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禮縣永坪鎮(zhèn)牌里村珍藏著四冊家族旌表與族譜冊本資料:《天恩旌節(jié)集》、《慈萱節(jié)》、一冊封面無題名,此三冊為恭賀詩文集;一冊《天嘉趙氏族譜》。本套冊本開本大小基本一致,長在35至37厘米之間,寬在30至31厘米之間,為厚宣紙手抄折疊式文本,每冊用絲綢布包封面封底,《天恩旌節(jié)集》和《天嘉趙氏族譜》有裝封函盒。另外,還有一幅先祖彩繪掛像。四冊共計兩萬余字,極具文物史料價值,雖歷經數(shù)百年,圖文保存完整,彌足珍貴。
冊本概況
四冊珍本資料,《天嘉趙氏族譜》為譜牒文本;兩冊與旌表制度有關,屬于題賀詩文集;還有一冊為同僚好友留贈的詩文集。
根據(jù)冊本中的文字內容推算,《天恩旌節(jié)集》修撰時間最早。明朝戶部主事馬應龍在撰寫的序中表明是為同僚好友趙文林恭頌母親懿德而作。馬應龍(1474—1527),河州(今甘肅臨夏)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任戶部江西司主事。一年后,隨都御史彭澤率甘肅兵民征蜀,升戶部山東司署員外郎。嘉靖六年(1527年)卒。馬應龍任戶部主事的時間約為1511年至1513年。據(jù)此,時間應為明朝正德年間。之后有胡纘宗、吳晟、高折枝、李重、張秉清、蔡奇、邊億、藍田、戴祥等21人的題詩。
《慈萱節(jié)》與封面無題名的恭賀詩文集冊本大約修撰于明朝萬歷年間。封面無題名冊本第一篇,為賜進士第中寧大夫巡撫江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前戶科給事中曹大序,文后時間為“萬歷丙申(1596年)季春之吉”,冊本中有45人的題詩?!洞容婀?jié)》有41人題寫詩賦文章。這41人在封面無題名的冊本中都留有內容不同的詩文,應為同時分別題寫而成。
《天嘉趙氏族譜》由禮縣知縣方嘉發(fā)作序,根據(jù)《禮縣志》(1999版)記載,廣東普寧人方嘉發(fā)乾隆十年(1745年)任禮縣知縣。修譜人八世祖趙藺璧撰有自序,兩篇序言結尾處都題明“大清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族譜中文字內容分別為兩篇序文,一篇自序、一篇祭文、一篇抄錄的治家格言、族譜脈絡、六副匾額的匾文和一副壽聯(lián)的聯(lián)語以及贈匾(聯(lián))人的相關信息。恭賀詩文不多,僅有8人題詩,其中一首為《堪輿景》,為當年勘察墳塋的風水先生所作。
先祖掛像圖的繪制時間為清乾隆甲子年,即1744年,這反映在彩繪圖上方“齒德俱尊”匾額部分的右邊題款中。彩繪畫像兩邊是三個人的恭賀詩,各有近二百字,右邊部分為伏羌縣生員安際清拜撰賀詞,左邊部分為當亭生員安萬新、朱圉生員安愉兩人分別作的賀詞。畫像為八世祖趙藺璧,也就是《天嘉趙氏族譜》的修譜人。這幅掛像圖的繪制時間比《天嘉趙氏族譜》的修撰時間早六年。在彩繪畫像最上方,后來又粘貼一張題賀詩文,題款署“廣鄉(xiāng)羅慕卜,戊辰秋”。這張作品由于與其他恭賀書法畫像作品不是一次裱成,所以,保存品相較差。這張彩繪畫像上署名的安際清、安萬新、安愉以及羅慕卜在《天嘉趙氏族譜》中都留下與畫像上題寫內容不同的恭賀詩文。
冊本主要特點
1.旌表事實清楚
