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滑石板村,曾隸屬于盤州市馬場苗族彝族鄉(xiāng),后劃入英武鎮(zhèn)。滑石板村1093人,96%以上為苗族,自稱“蒙究”,屬于“花苗”支系,另有不到4%的漢族是與村中苗族人家締結婚姻從而居住于此。此處的苗族民間文化有苗族蠟染刺繡、蘆笙舞、省級非遺低音竹管樂器大洞簫、苗醫(yī)苗藥等。采花節(jié),當?shù)孛缯Z稱為“窩道甲”,直譯為“過年、趕大集”,是苗族特有的集祈禱祭祀、歡慶、交往于一體的民間節(jié)日,于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十五舉行。
苗族支系眾多,采花節(jié)的時間、稱謂及形式也因其支系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六枝特區(qū)梭嘎長角苗二月十二的“跳花”節(jié)、鐘山區(qū)南開鄉(xiāng)三口塘村農歷二月十五的“跳花坡”、水城區(qū)董地街道麻窩村的三月三“跳花”節(jié)以及鐘山區(qū)月照街道馬壩村四月初八“跳花”節(jié)等。從采花節(jié)在不同地區(qū)表現(xiàn)出的差異,可以窺見苗家人在繼承和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同時,又能根據(jù)本群體所具備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做出些許調整,但不變的是苗族群眾對美好生活懷揣的熱切期盼。
據(jù)《六盤水市苗族志》記載,滑石板苗族,原籍黔西。清朝同治年間,苗民起義失敗后,22個苗族同胞為躲避戰(zhàn)亂來到了地處偏僻、林木茂密的滑石板,包括王、羅、李、楊四個姓氏。此時的滑石板一帶是拖蠟翁黑彝世襲土司龍氏家族的屬地,這22人便向龍氏請求居住于此,龍氏土司允許他們墾殖滑石板方圓5公里的荒山,以王、羅、李、楊的子孫后代都要成為土司家的“娃子”(即傭人)作為交換條件。苗族先民就此落地生根。滑石板,在彝語中稱為“阿臘著叨”,意為苗族居住的地方。
滑石板村土地貧瘠,一般的植物都生機不振,但杉樹能四季常青且果實繁茂。于是,村民決定將杉樹作為采花節(jié)的祭祀標志物,希望本族后代能夠像杉樹一樣堅韌且枝葉繁茂地扎根于大地,把精神、希望寄托于神秘、未知的力量,人們祈盼花樹能夠聽見心中的美好愿望,讓傷痛和災害伴隨節(jié)日的結束而離去。
二
1984年,為豐富和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群眾文化生活,盤縣特區(qū)(今盤州市)民委配合文化部門,先后幫助十余個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建立了文化站,并在1985年為滑石板村“采花洞”修建了民族游樂場,為少數(shù)民族文化生活的開展給予物質與資金上的支持。如今,村委會向文化站提交舉辦節(jié)日的經(jīng)費申請,文化站撥款后,村干部找寨老商議采花節(jié)具體在哪一天舉行,并由寨老主持祭祀儀式。
寨老原為村寨公共事務的管理者,主要維護著村寨內部正常運行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是當?shù)孛缱迳鐓^(qū)進行自我管理的產(chǎn)物。新中國成立以后,寨老制度的作用日漸微弱,現(xiàn)已不再承擔管理職能,成為村寨公共事務的重要參與者與儀式活動的主持者。87歲的熊大方老人任滑石板村寨老,同時也是采花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人,承擔采花節(jié)現(xiàn)場祭祀儀式的主持工作。
此外,鼓也是采花節(jié)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式道具,在苗族人世界觀中,鼓是承載祖先靈魂的器物?;宕灞A袅藘芍话倌甏蠊?,分為“男鼓”“女鼓”。采花節(jié)開始前,要由寨老請出大鼓,為節(jié)日增添熱鬧喜氣。當村寨中有婚喪嫁娶和民俗節(jié)日時,要請出“男鼓”演奏,“女鼓”則通常放在家中,只有當“男鼓”不能使用時才會將其請出。“男鼓”在村寨中流動存放,若有村民需要辦理紅白喜事要提前告知現(xiàn)存放鼓的人家才可取走,待事情結束后,將鼓寄存家中等待下一個需要的人家,如此延遞下去。
新年之后,村民們都會打掃干凈屋子迎接采花節(jié),象征著將“病痛、不順”掃出家門,用雞毛做成撣子在清潔房屋后不能留存在家中,要丟置于路口處,以防家中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和幼童受到病害的侵擾。隨后,將神紙貼在房門、豬牛圈等地方。當?shù)孛缱寮呻p不忌單,所以粘貼的神紙皆為單數(shù)。
