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飛速發(fā)展,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這也影響著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的不斷推進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保障型資助已無法從根本上滿足當下青年大學生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探索由保障型資助到發(fā)展型資助育人的實施路徑,其中,勤工助學作為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補充,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方面體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和作用。本文在“三全育人”視角下,使用SWOT分析法,對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存在的內部優(yōu)勢和劣勢、外部機遇和挑戰(zhàn)進行分析,并構造SWOT矩陣,形成高校勤工助學的發(fā)展策略,提出科學構建勤工助學“學?!獙W院—用工部門—學生”四級育人模式,為發(fā)揮高校勤工助學育人功能,探索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三全育人;勞動教育;SWOT分析法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country's"socioeconomic"level,the"growing"material,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of"the"people"are"also"constantly"increasing,which"also"affects"the"continuous"promotion"and"innovation"of"the"student"financial"aid"and"education"model"in"universities.The"traditional"guarantee"based"funding"is"no"longer"able"to"fundamentally"meet"the"needs"of"young"college"students"adapting"to"the"rapidly"changing"information"society.Various"universities"are"actively"exploring"the"implementation"path"from"guarantee"based"funding"to"development"based"funding"for"education.Among"them,work"study"programs,as"a"supplement"to"the"student"aid"system"in"universities,have"shown"obvious"advantages"and"effects"in"educating"all"staff,the"whole"process,and"all"aspects.From"the"perspective"of"\"three"comprehensive"education\",this"article"uses"the"SWOT"analysis"method"to"analyze"the"internal"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external"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of"work"study"management"in"universities,and"constructs"a"SWOT"matrix"to"form"a"development"strategy"for"work"study"programs"in"universities.It"proposes"to"scientifically"construct"a"four"level"education"model"of"\"school"college"employment"department"student\""for"work"study"programs,in"order"to"give"full"play"to"the"role"of"work"study"education"in"universities.Function,explore"feasible"paths.
Keywords:Three"in"one"education;Labor"education;SWOT"analysis"method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之一,一直以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資助育人,資助是手段,根在育人。在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和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的偉大工程中,資助的育人效果同樣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勤工助學崗的設立,就是通過勞動教育這種有償資助的方式,讓受助者充分感受到自我價值的意義和獨立意志的鍛煉。受助者進行有償勞動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和工作崗位上朋輩關系的參與,就是在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一、“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勤工助學的內涵與價值
(一)高校勤工助學的內涵
勤工助學是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實踐活動[1]。在“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勤工助學育人體系可以從三個維度理解:第一,全員育人。高校勤工助學管理體系應結合各校自身管理機構形成協(xié)同育人。由高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統(tǒng)籌協(xié)調各二級學院、校學工、學籍、思政、招生、就業(yè)、網(wǎng)絡信息、圖書館、體育訓練、科研、財務、教務、宣傳、人事、后勤、保衛(wèi)、團委等部門的用工崗位資源和勞動教育資源,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勤工助學提供崗位指導和平臺機會保障。第二,全過程育人。高校勤工助學管理體系的用人培養(yǎng)目標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重點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奮斗精神,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堅強品質,充分發(fā)揮過程性育人的關鍵作用。第三,全方位育人。高校勤工助學管理體系應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和獎勵激勵機制。協(xié)同各部門用人單位崗前組織開展必要的培訓及安全教育;崗中進行及時的指導和監(jiān)督反饋;崗后選樹宣傳先進人物典型,突出朋輩的示范引領作用和激勵作用。
(二)高校勤工助學的價值
