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作為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對糧食需求的持續(xù)增加,探索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在種植管理中的應用刻不容緩。高產栽培技術涵蓋了從品種選擇到田間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科學合理地運用這些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這不僅有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還能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讓農民增收致富,為國家經濟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農業(yè)生產的廣闊畫卷中,小麥始終占據重要的位置。它既是無數家庭餐桌上的主食來源,又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若想實現小麥的高產并非易事,這需要在種植管理中巧妙地應用各種高產栽培技術。從土壤的精心準備到適宜品種的挑選,從精準的施肥灌溉到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至關重要。只有將這些技術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發(fā)揮小麥的生產潛力,為社會提供充足的優(yōu)質小麥,推動農業(yè)現代化進程不斷向前邁進。
一、小麥生長發(fā)育特性
小麥的生長發(fā)育歷經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性。播種期至出苗期,種子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土壤條件才能順利發(fā)芽。此階段對土壤疏松度的要求較高,以利于種子呼吸和扎根。出苗后進入分蘗期,小麥開始分生出多個蘗芽,為后期的高產奠定基礎,此時需要保證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尤其是氮肥,以促進分蘗生長。拔節(jié)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植株迅速長高,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需求增大。孕穗期至抽穗期,小麥開始形成麥穗,對環(huán)境的敏感度增強,適宜的溫度和光照條件至關重要。灌漿期,麥粒逐漸飽滿,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養(yǎng)分來充實籽粒,此階段若遭遇干旱或養(yǎng)分不足,會嚴重影響其產量和品質。成熟期,小麥籽粒逐漸變硬,顏色由綠轉黃。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小麥對土壤的酸堿度、肥力等有一定的要求,也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因此,在種植管理中要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特性,精準地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如合理施肥、科學灌溉、及時防治病蟲害等,以確保小麥健康生長,從而實現高產目標。
二、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一)品種選擇
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中,品種選擇至關重要。第一,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不同地區(qū)氣候差異明顯,如北方地區(qū)冬季寒冷,需要選擇耐寒性強的品種,以確保小麥能夠安全越冬;南方地區(qū)氣候相對溫暖濕潤,可以選擇適合該氣候特點、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品種。第二,土壤條件也是重要考量因素。若土壤肥沃、保水性好,可以選擇高產潛力大的品種;若土壤較為貧瘠或保水性差,則應挑選適應性強、耐瘠薄、耐旱的品種。第三,應關注市場需求,選擇符合市場需求的優(yōu)質品種,不僅能提高產量,還能增加經濟收益。第四,還要參考當地的種植習慣和農業(yè)技術水平。對于種植經驗豐富、技術水平較高的地區(qū),可以嘗試一些新型高產品種;對于技術相對薄弱的地區(qū),應選擇易于管理、穩(wěn)定性好的品種。在進行品種選擇時,可以向當地的農業(yè)技術部門、科研機構咨詢,了解最新的品種信息和推薦,也可以參考周邊地區(qū)成功的種植案例,從中挑選適合自己地區(qū)的小麥品種。總之,科學合理地進行品種選擇,是實現小麥高產的重要基礎,為后續(xù)的種植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二)土壤準備
