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提起食物,第一反應(yīng)就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它是家的念想,也是家鄉(xiāng)的延續(xù),每每品嘗都倍感親切和溫暖。
除此之外,食物也是一種交流和接觸的契機?!帮埓钭印钡某霈F(xiàn),讓美食的滋味,或許也夾雜著許多趣事。
本期“后窗”誠邀大家分享“記憶深刻的食物”,這份食物,是回味無窮的菜系、是朝思暮想的味道、是具體的食物……某種食物,總將我們拉回那一段記憶中。
關(guān)于記憶深刻的食物,就是除夕夜去外婆家吃年夜飯。
今年的年夜飯非常豐盛:有肉丸、湯面、鹵牛肉、炒青菜、雞翅、米飯,吃完飯后,我們開始舉杯歡慶新年,真的好喜歡外婆家的飯菜。
青檸
在我們鄉(xiāng)下老家,每年的年夜飯定是家家戶戶都四碟八碗、十分豐盛的。雞鴨魚肉必不可少,山珍海味也屢見不鮮。但我直到現(xiàn)在,最愛的還是綠油油的刺嫩芽和刺五加葉等拌成的涼菜。
以往每年為了收集這些山野菜,四五月份父母就會遍山搜尋、采摘嫩嫩的刺嫩芽和綠油油的刺五加葉。他們每天采摘滿滿一背筐回來,分揀、清洗、用井水焯干凈后,團成團包裝好放入冰柜冷凍,只等我們過年回來,解凍后拌點香油、稍加佐料,端上餐桌,旁邊配上一小碟肉醬。吃上一口,清脆、解膩又爽口,吃完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對我而言,那是獨屬于家鄉(xiāng)的味道。
想減肥的老鄭
大同刀削面,每次放假回家的早飯都是刀削面。
林落雪
個人認為工作后,還住家里的話,應(yīng)按月交“家用”,至少是承擔自己在家的那部分開銷,不再增加父母負擔。畢竟誰掙錢都不容易呢。成家之后,搬離原生家庭不再按月支付,那就逢年過節(jié),給父母紅包或者禮物,回饋父母養(yǎng)育之恩。
——Angie(讀微信公眾號文章《工資剛到手,爸媽找我要錢,心情復(fù)雜》)
這個案子的判決可能合法,但不合理。老齡化日益嚴重,人均預(yù)期壽命越來越長,犯罪處罰標準也應(yīng)當隨之調(diào)整。老年人口占比即將1/4,如果處罰輕,達不到法律對犯罪行為的震懾效果,必定對社會有很大負面影響。法內(nèi)之地不應(yīng)成為部分人的“舒適圈”。
——兔子(讀微信公眾號文章《93 歲強奸犯不收監(jiān),高齡成了“保護傘”?》)
其實所謂長兄如父、長姐如母的情況,也有其誕生的客觀土壤。過去多子女家庭,父母畢竟只有兩個人,精力有限,這就讓年長的子女自動承擔起一部分父母的職責,再加上解放前人均壽命也不長,很多父母生老小的時候年齡都較大了,也有可能看不到老小們成年就離世了,不少人還真就是哥哥姐姐帶大的。至于說有無感恩之心,純屬各自家教問題,對照顧過自己的哥哥姐姐都不感恩的人,對父母多半也就那樣。
——Mu(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我是長姐,不是你媽》)
我覺得顯化確實有用,它讓人不斷在心里默念自己想要得到的,堅定不移。很多時候人是沒有形成執(zhí)念的,在通向結(jié)果的過程上因為體驗到了痛苦所以下意識會逃跑,會忘記想要完成的事。但是從顯化的角度來做,執(zhí)念一旦形成,其他的很容易順水推舟。
——阿黎(讀微信公眾號文章《顯化玄學,又一門騙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