供飯祭拜祖先,打開堂屋大門迎接祖先回家吃飯,以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來年平安順利,在大年三十這天準備好年夜飯,再點燃香火與紙錢,由家中最年長的男性長輩站在堂屋大門口呼喚祖先的“老名”。老名是村寨男性在建造房屋舉行立房儀式時所取,根據(jù)取名者的性格特征或者喜好來定,例如:一名老人叫又姜(苗語),又指男性,姜就是竹簫的意思,這位老人是大洞簫的傳承人,由此得名。其配偶叫包姜,包指女性,字與男性相同。從最近一代的祖先開始喊,依次請五代或七代的祖先回家,為祖先敬酒供飯,一直到出了年才能將供奉撤掉。
滑石板苗族屬于“花苗”支系中的“小花苗”,其服飾以蠟染、挑花、織錦相搭配而成,獨特的花紋樣式是該群體的標志。同時,服飾亦是苗族人們獨特審美意識下產(chǎn)生的一種文化符號,隨著男女角色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在締結婚姻時,服飾通常作為聘禮或嫁妝,參與婚禮儀式的整個過程,將男女青年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喪葬儀式時,它是苗族人的身份標識,只有身著苗族傳統(tǒng)服飾的亡人,才能與祖先相認團聚。由此可以看出,苗族傳統(tǒng)服飾在不同場合,呈現(xiàn)出的社會文化功能是有所差異的。
在重要的節(jié)日慶典時,它又是群體認同的象征之物。在采花節(jié)這一天,滑石板村的男女老少皆著傳統(tǒng)服飾以表重視,顯示自己是這一群體的成員。男性身著開襟系扣長衣,下身為兩側開衩,腰部以長條花腰帶纏繞,頭上用頭帕卷成圈狀;女性頭戴上小下大的牛角狀銀飾,身穿開襟盤扣裙裝,腰部系上花圍裙,一是美觀且可以遮擋裙子的開口處,二是方便女性盛放物品。同時,蠟染與刺繡的圖案樣式也是區(qū)別該村民社會身份的一種方式。
在滑石板村,村民們不僅將他們的日常生活融入圖案的設計中,還深入觀察自然界中動植物的習性與特點,從中提煉出具有美好寓意的元素,形成了既反映人類社會生活,又能體現(xiàn)自然生態(tài)的花紋樣式。這一過程不僅賦予了這些圖案獨特的藝術美感,更在其中注入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文化符號,使用的圖案樣式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社會的橋梁。
三
按滑石板村以往習慣,大年初一至初三是苗族人家在村內組織小型的唱跳的日子,采花節(jié)則是在村寨后東側山腰上的“采花洞”中舉行。采花洞,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洞穴,坐南朝北,洞口矗立著一根天然石柱,洞內清涼開闊,可容納上百人,洞外還有水泥硬化的小型廣場,擴大了村民們舉辦節(jié)日的空間。
整個儀式過程按照以下步驟有序進行:找花樹→砍花樹→立花樹→慶祝儀式→送花樹。
采花節(jié)以花樹為祭祀的中心,因此花樹的選擇相當講究?;宕逅拿嫒悍瀛h(huán)抱,山路難行,故而在節(jié)日的清晨時分,寨老就要帶領村中的男性青壯年起身上山尋找花樹。一般要選擇衫果繁茂、樹身無蟲洞且是獨棵生長的青色杉樹,象征著人丁興旺、健康順遂的好兆頭。確定好花樹后,眾人站于花樹前方,等待寨老下一步指揮。
首先,由寨老在花樹前作揖、點香、焚燒紙錢并說吉祥話:“來砍花樹,百年無災無難;男女老少,吃水安心吃飯安身;千百年無災無難,百病消除萬事大吉?!彪S后,寨老根據(jù)年份推算適宜花樹倒下的方位后,青年們才能將花樹砍倒,用腰帶將花樹捆住,由蘆笙手吹奏起蘆笙開路,伴隨著悠揚的旋律,移至采花洞祭祀儀式的舞臺上。
祭祀儀式開始前,寨老推算吉時后,由八男九女各持一朵扎染的紙花為花樹上妝,為花樹增添色彩。在花臺面前,供上紙錢、香火雞和碗等物品。先用公雞血祭樹,寨老邊念祝詞邊將雞血點在花樹的上中下三處:“一點龍頭,子孫做諸侯;二點龍腰,子孫出來穿龍袍;三點龍尾,子孫出來做萬偉。”然后眾人相擁將花樹立在準備好的坑中固定。
接下來邀請苗家的少男少女圍著花樹,以歌為媒、以舞會友,將眾人的情緒調動起來,采花洞中洋溢著村民們的如火熱情。跳花節(jié)當天,絲竹纏繞為整個場景營造出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采花洞里外人頭攢動,每家每戶的親朋好友、當?shù)匾约皝碜云渌l(xiāng)鎮(zhèn)的朋友們紛紛聚集,共同期待跳花儀式的開始?;湟涣⒓獣r已到,鞭炮齊鳴,熱鬧的跳花儀式在歡快的節(jié)日氛圍中正式拉開帷幕。
