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xué)術(shù)界對《說文解字》中多義符合體字歸部不一的原因的研究尚不夠全面深入。以《說文解字》從“八”諸字為例,有的歸入“八部”,有的據(jù)另外一個義符歸部,還有的另立為部首字。探索《說文》從“八”多義符合體字的歸部理據(jù),可得:從“八”諸字的歸部原則是“以類相從”,即把字義關(guān)系密切或字義特點相同的一組字,取共同的義符歸部。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從“八”字;多義符合體字;歸部;以類相從
【中圖分類號】H12"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6-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6.036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由東漢許慎所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該書遵循“以類相從”“據(jù)形系聯(lián)”的歸部原則,將9353個字歸入540部中,用“凡某之屬皆從某”標(biāo)識部首字,以統(tǒng)轄所屬字。《說文》部首及部內(nèi)字的歸部體例不僅便于后人研讀和學(xué)習(xí),還為后世字典辭書的編纂提供了一個優(yōu)秀的藍(lán)本。
鑒于《說文》具有重要的語言文字學(xué)研究價值,學(xué)界對《說文》字類歸部的原則也非常重視。《說文》形聲字或會意字的歸部有兩種情況:一是只包含一個義符,據(jù)義符歸部即可;二是包含兩個或多個義符,該類字的歸部就存在爭議,比如“視”“覡”“規(guī)”三字都從“見”,卻分別歸入見部、巫部和夫部。“吹”“吠”“?!比纸詮摹翱凇?,“吹”歸入口部和欠部兩可,而“吠?!敝荒軞w入口部。以上現(xiàn)象在《說文》中并不少見,這與《說文》所標(biāo)注的“凡某之屬皆從某”說法相矛盾,對此學(xué)術(shù)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王筠認(rèn)為《說文》會意字歸部是根據(jù)段玉裁的“義有所重”,其指出:“會意字雖兩從,而意必有主從,則必入主意一部,此通例也?!盵1]薛克謬指出:“形符都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因而歸部也就相應(yīng)地具有多種可能性,這就需要有一個歸部的標(biāo)準(zhǔn),以便從眾多形符中恰當(dāng)?shù)剡x擇其部首,但這個標(biāo)準(zhǔn),《說文》卻未加指明。”[2]劉忠華先生指出:“根據(jù)《說文》部內(nèi)字‘以類相從’的編排原則,抓住與會意字一起歸部的一組字的意義關(guān)系和特點來考察會意字的歸部,可以發(fā)現(xiàn)‘義有所重’說有五個方面的偏誤?!盵3]并進(jìn)一步分析《說文》44個專為會意字的歸部而設(shè)立的部首,得出會意字選擇義符(部首)和歸部的統(tǒng)一原則是“以類相從”。[4]
基于此,本文通過探索《說文解字》從“八”諸字歸部理據(jù),分析歸部不一的現(xiàn)象及原因,證實從“八”多義符合體字的歸部是依據(jù)“以類相從”這一科學(xué)原則。據(jù)統(tǒng)計,大徐本《說文》從“八”字有24個,歸入“八部”的從屬字有12個,其中形聲字有3個,多義符合體字有8個,亦聲字有1個。從“八”而歸入他部的多義符合體字有5個,亦聲字有2個。從“八”另立為部首字的有5個,其中“小半兮夰”是為他字有部可歸而立為部首,“六”是空部首,這里不作具體的立部說明。下文將重點探索有研究價值的從“八”13個多義符合體字和3個亦聲字的歸部理據(jù)。
一、八部多義符合體字的歸部理據(jù)
