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一則“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歷史故事,不禁讓我想到了“有一種安然,叫守底”的話題。
故事說的是金末元初時期,世道紛亂不堪。一天,大學者許衡外出,碰上天氣炎熱,口渴難耐。路邊正好有幾棵梨樹掛滿了果子,行人紛紛摘梨解渴,唯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你為何不摘梨解渴?”許衡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道:“世道這樣亂,管它是誰的梨,先解了自己的渴再說呀!”許衡卻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看到這則故事,興許有些人會認為,許衡的說法與做法不是有點迂腐就是有點古板,甚至有點傻氣,不值一提。但我卻認為,許衡對待自己有章法、很自律,做人能守底,對突破心中底線的事,即便無人知曉也不去觸碰。正因他有如此的堅守,許衡不僅一路仕途順遂且成就斐然,官至當朝重臣,而且一生平安,廣受世人敬重,還被尊稱為“魯齋先生”。
由此,我又想到了“不吃嗟來之食”的歷史掌故。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年因好幾個月沒有下雨,老百姓因田地顆粒無收,日子過得饑寒交迫。一個叫黔敖的富人,眼見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便想發(fā)點善心,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過往的行人。但他把自己當成救民于水火的活菩薩,自視甚高,傲視乞討的災民。當看到一個瘦骨嶙峋、頭發(fā)蓬亂、衣衫襤褸、用袖遮臉的人搖搖晃晃走過來的時候,黔敖便拿出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頤指氣使地吆喝道:“喂,過來吃!”這個災民卻裝著沒聽見,并沒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嗟,聽到沒有?這是給你吃的!”這時災民卻突然揚起頭,瞪大眼睛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愿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如此潦倒的災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這讓他羞愧難當,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歷史掌故所蘊含的意義,大體與“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意思異曲同工。黔敖做好并不得好,是因為他仗勢而小看災民,沒有守住“人際互動什么時候都需要相互尊重”的社會共識。而那位餓漢不吃嗟來之食,是因為他心中擁有一條“即便餓死,自身人格也不容侮辱”的底線。黔敖的做法,當然就是一種偽善,很難收獲身心的安然,只能成為歷史的笑柄,而那餓漢的表現(xiàn),是一種骨氣的堅守,雖餓猶安,并成了“餓死不吃嗟來食”的歷史佳話。
從這兩則歷史故事,再來靜觀現(xiàn)實中的不同人的不同命運。
有一種人德才兼?zhèn)?。他們用自己超人的能力與才華,只想正路,不想歪路;只當好人,不當壞人;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他們不論有無監(jiān)督,總有無須提醒的自覺,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有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有懂得欲望克制的自律。他們做人,心里總有一桿恰當?shù)某樱щy時不推責任,貧窮時不丟志氣,運背時不屈不撓,運順時不狂不傲,強大時不欺弱小,發(fā)達時不丟初衷,群處時不卑不亢,獨處時不越雷池。他們不僅愛惜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知識與才能做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而且尊重他人、關愛他人、體恤他人,不僅人前光明磊落,而且人后好評如潮。他們始終是人群中的標桿,是時代中的楷模,廣受社會的敬仰。毫無疑問,他們的一生必然活出了價值與尊嚴,而且安心自在。
有一種人德厚才平。能力雖然平平,但他們從不妨礙別人的生存,不侵犯別人的利益,不破壞社會的秩序,而且始終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只要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總會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他們能接納與完善自己,并能堅守做人的底線。在他們心中,可以無知,不可無德;可以貧窮,不可無骨;可以落后,不可沉淪;可以爭論,不可挑撥;可以獲取,不可貪婪;可以計較,不可算計;可以平凡,不可偽裝;可以健忘,不可忘恩。他們有原則,有規(guī)矩,有分寸,有尺度,有邊界,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越界了懂得收腳,逾矩了懂得停步,過分了懂得節(jié)制,出格了懂得剎車,不為欲望所綁,不為誘惑所迷,不為名利所累。他們的一生很可能平淡無奇,但他們依然可以過得受人尊重、心安身安。
