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沉浸式藝術空間是利用多感官體驗、互動技術和空間設計手法,營造出讓受眾身臨其境的藝術環(huán)境的形式。其核心在于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全面調動,使受眾完全融入到藝術作品中。基于此,通過文獻分析法與案例研究,側重于技術與文化內容的融合策略,通過光影效果、聲音背景以及觸覺互動等手段,從而強化受眾的沉浸感知。研究表明,通過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tǒng)和數(shù)據分析技術,能夠更精準地了解受眾需求和行為,從而提供更貼心的服務和更具針對性的藝術空間。
【關鍵詞】沉浸式;陶瓷藝術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38;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1—100—03
引言
沉浸式設計通過多感官互動和先進技術手段,使觀者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層面上獲得全方位的體驗。該設計方法在陶瓷藝術空間的應用,既能呈現(xiàn)陶瓷藝術的獨特魅力,又能提升觀者的參與感與沉浸感。沉浸式陶瓷藝術空間的設計理論與實踐,不僅是對傳統(tǒng)藝術展示方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探索。藝術與技術相輔相成,通過空間設計的系統(tǒng)化研究與實踐案例分析,明確設計關鍵要素與實現(xiàn)路徑,推動空間設計理論的發(fā)展與實踐的深化?;诖耍两教沾伤囆g空間的設計在提高觀者體驗質量、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推動科技與藝術融合創(chuàng)新等方面具有顯著意義。
一、沉浸式體驗理論概述
沉浸理論,又被稱為心流理論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于在1975年首次提出,該理論強調個體傾注全部精力于某種活動以至于無視外物存在,甚至達到忘我的狀態(tài)下,體驗到的如同“水流”般積極向上的情緒感受,包括充實感、興奮感和幸福感,也被稱為“最佳體驗”。沉浸式體驗的本質在于構建飽含情感與細節(jié)的場景,旨在使受眾深刻感受到如臨其境的奇妙體驗。為此,空間的魅力設計具有突出意義[1]??臻g氛圍的精心營造是實現(xiàn)沉浸式體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吸引受眾并使其沉浸其中的核心要素?;诔两襟w驗理論,本文提出三種構建沉浸式體驗空間的有效方法:首先,借助純粹的空間意境來烘托氛圍;其次,運用交互式空間的設計手段以增強受眾的體驗感;最后,通過敘事性空間的構建來引導受眾深入體驗。
二、沉浸式體驗理論與陶瓷藝術空間的融合設計
(一)本能層次的設計融合
本能層次的設計融合強調通過空間設計直接激發(fā)受眾的感官體驗,使其在不自覺中進入沉浸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對藝術空間的深度理解和感受。視覺體驗是陶瓷藝術空間設計中最直觀、最重要的部分。通過色彩、光影和形態(tài)的綜合運用,設計師應有效地激發(fā)受眾的視覺感知,從而增強其沉浸感。
聽覺體驗在陶瓷藝術空間中的應用,能夠為受眾創(chuàng)造出更加立體和真實的感官體驗環(huán)境。通過背景音樂和環(huán)境音效的運用,可以增強空間的氛圍感和沉浸感。設計師通過選擇合適的音樂類型和音量,能為受眾創(chuàng)造適宜的聽覺環(huán)境,從而其增強其沉浸體驗。此外,在展示陶瓷制作過程的空間中,可加入窯爐燃燒的聲音、陶土加工的聲音等真實的音效,可增強受眾對陶瓷制作過程的理解和感受[2]。
觸覺體驗在陶瓷藝術空間設計中具有獨特的重要性。陶瓷作品的質感、溫度和重量等物理屬性,可以通過觸摸直接傳遞給受眾,使其產生真實的感知體驗。在觸覺設計中,通過鼓勵受眾與陶瓷作品進行互動和接觸,可以有效增強其參與感和沉浸感。例如,部分陶瓷藝術空間可以設置觸摸區(qū),允許受眾親手觸摸陶瓷作品,感受其表面的光滑或粗糙、溫度的變化以及重量的差異。
嗅覺體驗在陶瓷藝術空間設計中雖然較少被應用,但它可以有效增強空間的沉浸感和真實感。通過特定的香氛和氣味,可為受眾創(chuàng)造出多感官的體驗環(huán)境。在陶瓷藝術空間中,引入與陶瓷制作相關的天然氣味,例如泥土的香氣、窯爐的煙熏味等,可以使受眾感受到陶瓷制作的原始氣息。
(二)行為層次的設計融合
行為層次的設計融合在陶瓷藝術空間中,強調通過合理的空間規(guī)劃和設計,促進受眾的行為參與,從而提升其沉浸體驗。功能性是行為層次設計融合的核心。陶瓷藝術空間的功能性設計,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空間的使用目的和受眾的行為需求。合理的功能分區(qū)和流線設計,可有效引導受眾的參觀路徑,能夠優(yōu)化其參觀體驗。此外,通過設置互動展示區(qū),提供觸摸屏、虛擬現(xiàn)實等互動設備,能夠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使其在觀賞過程中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3]。
舒適性是行為層次設計融合的關鍵。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可以顯著提升受眾的整體體驗,從而增強其沉浸感。在陶瓷藝術空間中,舒適性設計主要體現(xiàn)在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光線和空氣質量等方面。通過合理的空調和通風系統(tǒng),可以為受眾提供適宜的溫濕度環(huán)境,避免因為環(huán)境不適而影響其參觀體驗。