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字多與分別之意相關(guān)。八部多義符合體字有“分尒曾詹介" 公" ”八字。其歸部理據(jù)如下:
1.“分”(別也。從八刀,刀以分別物也),表示分開、分割;分出;離、散等意思。與“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排列在一起。按,“分八”兩字均表分別之意,屬于同義類。故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歸入八部。
2.“尒”(詞之必然也。從丨八。八象氣之分散),同“爾”。與“分”(別也。從八刀,刀以分別物也)排列在一起。按,“尒分”一是八象氣之分散,一是刀以分別物也。兩字均有離、散和分開之意,有共同的字義特點,故按“以類相從”的原則,取共同的義符歸入八部。
3.“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日。" 聲),按,段玉裁注:“曾之言乃也。詩曾是不意……皆訓(xùn)為乃則合語氣?!盵5]表明“曾”訓(xùn)為乃,有合語氣的作用。與“尒”(詞之必然也。從八從日。" 聲)排列在一起,段氏注“尒”:“尒之言如此也……語助有用耳者?!盵5]說明“尒”表示如此,也有語氣助詞的作用。故“曾尒”兩字均有合語氣的作用,故按“以類相從”的原則,取共同的義符“八”歸部。且“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日。" 聲)與形聲字“尚”(會也。從八向聲)排列在一起。段氏注:“尚之詞亦舒。故釋尚為曾。”[5]按:“曾尚”均表示詞之舒也,兩字互訓(xùn),“《說文》同義符的互訓(xùn)字按共同的義符歸部排列在一起?!盵6]其中形聲字“尚”只能歸入八部,類聚兩字將“曾”歸入八部,依據(jù)“以類相從”的原則。
4.“詹”(多言也。從言。從八。從厃)表示話多之意。與形聲字“?”(從意也。從八。豕聲)排列在一起。按,“詹”是指話多,“?”是指聽從,兩字都與話語相關(guān),前者形容話語的程度,后者說明話語的結(jié)果,可見兩字有清晰的字理關(guān)系,且形聲字“?”只能歸入八部,故依據(jù)“以類相從”的原則,將“詹”也歸入八部,與“?”類聚。
5.“介”(畫也。從人從八)表示疆界、界限。徐灝注箋:“古疆字祗作介?!盵7]與“詹”(多言也。從言。從八。從厃)、“?”(從意也。從八。豕聲)排列在一起。按,段氏注:“‘?’從八。有所從則有所背。故從八?!盵5]可見“?”雖然表示聽從之意,但是它的造字結(jié)構(gòu)中含有相背、分別之意?!罢病备鶕?jù)徐鉉的注釋,“八,分也,多故可分也”,造字結(jié)構(gòu)中有分別之意?!敖椤保问献ⅲ骸叭烁魇仄浞忠病?,[5]說明“介”也有界限、分別之意?!敖檎?”三字均含有分別之意,有共同的字義特點,又形聲字“?”只能歸入八部,故“介詹”與“?”類聚,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歸入八部。
6.“" ”(分也。從重八),段氏注:“從重八者、分之甚也?!盵5]表示分別、分離之意。按義符歸入八部?!? ”與“介詹?”均含有分別之意,排列在一起,正體現(xiàn)了“以類相從”的歸部原則。
7.“公”(平分也。從八厶。八猶背也)表示公正、平允,無私的意思。與同形復(fù)體字“" ”(分也。從重八)排列在一起。按,“公" ”兩字共同表示“分”這一意義,有共同的字義特點,其中同形復(fù)體字“" ”只能據(jù)單體“八”歸部,把“公”歸入八部,與“" ”類聚,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
8.“" ”(二余也。讀與余同),段氏注:“按易困九四來徐徐。子夏作荼荼。王肅作余余。皆舒意也。”[5]與形聲字“余”(語之舒也。從八。舍省聲)排列在一起。按,“" 余”均表示語之舒,是同義詞,其中形聲字“余”只能據(jù)義符歸入八部,類聚兩字將“" ”歸入八部,是依據(jù)“以類相從”的原則。