從歷史來看,高校勤工助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獎學金形式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從現(xiàn)實來看,國家層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yǎng)青年人才,是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保障和支撐。做好學生資助工作,不僅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人才強國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勤工助學作為高校學生資助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彰顯著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頂層設計,又凸顯出數(shù)字教育和公平教育的底層邏輯,為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路徑選擇和價值導向。
社會層面,教育作為民生領域老百姓普遍關切的話題,始終關系著基層人民的切身利益。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關系到每一個受教育家庭的知識公平和經(jīng)濟平衡?!傲⒆阈@、服務社會”[1]作為勤工助學活動的宗旨,要求勤工助學始終堅持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與學生個體發(fā)展需要相結合,應對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和就業(yè)市場,勤工助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二、“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勤工助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SWOT分析
通過文獻分析結合調研實際,當前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主要依托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組織開展,相較于其他資助方式(獎、助、貸、減、免、補),勤工助學有效融合了物質幫扶、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的長效育人機制,在探索發(fā)展型資助育人的實踐路徑方面,其育人效果受到各個高校的一致認可?!叭恕币暯窍?,通過SWOT分析法,分析高校勤工助學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優(yōu)勢、劣勢、機遇和威脅。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tài)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海因茨·韋里克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xiàn)實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yōu)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2]。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性: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環(huán)境,具體分析如下。
(一)高校勤工助學的優(yōu)勢分析(S)
從勤工助學本身來看,作為一種有償?shù)慕?jīng)濟資助,其內部優(yōu)勢有以下方面:一是勞動實踐場域多樣化。高校勤工助學作為一項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家庭經(jīng)濟相對困難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崗位選擇和實踐教育資源。勤工助學崗位通常設有提升基本生活技能的公共服務類普適性崗位,增強專業(yè)基礎知識及動手操作的科學專業(yè)類崗位,提高職業(yè)經(jīng)驗和社會鍛煉的頂崗實習實踐類崗位。類型豐富的實踐崗位,既滿足了廣大受助學生提升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鍛煉自身成長成才的精神需求,又拓寬了各部門協(xié)同共育的渠道。二是過程性育人特征明顯。高校勤工助學主要面向學有余力的受助學生,工作時間基本上都在學生課余時間,這就意味著勤工助學崗的學生除了課堂教學外,其余時間與崗位指導教師保持著較高的聯(lián)系;另外,勤工助學具有實踐勞動內容具體、實操性強,實踐勞動結果驗收反饋及時等優(yōu)勢,都充分凸顯了勤工助學具有其他資助方式無法比擬的過程性育人優(yōu)勢。三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認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發(fā)展必然離不開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高校勤工儉學作為一種勞動實踐,培養(yǎng)受助學生熱愛勞動、自立自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進取精神,同時學生在勞動實踐鍛煉中深刻體悟敬業(yè)奉獻、感恩社會、誠實守信等優(yōu)秀人格品質,實現(xiàn)以勞育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促進當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把學生培養(yǎng)成新時代高素質的勞動者[3],是勤工助學育人的終極目標。四是學生認可度高。據(jù)我們調查了解,大多數(shù)受助學生認為,學校能夠提供較好的勤工助學崗位是學生比較期待的一種資助方式。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酬勞,也反映出大學生更多希望通過勤工助學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高校勤工助學的劣勢分析(W)
當前高校勤工助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專門的組織機構管理。大部分院校沒有成立專門的勤工助學管理服務組織,大多交由用人部門進行管理,學生所在學院對學生上崗表現(xiàn)的監(jiān)督和評價缺位;且用人單位在學生上崗前,大多缺乏科學、規(guī)范、有效的崗前培訓,學生“拿來就用”,彼此適應磨合時間久,用工效率不高。二是勤工助學指導教師育人意識不足。作為育人主體實施者,崗位用工教師對學生的工作分配大多停留在事務型工作的安排和結果驗收,對勤工助學學生的育人意識不強,偏離了德智體美勞的育人目標。三是勤工助學評價機制有待完善。學生崗后薪酬待遇基本依賴考勤,評價標準單一,獎勵激勵機制欠缺,學生積極主動性不高,責任心不強,崗位勞動獲得感和成就感不足。
(三)高校勤工助學的機會分析(O)
高校勤工助學之所以很早就成為學校學生資助方式的一種,離不開黨和國家政策支持。一方面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資助育人的作用。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深化健全高校學生資助制度,適應新時代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新特點及新需要,教育部、財政部修訂并頒布了最新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這也成為目前高等院校勤工助學工作的國家級政策依據(jù)。另一方面是當前高校資助育人研究領域呼聲最高的發(fā)展型資助育人體系拓展延伸的現(xiàn)實要求。從歷史上來看,高校勤工助學制度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機制,不僅可以激勵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潛能,而且有助于提升教育質量和拓寬學生的社會視野。
