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的文化習俗
2023年2月底,我來到德國德累斯頓,將在這里度過三四年的時光。起初,我對很多事情感到不適應,常常發(fā)自內(nèi)心地疑惑:這個國家明明很發(fā)達,怎么會給人一種落后感呢?
最先震驚我的,是這里的各種標識和語音播報都沒有英文,甚至略年長的德國人都不會說英文。而德語,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就是一堆亂碼。雖然可以用手機翻譯,但這里沒信號的地方很多,不會德語真的是寸步難行。后來我才知道,我所在的德累斯頓此前歸屬蘇聯(lián)控制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這里的人們之前學的外語是俄語,沒有普及英語很正常。不過,整體而言,我所接觸的德國人的確不喜歡講英語,即便他們可以說得很流利。
在餐廳吃飯,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新的體驗。通常,我要在門口等上很久,才會有服務員來領我入座。然后,他們就會問我要喝什么——德國人用餐的習慣是先喝飲料,再點主食。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先點一杯啤酒,大概是5歐元。不要以為點一杯水就可以省下這筆開支,在德國,餐廳的水也是收費的,一般2歐元一小杯。上完酒之后,服務員就會“消失”,過很久才會來詢問顧客要什么主食。簡而言之,在德國,服務員會根據(jù)自己的時間來服務你,你只能等著。而結(jié)賬時,很多餐廳都不接受刷卡,所以,在德國生活一定要準備現(xiàn)金。
而我最不習慣的,就是超市與商業(yè)區(qū)的營業(yè)時間。每到晚上八點,各種店鋪就會關(guān)門,周日更是直接不開門。如果你晚上突然餓了想買東西吃,除非附近正好有中東人開的土耳其旋轉(zhuǎn)烤肉店,不然就只能挨餓。
除了種種不便利之外,我在這里也感受到了一些幸福的“不習慣”。其中,德國導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讓我印象深刻。在這里,你不會覺得導師是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而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他們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而不是把研究生當作一種“生產(chǎn)力”。比如,我的導師就很少干涉課題的細節(jié),他更希望我通過自己探索來解決問題。當然,這種自由并不代表導師會直接“放養(yǎng)”學生,反而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在面對復雜的研究課題時,我會直接去敲導師的門,和他一起討論。
健康的生活方式
德國人非常重視戶外活動,無論是周末還是工作日的傍晚,只要天氣晴朗,公園里總能看到跑步、騎自行車或者遛狗的人群。我曾經(jīng)以為,德國人是因為娛樂方式有限才選擇戶外活動,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文化習慣。他們崇尚自然,認為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比物質(zhì)享受更重要。
而在飲食習慣上,德國人表現(xiàn)得單調(diào)且實用。他們的三餐似乎都缺乏“儀式感”,早餐和午餐常常只是幾片面包配上奶酪或者香腸,只有晚餐與家人團聚時才會稍微豐盛一些。但與此同時,德國人對食材的選擇卻非常挑剔,許多人喜歡購買有機食品,即使價格稍貴也毫不猶豫。我的一位德國同事說,他們家每周都會開車去郊區(qū)的農(nóng)場購買新鮮雞蛋和蔬菜。
此外,德國人對于家庭生活非常重視。他們的社交活動大多圍繞家庭展開,周末的安排常常是全家一起去郊游或者參加社區(qū)活動??傮w來說,德國人的家庭生活與工作分得很開,同事之間界限很明顯。大家常說:如果德國人邀請你去他家了,那是真把你當好朋友了。
健全的福利體系
在這里,醫(yī)療保險具有強制性,不管是留學生還是本地人,都必須購買。保險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公立保險已經(jīng)能夠覆蓋日常醫(yī)療需求。在德國,醫(yī)療保險可以報銷所有醫(yī)療花費,但這并不意味著德國的醫(yī)療體系完美無缺。我剛到德國沒多久,就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去看醫(yī)生。我先是去了家庭醫(yī)生那里,之后被轉(zhuǎn)診到骨科專科,再之后又被要求去放射科專科拍照片。要知道,這幾個專科診所是分散在不同區(qū)域的,所以,我要跑很多地方。而且,每個地方都需要預約,核磁共振甚至要等3個月。當然,如果真的患上急性病,也可以去急診。所以,在德國我們經(jīng)常開玩笑:“小病就別去看醫(yī)生了,等你掛上號見到醫(yī)生,病都好了。”
此外,德國人對職業(yè)普遍沒有等級歧視,他們認為:只要勤奮工作,就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因此,這邊的清潔工、收銀員、服務員等,生活質(zhì)量也不差,每年也都有一個月的帶薪假。
當然,這種制度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工作進展緩慢。德國有很多“臭名昭著”的工程,比如慕尼黑的地鐵站、斯圖加特的火車站,都已經(jīng)施工數(shù)十年。勃蘭登堡機場也是一拖再拖才交付。大概3個月前,德累斯頓連接南北主城區(qū)的橋不聲不響地塌了,人們覺得又好笑又可氣,一邊去看熱鬧一邊抱怨。幾個月過去了,還沒有聽說任何重建的方案。
還有就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問題。德國的退休年齡已經(jīng)延遲到67歲,并且,因為社會福利負擔沉重,年輕一代面臨更大的納稅壓力。很多人沒有存款,也不打算買房,掙多少就花多少,似乎不會為未來憂慮。
質(zhì)樸的德國性格
如果要用幾個詞來形容德國人,我會選擇“嚴謹、較真、直白”。他們喜歡計劃一切,總是盡量避免變化。就連一次簡單的朋友聚會,都會提前幾周安排時間,并在邀請信息里附上大致的活動清單。然而,在這里,出行的變化又是無法避免的。在讓人失望這件事上,德國鐵路公司從來不會讓人失望。如果只是晚點,那都算是運氣好,列車直接被取消也是常有的事。
外冷內(nèi)熱,是德國人一種可愛的矛盾特質(zhì)。雖然他們的表情常常顯得嚴肅,但當你真正需要幫助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有一次我出遠門騎行,公路車爆胎了,只能推著走。一輛面包車停了下來,司機詢問我需不需要幫助。了解情況后,他二話不說就讓我上車,把我和自行車送到了最近的火車站。
對我來說,德國沒有法國的浪漫,也沒有英國的多元,更沒有美國的繁華,它的文化甚至有些“冷淡”。但正是這份“冷淡”,讓人感受到它獨特的魅力:一種靜水流深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不隨波逐流的社會氣質(zhì)。
(摘自2025年第1期《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