(三)反思層次的設計融合
反思層次的設計融合是沉浸式體驗理論在陶瓷藝術空間設計中的高級應用,旨在通過空間設計激發(fā)受眾的思考和情感共鳴,從而深化其文化認同和滿足感。滿足感是反思層次設計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陶瓷藝術空間中,設計師應通過精心的空間設計和展示手法,使受眾在觀賞過程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4]。通過設置豐富多樣的展示內容和互動體驗,能夠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
文化性是反思層次設計融合的關鍵。陶瓷藝術作為文化載體,其設計應當充分體現(xiàn)文化性,傳遞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通過設置主題展區(qū),展示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陶瓷作品,可使受眾感受到陶瓷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并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陶瓷制作的過程和背后的故事,可增強受眾對陶瓷藝術的理解和認同。
三、沉浸式陶瓷藝術空間的設計實踐路徑分析
(一)將體驗的情境轉化為空間意境
沉浸式設計旨在通過調動多種感官體驗,使受眾身臨其境,感受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而陶瓷藝術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通過其形態(tài)、質感和色彩的獨特性,能夠有效地營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空間意境。因此,將體驗情境轉化為空間意境的過程,設計師需綜合考慮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體驗,能夠構建多維度的藝術空間??臻g意境的營造需要通過細致的情境設計以實現(xiàn)。情境設計旨在通過特定的場景設置和氛圍營造,使受眾在進入空間的瞬間便能夠被深深吸引,迅速進入一種沉浸狀態(tài)[5]。在陶瓷藝術空間中,可通過模擬古代陶瓷制作場景,再現(xiàn)陶藝師傅的工作情境,使受眾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親身感受到陶瓷制作的繁復工藝和獨特魅力。以景德鎮(zhèn)陶瓷博物館的“光影載道 瓷上中國——走進清代盛世瓷器的數(shù)字世界”的數(shù)字文物展為例,該展覽的“烈火新生——窯火的神奇幻化”單元打造沉浸式的窯房。經過72道工序后,燒造工序是瓷器從泥到瓷的最后工序,也最為關鍵。該單元邀請邀請受眾成為燒窯過程中的關鍵人物——“把莊師傅”,在窯變互動墻體驗燒制之難。此外,空間意境的轉化需要依賴多媒體技術的應用?,F(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空間意境的營造提供豐富的工具和手段。例如,通過光影技術以及AR、AI等最新數(shù)字化呈現(xiàn)手段,可在空間中呈現(xiàn)動態(tài)的陶瓷制作過程,此外展示泥土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致的轉變過程。視覺效果的呈現(xiàn),不僅能夠增強受眾的感官刺激,還能夠引發(fā)其內心的情感共鳴。設計師應通過立體環(huán)繞音響系統(tǒng),播放陶瓷制作過程中的聲音,如拉坯的聲音、窯燒的聲音等聲音,以增強空間的氛圍感和真實性。
(二)創(chuàng)造交互式空間的體驗場所
交互式空間旨在通過設計和技術手段,整合多種感官刺激、互動技術和設計元素,從而創(chuàng)造出動態(tài)、互動的環(huán)境,使受眾不僅是被動的觀賞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創(chuàng)作者。交互式展示技術是創(chuàng)造交互式空間的核心手段。設計師應利用觸摸屏、互動投影和增強現(xiàn)實(AR)等技術,使受眾可直接與展品進行互動。通過設置大型觸摸屏,受眾可選擇觀看陶瓷制作的不同步驟和詳細介紹,不僅能夠增加信息的可獲取性,還能增強受眾的自主性和參與感。而互動投影技術可以將靜態(tài)展品轉化為動態(tài)影像,受眾通過手勢或觸摸觸發(fā)不同的投影效果,如展示陶瓷的制作過程或歷史背景[6]。此外,AR技術則可以讓受眾通過移動設備或AR眼鏡看到虛擬的陶瓷工藝和藝術品,與實際展品進行對比和互動,以增強現(xiàn)實感和體驗感。例如,由市文廣旅體局牽頭,禪城區(qū)文廣旅體局、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三方推進共同搭建的“佛山數(shù)字陶瓷文化博物館”,上線于2023年1月。博物館以陶瓷為主題,依托5G、VR等現(xiàn)代信息化手段,通過平面展覽、立體展示、全景展現(xiàn)相結合的形式,帶給陶瓷文化愛好者更新鮮的互動體驗和觀看效果。