旌表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為維護其統(tǒng)治而實施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對忠、孝、節(jié)、廉、仁、義等行為符合封建禮教者或志行卓異者的獎勵方式。旌表制度濫觴于秦,自秦以降,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完善發(fā)展,至明清時達到巔峰。冊本記述中受褒獎者為《天嘉趙氏族譜》中的一世祖趙永之妻孫氏。據(jù)族譜世系記述:“一世祖趙永,博士員,少亡,妻孫氏年二十八,截發(fā)刺目以明志,撫孤趙翰有成,后遇災荒,孫氏出谷千石賑饑,鄉(xiāng)黨稱賢,縣府申奏節(jié)義,圣旨立坊旌表重頌。匾二副:‘天恩旌節(jié)’‘褒崇冰檗’,水磨兩輪,蠲鈔川地三十畝免糧以為節(jié)婦養(yǎng)廉之資。清雍正十二年奉旨重新追錄事實立神主入節(jié)義祠春秋享祭?!?/p>
2.賢達題詩豐富
四冊珍本中,三冊純粹為當時賢達的恭賀詩賦文集,作者大多為家族出仕者同僚顯達,特別是封面沒有題名的一冊中,前后題詩者有曹大、蹇來譽、蹇達、萬鏊、盧一麟等45人,冊本頁面寫得滿滿當當?!洞容婀?jié)》中題詩的41人在此冊本中都留有賀表文字。只是每個人在這兩本冊頁留下的賀詩并不相同,盧一麟的詩作,在封面無題名賀詩集中為:“春滿巴山萬卉榮,翩翩使節(jié)倚云行。廟堂才氣關西耀,毫諫風猷帝里驚。不是夜郎烽蚤息,誰知渝郡法先平。勛名咫尺青宵上,潦倒何緣望復旌?!痹凇洞容婀?jié)》中則為:“冰玉落嘉川,流芳已百年。節(jié)同天不朽,名共世相傳。鳳誥知如脖,松枝更若蘭。柏舟重與慰,為祝福綿綿。”這些詩文在《慈萱節(jié)》中頌表孫氏名節(jié)功勞,在封面無題名賀詩集中側重于頌揚家族歷史及同僚的為官之功,文章呈現(xiàn)形式亦不相同。
在四冊珍本中,還出現(xiàn)父子同冊恭賀、同榜進士同冊恭賀的情況。如在《慈萱節(jié)》和封面無題名詩文集中,分別出現(xiàn)蹇來譽與蹇達的題詩。蹇達(1542—1608),巴縣(今重慶)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歷官至兵部尚書,明代抗倭名將。再如《天恩旌節(jié)集》中21人的題詩文者中,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9人。
還有,《天嘉趙氏族譜》中禮縣三任縣令都留下了名諱,其中方嘉發(fā)和魏鈞為家譜作序,唐正邦參加該家族的鄉(xiāng)飲酒禮,就連民國21年(1932年)臨時代理禮縣縣長只有12天的孫文俊都留下了詩作。這些詩賦文章氣韻宏暢,盡管屬于逢迎之作,依然不乏佳品。
在恭賀題詩中還有頗具價值的書法作品,如副都御史胡纘宗在《慈萱節(jié)》中題賀詩為:“機杼撫不下堂,大家如儉自宮墻。抱真畫掩魚軒靜,擇教期攜鳩杖忙。志在豈知冰檗恭,名高始覺蘭香。天幽恩詔深如海,此日門宮百世光?!焙y宗為明代甘肅秦安籍進士,游宦半生,政聲斐然,同時他還是一位書法家,墨跡遍布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郡人胡纘宗書”題款與胡纘宗為天水伏羲廟題匾“與天地準”落款表述相同。本題詩字體為小行草書,主要取法魏晉和唐,也明顯受吳門書風的影響,筆墨濃郁,筆力清勁,線條流暢,氣韻俱佳。
3.族譜信息量大
《天嘉趙氏族譜》對前三冊詩文集中賀表的史實有極其重要佐證補充作用。這本族譜用禮縣古稱“天嘉”二字表明“地望”,在當?shù)匾寻l(fā)現(xiàn)的古家譜中還屬首例?!短旒乌w氏族譜》譜族脈絡采取世系傳錄和譜系圖式相結合形式,共記十一世97人,取得功名者12人,為官者16人,四世祖趙賞瀛官階最高。世系傳錄對不同先祖記錄詳略兼?zhèn)洌V系圖式則清晰表明世系大小宗間的關系脈絡,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根據(jù)家譜序文記載,其始祖為四川省綿竹縣(今四川綿竹市)人。明朝初年,宦游甘肅河西,不久,任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衛(wèi)前所百戶,于是安家秦州。明成化九年(1473年)禮縣置縣時,移居禮縣。
