉在輕碰,清脆悅耳,清雅之意涌出。另一種是以自然為主,如“出竹有亭,當水際,城南鳳皇山,千仞壁立,若可仰掬。”水邊的亭子倚靠著清雅的竹子,壁立千仞的鳳凰山仿佛仰頭就能用手抓取。鄒觀光在《采芳洲》中寫道:“千家春雨里,萬樹夕陽傍??~渺群峰出,潺湲三翼藏?!痹诖河陼r則營造了一種縹緲朦朧的空間意境。以及“煙籠晴亦雨,水靜夏兼秋。不盡登臨意,開舟泛月游?!彪鼥V的煙雨清景,變化的賞月意境,使觀者頓生出塵脫俗之感。
四、結(jié)語
明清時期荊楚地區(qū)的私家園林大多淹沒在歷史長河下,但以文字或繪圖的形式記載下來較多,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研究,能豐富對傳統(tǒng)園林的研究內(nèi)容。園記是重要的研究資料,幾乎所有的園林史研究都離不開對于園記的解讀。以園記作為核心材料的研究大多從園林復原、空間意境和空間印象等角度進行,本文則借用孟兆禎的六邊形借景理法理論序列為框架對《三洲記》的內(nèi)容進行解析,探討三洲園的造園藝術(shù)特色。在相地上,三洲園園主對地形地貌十分考究,且巧于“因借”,使三洲園整體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在立意問名上援用文獻典故,偏愛以香草香木以及荊楚特色的煙雨氣象命名,同時崇尚仙境,體現(xiàn)追尋神仙仙蹤超世之想;布局上采用“一池三山”園林布局模式和“起承轉(zhuǎn)合”的空間序列組織模式;偏愛種植有辟疫求吉寓意的香草和花木,把植物作為營建空間的材料,將植物和人的情感相聯(lián)系。通過文本的闡述,以期為荊楚地區(qū)私家園林的研究提供一種嘗試性研究思路和視角,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注釋:
①《德安安陸郡縣志》卷十三,第21頁。
②《德安安陸郡縣志》卷十六,第51-52頁。
參考文獻:
[1]尹楚君.荊楚園林營造藝術(shù)特色探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2.
[2]趙厚均等,編注.中國歷代園林圖文精選(第3輯)[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3]孟兆禎.借景淺論[J].中國園林,2012(12):19-29.
[4]朱育帆.傳承中國園林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記孟兆禎院士風景園林學術(shù)成就座談會[J].中國園林,2010(5):47-49.
[5]成玉寧.由《園冶》到《園衍》——論孟兆禎先生中華風景園林思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中國園林,2018(1):58-61.
[6]孟兆禎.園衍[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23.
[7]李慧.試論《楚辭》中的“香草”意象[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S3):36-38.
[8]薛曉飛.論中國風景園林設(shè)計“借景”理法[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
[9]顧凱.“檜柏亭”:明代江南園林中的特殊營造[J].建筑學報,2014(Z1):156-160.
[10]顧凱.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的景境觀念與營造[J].時代建筑,2018(4):24-31.
[11]朱鈞珍.園林植物景觀藝術(shù)(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30.
[12]李尚媛.自然觀照——中國古典文學與建筑的空間對話 [D].南京:東南大學,2022.
作者簡介:陸美靜,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王萬喜,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