祭花樹儀式結束后,就是當?shù)孛缱逋麄冐S富多彩的民間娛樂活動:一是歌舞表演。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輪番展示自己的才藝,大洞簫演奏、山歌對唱、慶鼓舞、蘆笙舞等表演應接不暇,青年盡情展示歌喉與舞姿,看誰吹的曲調優(yōu)雅,節(jié)奏明快,誰的舞步優(yōu)美,更具美感與感染力。二是交友。采花節(jié)剛開始以祭祀為主要目的,在人們的不斷發(fā)展的精神需求推動下也漸漸發(fā)生了改變,在歡度節(jié)日的同時為苗族男女青年提供了相互認識的機會和場所,通過打土電話(取兩截短竹筒,中間連上一根長線,男孩女孩各站一頭相互傳話)、吹蘆笙、對山歌等方式促進男女青年之間的互動。當然,交友不限于異性之間,女孩子們相互切磋刺繡技藝,男孩子們抓山雞尋草藥,中老年人三三兩兩在山坡上喝酒聊天、觀看表演,你來我往之間一片歡樂景象。三是不同民族間的交往?;宕宓臐h族在村子中人口雖然不多,但在日益頻繁的交往中,村里的苗族和漢族已不分彼此,一起共舞、共度節(jié)日。當采花節(jié)到來時,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人們,苗族人家會拿出自家釀造的米酒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為來賓、長輩唱起敬酒歌。歌詞大意:苗族同胞們,苗族漢族聚在一起;苗族同胞們,苗族漢族是一家;牛角倒酒給你喝,冷酒水比蜂蜜還要甜,你越喝越有錢,越喝越有名,還是苗族家好玩,喝喝喝。
娛樂活動結束后,需要花樹的人家可以向寨老提前說明,寨老會安排參加妝樹的男女青年吹著蘆笙、背著假娃娃與花樹一同送到這戶人家。主人家會盛情招待這群青年。需要花樹的人家一般是人口較少或尚沒有兒女。如果沒有人家提出接收花樹,則會將花樹送入洞穴內部,以免被人畜踐踏,寨老還要念念有詞,其大意是:災害隨老年去,歡慶新年;養(yǎng)豬豬成對,養(yǎng)牛牛成群;豬牛羊滿山崗,稻子扭成勺;苞谷像牛角,一代比一代強;子孫后代戶戶發(fā),今年玩好明年再來。眾人將花樹安置好也意味著整個活動已接近尾聲。
四
祭祀功能。祭祀就是敬神和求神、祭拜祖先的一種儀式。具體而言,按照一定的祭祀儀式,向神靈致敬、獻禮和祈禱,希望它幫助人們實現(xiàn)愿望?;宕宓拿缱迦思覛v來尊崇大自然,祭祀山神,這是采花節(jié)活動的重要核心。花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當?shù)厝司次纷匀坏妮d體,自然之靈會保護人們生產(chǎn)勞動的果實。節(jié)日來臨時,村寨及附近的苗族同胞身著傳統(tǒng)服飾歡聚在采花洞,由寨老帶領眾人開展祭祀活動,希望通過虔誠的供奉得到神靈庇佑,祈愿心中的美好期待能夠被神靈聽見。男女青年唱起山歌、吹起大洞簫、跳起蘆笙舞,整個苗族村寨洋溢著歡快的節(jié)日氣氛。
社會交際功能。采花節(jié)為當?shù)厝藗兲峁┝松缃粓龊希瑸槿藗兟?lián)絡感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尤其是為青年男女的交往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機遇。若是在采花節(jié)上男女雙方自由戀愛后按照地方習俗占卜無異常,兩個家庭就可以著手準備婚禮。
滑石板村群山圍繞,大山阻礙了人們互相走動和溝通。在此種情況下,采花節(jié)日約定的集會就為終日忙于生計的苗族人們提供了人與人之間、人與集體之間交往交流的良機。為加強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以歌舞演奏、才藝比拼為主題的社交娛樂節(jié)日應運而生,將人們置于盛大的娛樂集會中,山歌鼓聲陣陣、多種樂器齊鳴,整個場面氣氛熱烈,將苗族人家的活力張揚到極致。
文化傳承功能。采花節(jié)既是一個復合型的民俗節(jié)日,又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交流的平臺,兼具祭祀、歌舞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節(jié)日的方式,延續(xù)滑石板村苗族同胞傳統(tǒng)的生活“樣式”和民俗文化,尤其是將當?shù)卦兜膽c鼓舞與蘆笙舞、具有象征意義的刺繡工藝、神圣的祭祀儀式等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滑石板村苗族同胞的文化傳承具有內在穩(wěn)定性,在家庭教育的代際傳承中生生不息,又在村寨內部的群體交流下發(fā)展。手工類的技藝傳承多來源于母親對女兒的教導,在苗族的重要日子都要身著傳統(tǒng)民族服飾,這相當于本民族的“身份證件”。苗族女性一生需要為其子女和父母各做兩套衣服,兒女的衣服就是在成年與婚戀時所穿,父母的則是當老人逝去時穿戴和蓋棺。這個過程雖然煩瑣,但一針一線間表達出了苗族人家重視家庭、愛子愛家的親情觀念。大洞簫、蘆笙及大型歌舞表演的學習,主要以學徒或集體學習為主,村寨中富有經(jīng)驗的老人每周前往學校進行教授,在重要節(jié)日來臨前召集表演的青少年們進行排練,以保證表演達到預期的效果。采花節(jié)提供了將苗族風俗文化展示給他人的窗口,延續(xù)并傳承著苗家人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五