根據(jù)族譜脈絡,二世祖趙翰字文林,由選貢授官寧海州州判,生子四人。二子趙一喜子趙仕瀛任彭水縣主簿。三子趙一山任湖廣襄陽府照磨,其子趙庶瀛任河南太康縣主簿。四子趙一巖以拔貢生任絳縣尉,娶妻蒙氏生子二,長子趙尚瀛,貢士,任直隸魏縣縣丞;次子趙當瀛任陰陽學訓導,皆歲貢生;繼室陳氏生子趙賞瀛,明萬歷七年(1579年)中舉亞魁,先后任巴縣知縣,大同府推官,重慶府推官和廣西上石西州知州,署理府事,政績有聲。族譜中述及的趙翰、趙一山、趙一巖、趙尚瀛、趙當瀛、趙賞瀛、趙庶瀛、趙仕瀛均被《禮縣志》(1999年版)“歷史人物名表”收錄。其中趙賞瀛被清乾隆《禮縣志》、清光緒《禮縣新志》、民國《禮縣新志》和《禮縣志》(1999年版)人物傳略收錄。
4.彩圖精當傳神
四冊珍本共繪有六幅彩圖,其中《天嘉趙氏族譜》中五幅,四幅放在譜牒最前頁面,畫中內容依次反映“農耕”“幼學”“桑蠶”“織布”場景,這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家族延續(xù)永恒的話題,一副繪在冊頁中間,是“孫氏貞節(jié)之坊”的樣式。還有一幅在《慈萱節(jié)》的最前頁面中,畫面內容為數(shù)竿竹子和一株蘭草,蘭草頂端一朵花已盛開,下有兩股花枝,每股花枝上有三個花骨朵,其主題明顯與節(jié)義相關。
冊本史料價值
1.印證地方史志記述
禮縣方志有明萬歷《禮縣志》(已佚),康熙《禮縣新志》、雍正《禮縣志》、乾隆《禮縣志略》、光緒《禮縣新志》、民國《禮縣新志》六部舊志,民國版《禮縣新志》對該家族成員記述最多,有三處明確記載:
第一處為卷三人物章節(jié)孝條部分:
趙永妻孫氏:年二十夫亡,截發(fā)刺目以明志,扶一歲孤翰,艱苦備嘗,歷及七歲,晝則遣就外傅,夜則張燈督課。及成立,翰以歲貢生官海寧(應為寧海,作者注)州州判,奉旨旌表。
根據(jù)《天嘉趙氏族譜》??奔m錯后內容應為:
趙永妻孫氏:年二十八夫亡,截發(fā)刺目以明志,扶十歲孤翰,艱苦備嘗,晝則遣就外傅,夜則張燈督課。及成立,翰以歲貢生官寧海州州判,奉旨旌表。
在民國《禮縣新志》中,節(jié)孝條下記述最早的是明朝,共收錄5人,趙永妻孫氏排在第一位,是唯一提到“奉旨旌表”者,可見孫氏無疑是禮縣有史記載的節(jié)婦第一人。
第二處為卷三人物章孝義條下提到趙一巖,本條下述及四人,明朝前無記載,趙一巖列第一位,內容為:
趙一巖,海寧(應為寧海,作者注)州州判翰之子。事親養(yǎng)志,始終不怠。入都歷監(jiān)。一日聞訃,人勸俟次日報喪,監(jiān)事完矣。一巖不從,歸,廬墓三年,一方推重。后赴京補監(jiān),改絳州主簿(根據(jù)《天嘉趙氏族譜》記述,應為絳縣縣尉,作者注)。
這在《天嘉趙氏族譜》族譜脈絡中亦有記述:“一巖任絳縣主簿,擢縣令。以循聲聞百方,養(yǎng)志始終不怠,選拔貢歷監(jiān)。一日聞訃音,人勸之,姑待次日舉哀,監(jiān)事完矣,公不從,即歸舉哀,廬墓三年,一方推重。后赴京補監(jiān),部奏孝子,蒙圣恩準。洎雍正十二年奉旨追錄事實,立神主,入孝子祠,春秋享祭?!?/p>
第三處為卷三官職表中收錄明萬歷己卯舉人“趙賞嬴(瀛)”,明歲貢趙翰、趙一山、趙庶瀛、趙仕瀛、趙賞瀛的名字。
2.補正地方史志記載
根據(jù)《天嘉趙氏族譜》能準確校正與該家族相關的一些地方史志記載中的錯漏之處。其中民國《禮縣新志》卷三人物章下趙賞瀛傳記尤為明顯,內容為:
萬歷己卯科舉人。初任大同推官,升廣西上石州知州,政績有聲。庶瀛任河南太康縣主簿,仕瀛任彰水縣主簿,高瀛任直隸魏縣訓導,皆歲貢,賞瀛兄弟也;子永,附生,少亡,妻孫氏年二十,截發(fā)刺目以明志,撫孤翰成立,翰由歲貢官寧海州州判。子一巖,以歲貢任絳縣主簿,父歿,聞訃即歸,廬墓三年。吾觀趙氏一門,科第功名、節(jié)婦孝子俱居邑乘之首,猗歟盛哉,洵吾之望族也!至民國十五年,奉文賞贏入“鄉(xiāng)賢祠”。
區(qū)區(qū)二百字疏漏離譜。如趙賞瀛“升廣西上石州知州”,應為趙賞瀛“升廣西上石西州知州”“仕瀛任彰水縣主簿”應為“仕瀛任鄰水縣主簿”,“高瀛任直隸魏縣訓導”應為“尚瀛任直隸魏縣訓導”。而“賞瀛兄弟也”則按《天嘉趙氏族譜》族譜脈絡排序,趙賞瀛行三,前有趙尚瀛、趙當瀛二兄,無弟。庶瀛、仕瀛為趙賞瀛堂兄。特別是“子永,附生,少亡,妻孫氏年二十,截發(fā)刺目以明志,撫孤翰成立,翰由歲貢官寧海州州判。子一巖,以歲貢任絳縣主簿”。據(jù)《天嘉趙氏族譜》記述,趙賞瀛曾祖父是趙永,祖父趙翰,父為趙一巖。本部志書將趙賞瀛的曾祖父、祖父、父反而變成曾孫、孫子、兒子輩,輩分顛倒錯位。受此影響,《禮縣志》(1999年版)在記述趙賞瀛人物傳記時沿引民國《禮縣新志》的內容,以至于錯漏“延續(xù)”。
還有一種情形是族譜中有記錄,但地方史志中找不到相關的“只言片語”。如《天嘉趙氏族譜》中記述的四世祖趙賞瀛任鴻臚寺序班,五世祖趙聰任成都照磨,五世祖趙良任鴻臚寺序班等。值得一提的是孫氏被旌表除撫養(yǎng)幼孤守節(jié)之外,還有一項足以能被朝廷旌表的“事實”,即出谷千石賑饑,屬于“雙料”功績。明代的旌表對象分為忠義之臣、孝子孝女、節(jié)婦烈女、義夫、義民義門五類。對旌表婦女貞節(jié)有明確的標準:三十歲前,丈夫去世,一直守節(jié)到五十歲時,才有資格得到旌表(《明會典》卷七十九)。孫氏符合節(jié)婦旌表的規(guī)定要件。
同時,孫氏還符合“義民”的旌表條件。明朝時期災荒不斷,統(tǒng)治者把旌表制度運用到賑濟災荒的過程當中去,即義民旌表,用表彰的形式來酬謝富人的仗義疏財。許多明代的地方志當中都設有《義民傳》,記述災荒時地方上的義民義舉。根據(jù)其所捐錢谷的數(shù)目,出谷千石,按照當時規(guī)定已達到接受義民旌表的標準。
當然,四冊珍本還存在缺憾之處,一是沒有受旌表的印證材料信息。如對孫氏撫養(yǎng)幼孤守節(jié)的旌表是一件在國家層面上比較嚴肅的事情,要頒發(fā)圣旨,抑或給地方下發(fā)“公文”。還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孫氏奉旨追錄事實立神主入節(jié)義祠春秋享祭;趙一巖奉旨追錄事實立神主入孝子祠春秋享祭;民國15年(1926年),趙賞瀛奉文入“鄉(xiāng)賢祠”等相關記載,家族沒有留存任何印證材料。二是族譜范式內容略顯松散。四冊珍本與一張彩繪掛像修撰繪畫時間前后相差230多年。族譜修撰時中間空頁太多,致使內容從乾隆十五年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時間順序較亂。如第一篇方嘉發(fā)的序乾隆十五年寫成,緊跟其后的序文由禮縣縣令魏鈞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題寫,其中還抄錄朱子治家格言、祭祀先祖的祭文等內容,顯得有點“雜燴”。族譜脈絡中譜系圖式的內容記述比較規(guī)范詳細,但世系傳錄中的內容不全,明顯有追記時缺乏信息支持,存在斷斷續(xù)續(xù)甚至缺項的現(xiàn)象。族譜中沒有堂號郡望等家族信息,也缺少涉及生產生活、墳塋等的繪圖。
——————————————————————
作者單位:隴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