(四)高校勤工助學的威脅分析(T)
就高校學生資助體系而言,每年勤工助學的資助比例和名額與傳統(tǒng)的獎助學金覆蓋面相比較小,同時校外勤工助學崗位拓展開發(fā)動力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勤工助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育人效果不明顯。
三、“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勤工助學的發(fā)展策略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視角,根據(jù)SWOT分析法,構造SWOT矩陣,將高校勤工助學的優(yōu)勢、劣勢、機會、威脅相組合,形成高校勤工助學的SO、ST、WO、WT的發(fā)展策略。
(1)當高校勤工助學內部優(yōu)勢和外部機會相遇(SO)時,高校勤工助學發(fā)展應積極抓住外部機會,趁勢而上,使機會和優(yōu)勢充分結合發(fā)揮出來。對于高職院校,“雙高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是國家在新形勢下對中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半p高計劃”搭建了廣泛的校企合作平臺,為勤工助學崗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鍛煉的機會。在校外,積極探索高職院校同校內外企業(yè)合作共建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斷深化和改進“校企共育”高職技能型、工匠型人才的廣度和深度,豐富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領域和場所。
(2)當高校勤工助學內部劣勢與外部機會相遇(WO)時,為充分利用和發(fā)揮難得的外部機會,就要求高校勤工助學內部盡快形成科學、高效且規(guī)范的管理體系,以此來彌補內部劣勢的不足,以促進內部資源劣勢向優(yōu)勢方面轉化,從而迎合或適應外部機會。對于高校勤工助學,當務之急就是形成專門的勤工助學管理服務組織,構建學?!獙W院—用工部門—學生四級管理機制。第一,學校在勤工助學管理體系中占主導地位,以“資助”和“育人”為兩大抓手,按照“三全育人”目標,明確高校勤工助學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聚焦學生成長成才和健康發(fā)展的資助育人培養(yǎng)模式,統(tǒng)籌協(xié)調學校各部門的勤工助學日常管理,建立科學、規(guī)范、高效的勤工助學過程管理。第二,學院通過與班主任及班級學生的談話了解,對本院申請勤工助學崗的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狀態(tài)、崗位申請理由等方面進行前置審核和考察。第三,用工部門作為高校勤工助學崗位的招募者、育人過程的實施者、效果的考核者,要明確具體的崗位要求、信息發(fā)布、招募面試、崗前培訓、崗位管理、績效考核等細則。作為過程性育人的主體發(fā)揮者,用工部門指導教師需要充分體現(xiàn)勤工助學的管理育人和價值導向,也充分體現(xiàn)對勤工助學參與者的保障保護和人文關懷。第四,建立勤工助學學生組織。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意識,按照勤工助學崗位類別和職能劃分,建立勞動技能型、專業(yè)技能型、技術技能型等部門學生組織,由學校資助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指導,倡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3)當高校勤工助學內部優(yōu)勢與外部威脅相遇(ST)時,優(yōu)勢的程度或強度會降低。在這種情形下,必須克服威脅,以發(fā)揮優(yōu)勢。第一,制定勤工助學過程性育人指標和要求。崗前,用工部門對上崗學生要進行必要的崗位培訓和安全培訓;崗中,定期進行談心談話和階段性總結;崗后,及時評選出每月“勤工之星”,在資金報酬、“第二平臺”賦分、后續(xù)繼續(xù)錄用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第二,加強用工部門和學院的溝通及聯(lián)系,搭建協(xié)同育人平臺。由學校勤工助學管理服務組織牽頭,制定考核細則,對上崗學生進行雙向考核。如學生在院部出現(xiàn)違紀、成績下滑、工作壓力大等情況,學院和用工部門應及時對接并予以調整;同時用工部門也要發(fā)揮過程性育人主體作用,定期與院部班主任保持聯(lián)系,隨時掌握用工學生在班級的表現(xiàn)。
(4)當高校勤工助學內部劣勢與企業(yè)外部威脅相遇(WT)時,需要積極開拓新資源,挖掘潛在的機遇。第一,提升勤工助學育人的影響力,打造育人品牌效應。勤工助學是大學生的重要勞動實踐,積極引導、宣傳、弘揚勞動精神,在大學校園里營造“以勞為美、以勞為榮”的文化氛圍。比如在高職院校,通過校園廣播站、報紙、微信公眾號、校園文化墻等媒介,廣泛形成贊美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氛圍;對勤工助學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增強朋輩效應,在全體學生當中營造積極向上、勵志成才的氛圍。第二,加強用工學生職業(yè)道德和紀律培訓。勤工助學工作是學生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試煉場和孵化地,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價值觀念,增強學生的保密意識和工作紀律。第三,依托“校企合作”“產(chǎn)教融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積極探索拓展校外勤工助學資源。在學生見習、頂崗實習、定向培養(yǎng)等不同學習階段,對受助學生予以更多關注和培養(yǎng),廣泛利用校內校外多個實踐平臺,盡早為學生樹立堅強獨立的人格和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在勤工助學的有償服務中,體驗勞動的價值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的通知[EB/OL].(201809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809/t20180903_347076.html.
[2]馮剛,劉文博.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12):2224.
[3]陳大鵬.“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勤工助學的育人價值和實踐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23(02):161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職業(yè)大學2021年度思政專項科研課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發(fā)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研究”(課題批準號:SJZD21SZY01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沈婷婷(1992—"),女,漢族,甘肅武威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