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帛書《觸龍見趙太后章》全文共有否定副詞8個,本文吸收學(xué)界研究成果,針對這些否定副詞進行分類研究,以探求否定副詞間的細微差別。本文采用張玉金先生的觀點,將否定副詞分為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表示對可能性或已然的否定、既表示對可能性的否定又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表示對判斷的否定四類。
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20余萬字的帛書和竹簡,這是震驚學(xué)術(shù)界的重大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內(nèi)容涉及廣泛,自戰(zhàn)國時期到西漢初期的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及科學(xué)等各方面均有記載,具有非常重要的學(xué)術(shù)意義。其中有類似傳世文獻《戰(zhàn)國策》的帛書,但其內(nèi)容約六成在《戰(zhàn)國策》中未見記載,后經(jīng)整理將該帛書定名為《戰(zhàn)國縱橫家書》,它是研究戰(zhàn)國中期各國之間合縱連橫斗爭及思想的重要史料。文章擬將《馬王堆漢墓帛書(叁)》(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作為資料來源,研讀其中否定副詞的用法。其中《觸龍見趙太后章》中使用了許多否定副詞,對其進行研讀,可以從中窺見《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中否定副詞的用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在傳統(tǒng)的虛詞領(lǐng)域,副詞是較有研究價值的一類詞。張靜在1983年出版的《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范圍》一書中指出:“副詞,這一術(shù)語譯自英語的adverb?!鼻迥覈鴮W(xué)者馬建忠參照西方語法,結(jié)合中國的虛字、虛詞用法創(chuàng)作了《馬氏文通》。其中提到“狀字”一詞,馬建忠認為其相當(dāng)于英語中的“adverb”。之后出現(xiàn)的語法著作均以“副詞”稱“狀字”,直到現(xiàn)在,中文語法中一直稱“副詞”而非“狀字”。否定副詞是人們根據(jù)語義特征劃分出來的副詞類型,這類副詞在古漢語的副詞系統(tǒng)中出現(xiàn)極早,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時期。副詞即修飾動詞、形容詞的一類詞。
學(xué)界對于否定副詞的分類,各家看法不一。文章擬采用張玉金先生的觀點。張玉金在2001年出版的《甲骨文語法學(xué)》一書中把甲骨文中的否定副詞分為四類: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表示對可能性或已然的否定、既表示對可能性的否定又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表示對判斷的否定。
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
徐中舒認為“勿”字從弓從,其旁之乃所以表示弓弦之振動。引弓而發(fā)矢則弓弦撥動,故發(fā)弓撥弦乃“勿”之本義,卜辭借其聲而為否定辭。由此可見,早在甲骨文時期“勿”已包含否定意義,但是用例較少。
《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中共有6個例子使用了“勿”,且都處于動詞謂語前,或用于表達勸誡,或用于表示禁止。在句子前或句子中多表示期盼、愿望和建議。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勿”處于動詞謂語前,表示否定。
“祭祀則祝之曰:‘必勿使反(返)?!?/p>
結(jié)合前后文來看,此處還表示趙太后不希望燕后返回趙國的愿望。
此外,在《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四)》中,“夏后堅欲為先薛公得平陵,愿王之勿聽也”中的“勿”也表示否定。
“勿”的否定用法不僅可以表示禁止性否定,還可以表示一般否定。例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蘇洵《六國論》)中“勿”表示對“附于秦”的否定,譯為“不”。
表示對可能性或已然的否定
“不”始見于甲骨文,已有否定用法。甲骨文中將“不”用作否定副詞是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并且用法多樣。例如,“今至丁丑,其雨不?”“庚戌卜:子乎多臣燕,見?用不率?!薄耙椅床?,在:丙,其雨?子占曰:不其雨?!?/p>
戰(zhàn)國時期,“不”作為否定副詞的使用方法更加豐富。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主要有五種用法:
“不”位于動詞謂語中心語前,可以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否定,也可以表示動作行為還沒有發(fā)生或不會發(fā)生。
“老臣賤息(舒)旗最少,不宵(肖)?!?/p>
“不”后面跟動詞“肖”,翻譯為“不像先輩(那樣賢明)”。
“而不汲(及)今令有功于國,山陵?。ū溃?,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不”后面跟動詞“及”,翻譯為“不趁著”,這里表示“令(長安君)有功于國”這一動作行為還沒有發(fā)生。
“不”與“能”連用時可單獨作謂語,表示對主觀上有能力做某事的否定,翻譯為“不”。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p>
“(猶)不能持無功之尊,不勞之奉?!?/p>
“老婦不能?!?/p>
“不”在修飾助動詞“得”時,表示對想要得到某物或者想要做某事的否定,可以翻譯為“沒有、不”。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不”加“欲、愿、肯”之類的情愿動詞,表示對主觀上做某事的否定,有“不希望、不愿意、不想要”的意義。
“老臣聞?wù)呤獠挥?,乃自強步?!?/p>
“大(太)后不肯,大臣強之?!?/p>
“殊不欲食”中“不”處于助動詞“欲”前,表示“不想”,這里是對想要吃東西這個動作行為進行否定。而“大(太)后不肯”中“不”位于助動詞“肯”之前,表示“不愿意、不答應(yīng)”,這里是對送長安君到齊國做質(zhì)子這個動作行為的否定。兩個例句對動作行為的否定都帶有很強的主觀意愿。
“不”與形容詞連用,是對于主體的狀態(tài)的否定,在文中僅有一處使用。
“剴(豈)人主之子孫侯,則必不善(哉)?!?/p>
