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我一般不會發(fā)火,不是因為我大度,是因為我有點窩囊。
@貓meme:這張卡你拿著,密碼是0,余額也是。
@小王:手冷,打了一把游戲,輸了,但是手熱了,以為是暖和了,原來是血壓上來了。
@浩然:考500多分就通知吃席,我家702,聯(lián)系清華被拒了。清華招生辦說不能以門牌號充當分數(shù)。
@= 0 =:對不起,前幾天沒理你們是我的錯,現(xiàn)在我上班了,我們可以聊天了嗎?
@15:鈍感力這個詞是誰發(fā)明的?比缺心眼兒聽起來好聽多了。
@阿臭:我的回頭率還挺高的,基本見到好帥的人我都會回頭看他們一眼。
@小小牛馬:討厭虛偽的人,卻喜歡聽虛偽的話。
@菌香:蝴蝶吃胖了會變成什么?發(fā)福蝶。
@天黑請閉眼:我跟我姥說我在減肥健身了,我姥問我健身是什么,我解釋了一下,她說如果那么閑就回來挖地。
@球圈趙探長:問:為什么很多人發(fā)微信消息都喜歡在句尾加一個“哈”字?神回復:現(xiàn)在回復微信消息和小時候丟紙飛機一樣,都是先“哈”一下才敢送出去。
@sail:當我窮的時候,我腦海里就會閃回那些我曾經花過的不必要的錢。
@門:時間就像腦子里的水,明明有很多,卻一點也擠不出來。
@資本主義掘墓人:你說幸福有鏈接,我打開一看是404 Not Found。
@神樂:大師,我明明沒錢充vip,為什么我的痛苦是4k超高清?
@笑的肝兒顫:問:醬肉掉在褲子上,你是心疼肉還是褲子?神回復:心疼醬。肉可以接著吃,褲子可以洗,但醬滲到褲子里,沒了就是沒了。
@危險的散步:證明我是NPC(游戲中不受玩家操縱的程序化角色)的5個證據(jù):1.經常長時間發(fā)呆;2.只會在別人先觸發(fā)對話的情況下才開口說話;3.外形潦草;4.生命值低,容易受傷;5.活動區(qū)域有限。
@Yu一直在路上:我確定自己變成大人,是有一天當我看見一個塑料袋時,心里想的是:這個塑料袋很適合用來裝其他塑料袋。
@羊羔小臺:導師說,他把改好的論文發(fā)到我郵箱了。我打開一看,沒發(fā)現(xiàn)有改動的痕跡。直到看見“致謝”那部分,發(fā)現(xiàn)他刪掉了自己的名字。
@吃成大餅臉:真的太佩服我男朋友了。下班回來的路上,他看到兩個人在吵架,非要過去湊熱鬧。后來他也去了派出所。警察說附近沒有監(jiān)控,他看的時間最長。
@好運許愿:真的搞不懂,如今大數(shù)據(jù)這么普及,還總有人打電話問我買不買房,買不買股票。我有多少錢,你們心里一點數(shù)都沒有嗎?
@香港普通市民:這是一份50頁的網(wǎng)絡服務協(xié)議書。第1頁:我們承諾為您提供不限流量的網(wǎng)絡服務。第2頁至第50頁:如果出現(xiàn)以下情況,我們將限制您的流量或取消服務。
@祝師傅不抬杠:初中化學試卷上有道題是“干冰不是冰”,要求寫出幾種類似的物質。正確答案是“王水不是水”“純堿不是堿”等,我寫了“熱狗不是狗”。
@泡泡的西瓜媽媽:上個月我借了1500元給朋友,今天他打電話說要還我錢,問是不是打到卡上。我說打卡上吧。掛了電話,我還在想,他咋知道我銀行卡號碼的。手機還沒放兜里,信息就來了:尊敬的用戶您好,您本次充值1500元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