由上述分析可得:八部“分尒曾詹介" 公" ”八個字的歸部,皆遵循“以類相從”的歸部原則。
二、從“八”而歸入他部的多義符合體字歸部理據(jù)
形聲字據(jù)義符歸部,毫無疑問。但是《說文》中存在多義符合體字分別歸部的現(xiàn)象,如“伐戍”均是從人持戈,“伐”歸入人部,“戍”卻歸入戈部;“屳仚”均從山,“屳”歸入山部,“仚”卻歸入人部等。以上諸字的義符無法分辨孰輕孰重,故用“義有所重”解釋其歸部原因是不合適的。對此,劉忠華先生跳出“所重”分析偏旁與字義之間的關(guān)系的局限,著眼考察一起歸部的一組字之間的意義關(guān)系及特點,得出會意字的歸部原則是“以類相從”,突破了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對會意字歸部局限于“義有所重”和歸部標(biāo)準(zhǔn)不同的說法,深化了對會意字歸部的研究。
從“八”而歸入它部的多義符合體字有五個:分別是“" "”(菐部)、“胤”(肉部)、“平”(虧部)、“柬”(束部)、“廛”(廣部),其歸部理據(jù)如下:
1.“" ”(賦事也。從菐八)歸入“菐部”。與“僕”排列在一起。按,段氏注“" ”:“以煩辱之事分責(zé)者之人也?!盵5]“僕”(給事者。從人菐。菐亦聲),段氏注:“周禮注曰。僕、侍御于尊者之名?!薄叭酥┤枵咭病!盵5]
“" 僕”兩字均與煩辱之事相關(guān),前者是分配煩辱之事的人,后者是做煩辱之事的人,意義聯(lián)系密切,故依據(jù)“以類相從”的原則,取共同的義符“菐”歸部。
2.“胤”(子孫相承續(xù)也。從肉從八)歸入“肉部”。與形聲字“肖”(骨肉相佀也。從肉。小聲)排列在一起。按,段氏注“胤”:“釋詁。胤嗣繼也。大雅毛傳。胤嗣也?!薄肮侨馑鶄?。支分派別?!盵5]段氏注“肖”:“骨肉相似者、謂此人骨肉與彼人骨肉狀貌略同也。”[5]“胤肖”兩字均有骨肉相繼、子孫相承的意思,屬于同義類,其中形聲字“肖”只能歸入肉部,故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將“胤”也歸入肉部。
3.“平”(語平舒也。從虧八)歸入“虧部”。表示寧靜、安舒的意思。按,虧部所轄六個字,均與氣之舒虧相關(guān)。“平”與諸字類聚,歸入虧部,正是依據(jù)“以類相從”的原則?!疤潯保ㄓ谝?。象氣之舒虧。從丂。從一。一者、其氣平也)、“虧”(氣損也。從虧。雐聲)、“" ”(虧或從兮。虧兮皆謂氣)、“粵”(虧也。采慎之詞也。從采虧),段氏注:“粵與于雙聲。而又從虧。則亦象氣舒于也。”[5]“" ”(古文平如此),“吁”(驚語也。從口虧。虧亦聲),段氏注:“虧者驚意。此篆重以虧會意。故不入口部。”[5]筆者認(rèn)為“虧部”七字字義關(guān)系緊密,“吁”歸入虧部用“以類相從”解釋更為合適。
4.“柬”(分別簡之也。從束八)歸入“束部”。表示選擇、挑選的意思。與“束”(縛也。從口木)排列在一起。按,段氏注“柬”:“為若干束而分別之也?!盵5]說明“柬”與“束”意義有關(guān)聯(lián),“柬”表示把“束”起來的東西分揀開,兩字字義關(guān)系密切,故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歸入束部。
5.“廛”(二畝半也。從廣里八土)歸入“廣部”。表示古代城市平民一家所居的房地。與形聲字“" (屋牡瓦也。從廣。" 省聲)”排列在一起。按,段氏注“廛”:“二各本作一。凥各本作居。”[5]是指一家所居之處。
“" ”:“屋瓦下載者曰牝……上覆者曰牡?!盵5]表示屋上覆蓋的槽瓦??梢姡扳? ”兩字均與“房屋”相關(guān),字義關(guān)系密切,且形聲字“" ”只能歸入廣部,故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將“廛”歸入廣部。
由以上分析可得,“" 胤平柬廛”五個從“八”而歸入他部的多義符合體字都是按照“以類相從”的原則歸部的。
三、從“八”亦聲字的歸部理據(jù)