例句中“善”是“好”的意思,這里用“不”修飾,譯為“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
“不”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還修飾名詞,表示對事物存在的否定,譯為“沒有”。
“(猶)不能持無功之尊,不勞之奉?!?/p>
在《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中,存在“不”與虛詞連用的情況,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也有這一現(xiàn)象。《觸龍見趙太后章》中的“不若”用于名詞之前,含有比較意義。
“君過矣,不若長安君甚?!?/p>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之短也。故以為其愛也不若燕后?!?/p>
“不若”在楚永安所著《文言復(fù)式虛詞》一書中,與“不如”同義且用法相同,都是“比不上”之意?!安弧迸c虛詞連用,大多都形成了固定用法,如“不然、不若、不如、不爾”等。
“弗”字也見于甲骨文中,本義是指弋射時所用的箭矢,后借用為否定詞,用法與“不”相同。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有兩處使用,用法相同,都是表示對謂語動詞的否定。
“已行,非弗思也?!?/p>
“老婦弗聞。”
例句“非弗思也”中的“弗”是對謂語動詞“思”的否定,意思是“不思念”,而“老婦弗聞”中的“弗”是對謂語動詞“聞”的否定,譯為“沒有聽說”。
在現(xiàn)存文獻中,西周時期的文獻中已有將“無”用作“有”的反面意義“沒有”,而在甲骨文中,“亡”用作“無”義。從金文開始,“無”經(jīng)常用作否定,大多數(shù)情況已經(jīng)使用“無”表示“沒有”這一意義。但仍有少數(shù)情況用“亡”字。“無”既可以與名詞性謂語連用,也可以與“有”連用,都表示否定,譯為“沒有”。還有通“毋”的用法,一般位于動詞前,表示對動作的禁止和否定。
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無”用于動詞性謂語前,表示對存在的行為動作或者某種現(xiàn)象進行否定,或者動作行為還沒有發(fā)生,譯為“沒有、沒”。
“趙王之子孫者,其繼有在者乎?”……“無有?!?/p>
“無”還可以用于名詞之前,修飾名詞以表示對存在事物的否定,譯為“沒有”。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p>
“(猶)不能持無功之尊,不勞之奉。”
既表示對可能性的否定又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
“毋”在甲骨文中既可以用來表示對可能性的否定,又可以用來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拔恪庇袝r還用來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勸誡和禁止,否定意義強烈。
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毋”通“無”,位于動詞性謂語之前,表示動作還沒有發(fā)生。
“食飲得毋衰乎?”
“未”本意為“古代的一種樹木”或“繁茂”,借以表示“滋味”,又引申指“十二地支的第八位,與天干搭配來紀(jì)年、月、日、時”“十二生肖中的‘羊’”“五行中的‘土’”和“沒有,不曾”等。
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未”表示動作還沒有發(fā)生,以及對未來隨時可能發(fā)生之事以及必然發(fā)生之事進行否定,譯為“沒有”。
“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壑谷而托之?!?/p>
在例句中,“未”是表示對“填壑谷”這個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或必然性的動作的否定,“填壑谷”是指人死后將尸體丟在山溝里,無人埋葬,這里是對自己死亡的謙虛說法。
表示對判斷的否定
“非”,甲骨文寫作“”,像左右張開的翅膀之形,許慎、林義光認為其本義是翅膀。由于翅膀左右相互背向展開,所以“非”也有違背之義。甲骨文將“非”用作否定詞,譯為“無”。
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非”用來表示對判斷的否定,譯為“不是”。
“已行,非弗思也?!?/p>
例句中,有兩個否定副詞“非”與“弗”連用的情況,譯為“并不是不……”,在表示肯定的同時帶有一定的強調(diào),即雙重否定表肯定,加重肯定語氣。
還與疑問副詞“豈”連用,表反問意義。這里譯為“難道不是”。
“剴(豈)非計長久,子孫相繼為王也(哉)?!?/p>
《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中“微”用作否定副詞只有一例?!拔ⅰ痹凇对娊?jīng)》中也有做否定副詞的用法,例如《詩經(jīng)·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微”在《觸龍見趙太后章》中位于名詞前,與“獨”連用,“獨”在文中是表示“單獨的”限制范圍的副詞,否定副詞“微”則表示“不單、不僅僅”,語義指向主語,表示“不僅僅是趙國”。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礎(chǔ)上借用張玉金先生的觀點,將《觸龍見趙太后章》中的否定副詞進行分類研究。從中發(fā)現(xiàn),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的否定副詞僅有“勿”,位于動詞謂語前,表示禁止性否定。表示對可能性或已然的否定的否定副詞有“不”“弗”“無”,“不”的用法最多,可修飾動詞、助動詞、形容詞、名詞,還有與虛詞連用的固定用法;“弗”的用法與“不”相似,都是置于謂語動詞前,表示對謂語動詞的否定;“無”用于動詞性謂語前,表示對存在的行為動作或者某種現(xiàn)象進行否定,或者表示動作行為還沒有發(fā)生,或用于名詞之前,修飾名詞以表示對存在事物的否定。既表示對可能性的否定又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的否定副詞有“毋”“未”,“毋”在文章中的用法通“無”,位于動詞性謂語之前,表示動作還沒有發(fā)生,“未”則表示動作還沒有發(fā)生,以及對未來隨時可能發(fā)生之事以及必然發(fā)生之事進行否定。表示對判斷的否定的否定副詞有“非”“微”,“非”既可以用來表示對判斷的否定,也可以與疑問副詞“豈”連用,有反問意義,譯為“難道不是”;“微”則用于名詞前,與“獨”連用,“獨”在文中是表示“單獨的”限制范圍的副詞,否定副詞“微”則表示“不單、不僅僅”,語義指向主語。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