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中,土壤準備是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土壤耕翻時適宜的耕翻深度一般在20~30 cm,這樣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耕翻的時機通常選擇在秋季,經過秋冬季節(jié)的凍融交替和自然風化,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有利于小麥根系的生長發(fā)育。要重視土壤改良,如果土壤偏酸性,可以適量施用石灰等堿性物質進行中和;如果土壤偏堿性,則可以施用硫黃等酸性物質調節(jié)。對于肥力不足的土壤,可以增施有機肥,如腐熟的農家肥、堆肥等,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同時,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可以采用太陽能高溫消毒法,即在夏季高溫時,將土壤翻耕后覆蓋透明塑料薄膜,利用太陽能提高土壤溫度,殺死土壤中的病菌、蟲卵和雜草種子。此外,還可以施用生物菌劑等進行土壤處理,增強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良好的土壤準備為小麥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有助于小麥根系的伸展和養(yǎng)分的吸收,為實現小麥高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播種技術
播種技術在小麥高產栽培中具有重要作用。
1.確定播種時間。應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溫度和小麥品種特性。一般來說,冬小麥適宜在日平均氣溫16~18 ℃時播種。過早播種,可能導致冬前旺長,易受凍害;過晚播種則會使小麥生長發(fā)育時間不足,影響產量。春小麥應根據當地氣候適時早播,以充分利用春季的光熱資源。
2.計算播種量。播種量的多少取決于種子的千粒質量、發(fā)芽率、土壤肥力、播種方式等因素。一般情況下,肥沃土壤可適當減少播種量,貧瘠土壤則需要增加播種量。同時,要保證種子的發(fā)芽率在較高水平,以確保出苗整齊。
3.選擇播種方式。常見的播種方式有條播、撒播和點播。條播播種均勻,便于田間管理,行距一般在15~20 cm;撒播操作簡單,但出苗后需要進行間苗和定苗;點播適合在山區(qū)或小塊土地上使用,可以節(jié)省種子。無論采用哪種播種方式,都要確保種子播深一致,一般為3~5 cm,以保證出苗整齊和根系的良好發(fā)育。
科學合理的播種技術能夠為小麥的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開端,為實現小麥高產奠定基礎。
(四)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是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基肥的施用至關重要,一般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的化肥。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為小麥生長提供持久的養(yǎng)分?;士梢赃x擇高氮、高磷、低鉀的復合肥,根據土壤肥力狀況確定施用量。在播種前,將基肥均勻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進行耕翻,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追肥要把握好時機,在小麥分蘗期可追施適量的氮肥,促進分蘗生長,增加穗數。拔節(jié)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此時需要追施氮肥和鉀肥,滿足小麥快速生長對養(yǎng)分的需求,提升小麥的抗倒伏能力。孕穗期可根據小麥生長情況追施少量氮肥和磷肥,以促進穗粒發(fā)育,增加籽粒質量。不同生長階段的施肥重點有所不同,苗期的重點是促進根系生長和分蘗,施肥以氮肥為主;中后期要注重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產量,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同時,要注意施肥的方法,可采用條施、穴施等方式,避免肥料直接接觸種子,防止燒種燒苗。此外,還應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和小麥的生長狀況進行配方施肥,做到缺什么補什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過科學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為小麥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為實現高產穩(wěn)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灌溉管理
灌溉管理在小麥高產栽培中占據重要地位。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量有很大差異,播種期至出苗期需要保持土壤濕潤,以利于種子發(fā)芽出苗,但水量不宜過大,避免爛種。分蘗期需要適量水分以促進分蘗生長,此時若土壤墑情不足會影響分蘗數量。拔節(jié)期至孕穗期小麥生長迅速,對水分需求急劇增加,充足的水分供應能保證植株正常生長和幼穗發(fā)育。抽穗期至灌漿期是小麥需水的關鍵時期,缺水會導致穗粒數減少、籽粒質量降低,嚴重影響產量。成熟期需水量相對減少,但仍需保持一定的土壤濕度,防止早衰。另外,灌溉方式的選擇也很重要,傳統的大水漫灌雖然操作簡單,但水資源浪費嚴重,且易導致土壤板結。噴灌可均勻地濕潤土壤,節(jié)約用水,同時能調節(jié)田間小氣候。滴灌更加精準,能將水和肥料直接輸送到小麥根部,提高水肥利用率。合理灌溉要把握好時間和次數,根據土壤墑情監(jiān)測和天氣預報,在小麥需水關鍵時期及時進行灌溉。一般在土壤相對濕度低于60%時進行灌溉。灌溉次數應根據氣候條件、土壤質地和小麥生長狀況確定,避免過度灌溉或灌溉不足。同時,要注意灌溉水質,避免使用受污染的水源,以免對小麥生長造成不良影響。通過科學的灌溉管理,為小麥生長提供適宜的水分環(huán)境,助力小麥實現高產。
(六)病蟲害防治
1.主要病害。小麥常見的病害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銹病主要為害葉片,使葉片出現銹色斑點,嚴重時可導致葉片干枯;白粉病會在葉片上形成白色粉狀霉層,影響光合作用;赤霉病不僅會降低產量,還會使麥粒含有毒素,影響品質。對于這些病害,要采取預防為主的策略,需要選擇抗病品種,合理輪作,避免連作,減少病原菌積累。在發(fā)病初期,及時噴灑殺菌劑進行防治,如三唑酮、戊唑醇等。
