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姚明提出的對未成年人開展 “息屏24小時”行動的建議引發(fā)熱議。事情雖小,但焦慮的輿論折射出,如何正確使用電子產品,擺脫青少年的“虛實失衡”危機,守護孩子們觸摸真實世界的能力,已然成為引發(fā)全社會反思乃至關乎民族未來的深刻議題。
面對屏幕,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受到巨大挑戰(zhàn)。社交媒體、游戲、短視頻本身就具有成癮性,而所謂的“青少年模式”經常形同虛設,引發(fā)“防沉迷系統(tǒng)失效—家長無力約束—企業(yè)責任缺位”的惡性循環(huán),導致未成年人對屏幕愈加沉迷。家庭環(huán)境更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許多家長沒能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關愛,甚至自身就沉迷于電子產品,結果電子設備成了“電子保姆”,孩子自然也就把更多情感和精神需求訴諸屏幕,把屏幕變成了“好朋友”。
長時間高頻率地接觸屏幕,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姚明提到的“四小”問題——“小胖墩”“小眼鏡”“小豆芽”“小焦慮”正是過度依賴屏幕的連鎖反應。心理與社交層面的問題同樣嚴峻。過度沉迷虛擬世界使一些孩子變得孤僻內向,現(xiàn)實社交能力嚴重退化。更可怕的是,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尤其是暴力、色情等不良內容,還會侵蝕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但引發(fā)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其現(xiàn)實行為出現(xiàn)偏差。
“息屏24小時”行動是通過“強制戒斷”的方式來重塑行為慣性,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自我審視的契機。通過這種戒斷,孩子們將暫時擺脫屏幕的束縛,重新回歸真實生活,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參與現(xiàn)實的社交活動,培養(yǎng)更加多元的興趣愛好,逐步恢復和提升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項能力。
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能僅僅依靠“息屏24小時”這種間歇性行動,而應由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協(xié)同發(fā)力。反對過分依賴屏幕,并不是要妖魔化科技進步,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精神與身體的平衡,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人的健康發(fā)展。先進技術不應是吞噬人類主體性的黑洞,而應是服務生活的工具。在虛實愈發(fā)交織的智能時代,青少年既需要擁抱技術,又不能被技術奴役。唯有在拓展虛擬空間的同時扎根現(xiàn)實世界,才可能擁有美好未來。
編輯 田亮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