關(guān)于《說文》亦聲字的歸部,劉忠華先生指出:“取亦聲偏旁歸部,或是為了避免空部首的存在,或是因為某個亦聲字的義符不是《說文》部首,該字只能按亦聲偏旁歸部,多數(shù)則是‘以類相從’的原則決定的”。[8]《說文》從“八”的亦聲字有“必" "匹”。其歸部理據(jù)如下:
1.“必”(分極也。從八弋。八亦聲)歸入“八部”。段氏注:“極猶準(zhǔn)也……凡高處謂之極。立表為分判之準(zhǔn)。故云分極。引伸為詞之必然?!盵5]表示標(biāo)桿、標(biāo)準(zhǔn)的意思。與“公”(平分也。從八厶。八猶背也)排列在一起。按,“必公”兩字,前者表示按標(biāo)準(zhǔn)分,后者表示平均分,均表示“分”這一意義,故取共同的義符歸入八部,符合“以類相從”的原則。
2.“" "”(馬八歲也。從馬八。八亦聲)歸入“馬部”。與形聲字“駒" ”排列在一起。按,“駒”(馬二歲曰駒。從馬。句聲)、“" "”(馬一目白曰瞯。從馬。閒聲),“" 駒
”三字均與馬相關(guān),字義關(guān)系密切。其中形聲字“駒
”只能歸入馬部,故按照“以類相從”的原則,取共同的義符將“" ”歸入馬部。
3.“匹”(四丈也。從匚八。八揲一匹。八亦聲)歸入“匚部”。表示古代布匹的長度單位,四丈為匹。按,匚部諸字均有隱藏的意思?!柏巍保ㄐ~徯有所夾藏也)“區(qū)”(踦區(qū)、藏隱也)“匿”(亡也。從匚),段氏注:“廣韻曰。藏也?!盵5]“?”(側(cè)?也。從匚。丙聲),段氏注:“謂隱藏不出者也。”[5]“匽”(匿也。從匚。妟聲)“醫(yī)”(藏弓弩矢器也。從匚矢)“匹”(四丈也。從匚八),段氏注:“謂八之?dāng)?shù)隱其中。”[5]可見“匹”與上述六字聚合歸入匚部,是依據(jù)“以類相從”的原則。
綜上,從“八”亦聲字“必(八部)" "(馬部)匹(匚部)”的歸部原則是“以類相從”。
四、結(jié)語
全文剖析從“八”13個多義符合體字和3個亦聲字,均遵循了“以類相從”的歸部原則,說明從“八”諸字實際歸入“八部”,還是據(jù)其他義符歸部,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該字與部內(nèi)他字之間的關(guān)系。本文探索從“八”諸字的歸部理據(jù),可知從“八”諸字分別歸部的主要原因是受《說文》歸部的原則和方法的制約。一個字實際歸入哪一部,要看該字與部內(nèi)他字是否具有共同的意義特點或密切的字義關(guān)系,證實了多義符合體字的歸部重點依據(jù)“以類相從”這一科學(xué)原則。
參考文獻(xiàn):
[1]王筠.說文釋例·卷九[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8.
[2]薛克謬.論非形聲字的歸部及《說文解字》部首的形成[J].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7,(3):84-91.
[3]劉忠華.《說文》會意字“義有所重”歸部條例檢討[J].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3):133-139.
[4]劉忠華.《說文解字》會意字選定部首的原則探索[J].西華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3,(3):1-11.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劉忠華.《說文解字》從“口”諸字歸部理據(jù)探索[J].陜西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9,(3):56-62.
[7]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
[8]劉忠華.《說文解字》亦聲部首研究[J].中國文字研究,2016,(2):13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