2.主要蟲害。小麥常見的蟲害有蚜蟲、麥蜘蛛等。蚜蟲吸食小麥汁液,影響小麥生長,還會傳播病毒病;麥蜘蛛會使小麥葉片失綠,嚴重時導致葉片干枯。針對蟲害,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物理防治如利用黃板誘殺蚜蟲;生物防治如釋放天敵昆蟲,如瓢蟲、草蛉等;化學防治是在蟲害發(fā)生嚴重時,施用高效低毒的殺蟲劑進行噴灑,如吡蟲啉、阿維菌素等。
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病株殘體,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同時,密切關注病蟲害的發(fā)生動態(tài),做好預測預報工作,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只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才能確保小麥健康生長,實現高產穩(wěn)產的目標。
(七)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小麥出苗后,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對缺苗斷壟的地方進行補種或移栽。補種時要選擇與原品種相同的種子,并確保補種時間適宜,以保證麥苗生長周期一致。
2.中耕除草。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生長。同時,還能破除土壤板結,保墑增溫。除草能夠減少雜草與小麥爭奪養(yǎng)分、水分和陽光,保證小麥正常生長??梢圆捎萌斯こ莼蚧瘜W除草的方式,化學除草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操作。
3.防止倒伏。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尤其是在拔節(jié)期至灌漿期,要注意采取措施防止倒伏。通過噴施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來控制植株高度,提升小麥的抗倒伏性能。
4.合理施肥。避免氮肥過量施用,增加磷鉀肥的比例,以增強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5.合理灌溉,避免在大風天氣或土壤過濕時澆水。同時,還要做好田間的排水工作,防止積水導致根系腐爛。加強對小麥生長情況的觀察,及時發(fā)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通過科學有效的田間管理,可以為小麥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三、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在種植管理中的應用案例分析
以某農業(yè)大縣為例,該地區(qū)過去小麥產量一直處于中等水平。近年,通過大力推廣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品種選擇方面,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了抗倒伏、抗病蟲害且高產的優(yōu)良品種。在土壤準備方面,秋收后及時進行深翻,改善土壤結構,并增施有機肥進行土壤改良。播種時,精確計算播種量,采用條播方式,確保播種均勻。在施肥管理方面,施足基肥,在小麥生長關鍵期合理追肥。例如,在拔節(jié)期追施氮肥和鉀肥,促進植株生長。灌溉管理科學合理,根據土壤墑情和小麥生長階段適時灌溉,采用噴灌技術,節(jié)約用水。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提前做好監(jiān)測,在發(fā)病初期及時噴灑殺菌劑防治赤霉病等病害,利用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控制蚜蟲等蟲害。經過一系列的種植管理措施,該地區(qū)小麥產量大幅提高,平均產量增長20%。同時,由于采用了科學的栽培技術,小麥的品質也得到了提升,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這個案例充分證明了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在種植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為其他地區(qū)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四、結語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在種植管理中的應用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yè)發(fā)展意義重大。通過品種選擇、土壤準備、播種技術、施肥管理、灌溉管理、病蟲害防治及田間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能夠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未來,相關部門應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進一步優(yōu)化栽培技術,讓小麥種植管理更加科學高效,為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王嫣儒(1994—),女,山東棗莊人,本科,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鄉(xiāng)村振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