采花節(jié)由原本的祭祀儀式逐漸演變成歡慶及男女青年相互認識、展示才華的群眾性文娛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節(jié)日當天除了滑石板村當?shù)氐拿缱鍏⑴c者外,也以其自身特色吸引了不同身份、地域的參與者,在苗家載歌載舞的熱烈氛圍下涌現(xiàn)出了附近聚居的苗族同胞和其他民族的人們,熱情的苗家人并不排斥這些參與者的到來。
采花節(jié)作為頗具地方特色的苗族文化盛會,已成為外界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這個舞臺上,眾多富有才藝的苗家兒女紛紛亮相,用精彩的表演讓更多人領略到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早在2000年,五名“小花苗”學生就遠赴水城縣(今水城區(qū)),參加了“南開跳花節(jié)”和青林鄉(xiāng)的“苗族蘆笙節(jié)”演出,中學生竺金燕以苗漢雙語主持了多項節(jié)目。2006年,又有五名青少年受邀參加了馬場鄉(xiāng)的采花節(jié),再次展示了苗族文化的魅力。此外,滑石板村書記陶春學也不遺余力地推廣苗族文化,多次遠赴外省參與文化交流展演。在勇于展現(xiàn)自我的苗家兒女的努力下,苗族文化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發(fā)光發(fā)熱。
現(xiàn)如今,作為文化主體的滑石板村苗族,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新的元素,在民族間交往交流中吸收和借鑒他者的文化,例如,漢語和苗語的并行使用,普通話的推廣與民族交流的漸進,語言的互通方便不同民族的人們可以傳達情感與心意。民族交往交流的日益頻繁,為采花節(jié)注入了新鮮活力,青年男女借此作為情感抒發(fā)、談情說愛、展示才能的窗口。苗族同胞們用歌聲表達自己的心聲,用刺繡服飾展現(xiàn)苗家兒女的智慧和勤勞,用優(yōu)美的舞姿感染來到現(xiàn)場的每一個人。
最初祈禱儀式的活動主體為富有經(jīng)驗的中老年,寨老的選擇是有一定學識且受人敬佩的老年人,擔任著主持村寨中節(jié)慶儀式的重任,生產(chǎn)生活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智慧讓他們能夠承擔起組織祭祀儀式的重任。雖然在村寨中并無實際權力,但寨老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作為節(jié)日的主持者,具有一定的號召力?,F(xiàn)任采花節(jié)文化傳承人的熊大方老人已有81歲高齡,對于下一個傳承人的選擇,是關乎采花節(jié)儀式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事件。
經(jīng)濟社會蓬勃發(fā)展下,滑石板村部分青年男女選擇外出務工,民間信仰逐漸淡出這部分人的生活,致使他們對民間節(jié)日的具體流程缺乏了解。傳統(tǒng)的禮儀習俗對于身處異地的苗族同胞影響力下降,大部分民間藝術形式傳承人以青少年為主,采花節(jié)的儀式習俗也逐漸簡略化,活動更加具有娛樂性。
據(jù)田野調查,六七年前滑石板村每戶門前的染缸曾是染布制衣的重要工具,但因該地石漠化嚴重和生計壓力,青年夫婦大多外出打工,染缸久而久之就干涸了。如今,想要制作苗族服飾先要將布寄至安順的苗族人家為其染布,再寄回自己手中脫蠟,借助網(wǎng)絡和物流來維系傳統(tǒng)手藝。盡管現(xiàn)代科技可以取代手工縫制,苗族婦女仍堅守傳統(tǒng),親手為家人制衣,展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感情。脫離原生存環(huán)境的苗族人家,盡管可能會失去物質方面的東西,但傳統(tǒng)的精神文化卻深深印在他們的心頭。
——————————————————————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