設置體驗工作坊是實現(xiàn)交互式空間的重要方法。通過在陶瓷藝術空間中設置陶藝制作工作坊,受眾可親身參與到陶瓷制作的過程中。在專業(yè)陶藝師的指導下,受眾可體驗從泥土到陶瓷的整個制作流程,包括拉坯、雕刻、上釉和燒制等環(huán)節(jié)。該體驗不僅能夠使受眾深入了解陶瓷藝術的工藝復雜性,還能在實踐中獲得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和樂趣。為提升互動性,設計師還可設置不同主題的工作坊,如傳統(tǒng)工藝體驗、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探索等,使受眾能夠根據興趣選擇不同的互動體驗。例如,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景德鎮(zhèn)市、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辦的“絲路瓷行”中國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特展,其圍繞“絲路航程”“瓷語新境”“華夏萬彩”“瓷上世界”“協(xié)和萬邦”5個主題,展出48件(套)陶瓷藝術精品,以陶瓷藝術講述中國故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展覽現(xiàn)場,來自景德鎮(zhèn)的藝術家和旅法陶藝家?guī)韨鹘y(tǒng)制瓷拉坯和繪畫技藝展示。受眾可在藝術家的指導下體驗拉坯技藝。
(三)創(chuàng)造富有情感的敘事空間
敘事空間通過空間設計講述故事、傳遞信息和情感,以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敘事空間不僅關注空間的物理布局和美學設計,還通過情景設置、多媒體技術和互動元素,構建具有情感和意義的體驗環(huán)境。敘事性展示設計是創(chuàng)造情感空間的核心。通過講述陶瓷藝術的歷史、工藝和文化故事,設計師可以在空間中構建完整的敘事結構,使受眾在參觀過程中感受到故事的連貫性和深度。例如,在展示古代陶瓷的區(qū)域,可以設置一系列連貫的展覽,通過文字、圖片和實物展示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從早期的陶器到精美的瓷器,講述其中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情感化的空間布局和裝飾設計是實現(xiàn)情感敘事的基礎。在空間布局上,設計師應通過設置不同的情感主題展區(qū),使受眾能夠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參觀,逐步深入了解陶瓷藝術的各方面[7]。例如,設計師可設置“工匠精神”“陶瓷與生活”“創(chuàng)新與傳承”等主題展區(qū),通過不同的情感主題引導受眾的情感體驗。在裝飾設計上,可以通過使用與陶瓷藝術相關的元素,如陶土、窯爐、陶藝工具等,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例如,在展示古代陶瓷的展區(qū),可以使用仿古的陶土墻面和木質結構,再現(xiàn)古代陶瓷作坊的場景;在展示現(xiàn)代陶瓷創(chuàng)作的展區(qū),可以使用簡潔、現(xiàn)代的設計風格,突出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新的理念。通過細致的空間布局和裝飾設計,可以為受眾創(chuàng)造具有強烈情感氛圍的敘事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沉浸式陶瓷藝術空間的設計理論與實踐探究體現(xiàn)空間設計在傳遞文化和情感方面的深遠影響。通過敘事性展示設計、高效的空間布局與細節(jié)處理,以及情感化的燈光與聲音設計,共同打造出全方位、多感官的沉浸環(huán)境,使觀眾在體驗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文化共鳴與情感共振。未來,通過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陶瓷藝術空間將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個性化體驗,以激發(fā)觀眾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能夠實現(xiàn)藝術與生活的深度融合,從而推動陶瓷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發(fā)展,并彰顯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盧楓.數(shù)據可視化下的景德鎮(zhèn)民窯遺址空間再設計[J].景德鎮(zhèn)陶瓷,2020(6).
[2]杜振宇.沉浸式陶瓷藝術體驗館空間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3]肖園瓊.陶瓷裝飾肌理在建筑環(huán)境空間中數(shù)字化的應用研究[J].陶瓷,2024(2).
[4]金鑫.數(shù)字化4.0模式下彩陶源村環(huán)境景觀文化復興設計[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5).
[5]劉粟,張耀引,姜媛媛.梅嶺玉博物館的多維沉浸式體驗設計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23(24).
[6]疏梅,周榮庭.數(shù)字化背景下沉浸式文化體驗中的視覺設計研究[J].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22(6).
[7]喬遷,李彤彤,李蕊.沉浸式體驗于博物館展示設計——以廊坊九州鎮(zhèn)南漢村非遺展館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2).
作者簡介:李進?。?990—),男,漢族,廣東佛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造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