有一種人德薄才高。給人的印象,他們很聰明,會來事,會裝扮,能干事,干成了不少事,尤其很能做表面文章,也贏取過不少人的好感,甚至還獲得了一路的追捧或升遷。但他們心靈骯臟,心口不一,人前人后不一樣,說的做的不一樣,臺上臺下不一樣,明里暗里不一樣。人前光鮮亮麗,人后不堪入目;說的是冠冕堂皇,做的是鬼鬼祟祟;臺上義正詞嚴,臺下另搞一套;明里是這樣,暗里是那樣。他們的骨子里,只有巧取豪奪的詭計,只有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沒有他人的利益與感受;他們的所作所為,往往打著為他人好的幌子,騙取信任,實際上都是為了牟取個人的名利,并且沒有節(jié)制、沒有約束、沒有底線。然而,人在做,天在看,心虧終究無安寧。他們能算計一切,卻算不過人心,時間一長,總會露出見不得人的馬腳,落得個身敗名裂。
有一種人無德無才。他們不僅無知,不辨真假,不論黑白,不知好壞,不問對錯,不究是非,不識美丑,不懂優(yōu)劣,不管安危,不講成敗,而且做人毫無規(guī)矩、毫無原則,從不遵循公序良俗,更沒有什么底線的堅守。那些千夫所指的挑撥離間、數(shù)典忘祖、傷天害理、慘無人道、忘恩負義、貪得無厭、坑蒙拐騙、奴顏婢膝、妄自尊大、無理取鬧等表現(xiàn),樣樣挑戰(zhàn)著公序良俗,件件突破道德底線,但他們卻不管不顧,無法無天,肆無忌憚,胡作非為。他們的行為,猶如脫韁的野馬,亦猶如出軌的列車,不是自取滅亡,就是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他們是人群中的渣滓,是社會中的毒瘤,只會像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他們的命運只會坎坎坷坷,不是這里碰壁,就是那里擱淺,絕無可能安然地享受日子。
這四種人,孰優(yōu)孰劣,孰好孰壞,誰都會做出正確的評判。只有守底的人,才有立世之基,即便能力平平,即便沒有輝煌的人生,但總可以修得一生的安然與圓滿,這樣的生動事例無處不有;而沒有底線或是任意踐踏底線的人,缺本短根,缺鈣少魂,哪怕聰明絕世,哪怕飛得再高,哪怕風光無限,也難逃厄運的降臨,而且亮得越刺眼暗得越凄涼,香得越刺鼻臭得越難聞,爬得越高遠摔得越悲慘,這樣的反面教材也是多如牛毛,不是讓人扼腕嘆息,就是讓人口誅筆伐。
看來,人要掌控好命運,讓自己擁有穩(wěn)健而又安然的一生,不一定什么都要優(yōu)秀,都要拔尖,都要突出,都要耀眼,都要讓人夸贊,但一定要知道自我保護、自我成全和遵紀守法的重要,明白哪些可以說不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說但可以做,哪些既能說又能做,哪些既不能說也不能做,不讓情緒放任自流,不讓欲望無休無止,不讓言語尖酸刻薄,不讓行為危及他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心中要有準確的做人底線,并且慎獨、慎微、慎言、慎行、慎初、慎終,在言行中不管有無提醒和監(jiān)督,都要遵循和堅守好這些底線。唯如此,才可收獲一生的平安。
底線,是一個人心中應當擁有的是非辨析線、好壞區(qū)分線、真假識別線、美丑標準線、香臭分界線、善惡分辨線、高低勘測線、安危臨界線,以及人之為人的起碼線、能夠接受的容忍線、可以忍耐的承受線、不容侵犯的防護線、基本安全的保障線、不去跨越的警戒線、不去觸碰的高壓線、不去擠壓的脆弱線和不去挑戰(zhàn)的雷區(qū)線。這些心中的線,雖然看不見,卻體現(xiàn)在人的言行中,彰顯著人性的本能,奠定著做人的基石,厘定著處世的原則,明晰著做事的規(guī)矩,猶如捆扎物品的線讓物件不散不倒一樣,保護著人的安全,也猶如長在人身上的無形大手,隨時在撥正一個人的前行方向。正常的人,都應有底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心中都應該擁有和備齊這些線。
只是,底線的設置與配備,不可以隨隨便便降格以求,也不可以自以為是。它應該要把良心看得比金貴,把人品視作重如山,把平安當作命運的基本盤,把人格尊嚴看成自己的臉。以敬畏為念,以自愛為懷,以安全為底,以良知為要,以誠信為本,以利他為追,以奉獻為榮,以知恥為止。具備了這些特質,所設的底線就是合理線、恰當線、準確線、正道線,越牢固,其保障功能就越凸顯。要是缺乏這些因子,即便心中有底線,多半也是無理線、模糊線、擺設線、錯誤線,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嚴重歪曲,依然會將人引向危險的境地。
心中擁有了正確的底線,并不說明人就自然擁有了一生的安全,而是要在具體言行中自覺地遵循好、堅守好。在說話行事之前,心中要從是與非、正與反、好與壞、真與假、美與丑、香與臭、善與惡、安與危、高與低等維度對事物的性質做出恰當?shù)呐袛?,對于那些非法的、反動的、謬誤的、壞爛的、假偽的、丑陋的、惡穢的、危險的、低劣的東西,即便再有誘惑,也要自覺去隔離;對于那些社會不能容忍的、他人不可忍耐的、任何人不容侵犯的、危及身家性命和政治前途的,即便再有魔力,也要自覺去抵制。不論有無監(jiān)督,不論明里暗里,不論人前人后,不論群處獨處,只有真正地做到這些,才能守住了內心,守住了命脈,守住了原則,守住了根基,守住了尊嚴,守住了安全,守住了底線。
守底,興許會損失一些眼前利益,也可能失去一些自由和自在,思想上會有一些斗爭,內心里要經受一些煎熬,但一旦成為自覺,成為習慣,成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方式,心中的底線就成了你萬能的“保護繩”,護你步履穩(wěn)健且行穩(wěn)致遠,可讓你在任何人面前都能昂首挺胸、磊落坦蕩,收獲一生的無憾與安然。
若你真想把日子過得體體面面和安安然然,你的心中一定要有正確的做人底線,并且守住好這些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