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曹植的那首《七步詩》,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在唐朝,也曾出現(xiàn)過一首詩,堪稱唐朝版的《七步詩》,這首詩,便是武則天兒子李賢寫的《黃臺瓜辭》。
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一共有四個兒子,章懷太子李賢為武則天次子。李賢從小聰明伶俐,才思敏捷,深受李治喜愛。李治不僅在大家面前公開夸贊李賢讀書用心,天性機敏,連安排在李賢身邊的伴讀書童,都是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大才子王勃。由此可見,李治對李賢的期望之深。
而在李賢當(dāng)太子前,身處太子之位的是武則天的長子,即李賢的親哥哥李弘。李弘天性善良,待人寬厚,為人處世與母親武則天冷酷狠辣的政治手段格格不入。當(dāng)年武則天因與蕭淑妃爭奪皇后之位而結(jié)怨,在成功上位后,武則天不僅把蕭淑妃狠狠打了一百大杖,還命人將其投入酒缸活活溺死。就連蕭淑妃的兩個女兒義陽公主、宣城公主也被迫幽禁深宮不得出嫁。
李弘見此情景,同情兩位公主的遭遇,便想替這兩位同父異母的姐姐鳴不平。于是,他主動向母親武則天上書求情,希望能夠讓她們出宮嫁人,有一個好的歸宿。武則天因此大怒,對李弘心生不滿。
后來,唐高宗李治病痛加重,無法獨自理政,武則天以天后的名義代理朝政。而此時,太子李弘的身份就成了武則天在攀登權(quán)力巔峰路上的最大絆腳石。為了掃清自己前進(jìn)道路上的障礙,武則天不惜對自己的親生兒子李弘痛下殺手,以毒酒鴆殺。
李弘死后,李賢繼位皇太子。可沒過多久,宮中就有流言說李賢不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而是武則天姐姐與唐高宗的骨肉。恰好武則天寵信的江湖術(shù)士又對她說李賢的面相不適合做太子,倒是李賢的兩位弟弟更有人君之相。李賢頓時不寒而栗。他想起了哥哥李弘的結(jié)局,想起了母后的狠辣手段,又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
就在這時,武則天給李賢送來了《少陽政范》《孝子傳》兩本書,指責(zé)李賢不僅不會好好當(dāng)太子,而且連兒子也當(dāng)不好。這下李賢明白了,自己早已成為母后的眼中釘,自感命不久矣的李賢在這個時候,無比悲涼地寫下了《黃臺瓜辭》,希望可以喚醒武則天的母愛: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黃臺下種著瓜,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藤蔓上結(jié)下了累累果實。摘去一個瓜,可能會使其他的瓜更好地生長;再摘去一個瓜,這根藤蔓上的瓜可就不多了。倘若一直摘下去,等到最后一個瓜都沒有的時候,就只能抱著光禿禿的藤蔓回去了。
面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也是想要置自己于死地的人,身處流言蜚語之中的李賢,只能在詩中通過瓜果比喻,勸母親念及骨肉之情,不要對親生兒子趕盡殺絕。其寓意與曹植的《七步詩》不謀而合。
但李賢的這首肺腑之詩并沒有打動眼里只有權(quán)力的武則天,面對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了自己的權(quán)勢與地位,她命令手下誣告李賢犯上作亂,先是將李賢流放巴州,最后又派酷吏趕往巴州,逼迫李賢自盡。
一首短短的《黃臺瓜辭》,既寫出了帝王家的無情,又寫出了骨肉相逼的無奈與冷漠,也讓我們得以通過一首小詩,探得歷史車輪行進(jìn)當(dāng)中的一粒塵埃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