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是一個風(fēng)雨飄搖、動蕩不安的朝代。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秉持高尚的氣節(jié),不為五斗米折腰,幾次出仕又幾次辭官,最終決然地歸隱于山水田園之間,用筆墨勾勒出傳世名篇《桃花源記》。
陶公對“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景的驚奇,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憧憬,對“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生活的欣賞,每一處細節(jié)都深深烙印著他心中的理想社會。
時光悠悠流轉(zhuǎn),華夏民族歷經(jīng)滄桑巨變。陶公心中那夢幻般的世外桃源,如今又隱匿在何處呢?
直到一天放學(xué)回家的路上,那不經(jīng)意間的一幕,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當時,正值上下班高峰期,我坐在公交車上,向窗外望去,馬路上車水馬龍,人行道上熙熙攘攘,可一切都秩序井然,安靜而和諧。道路兩旁,高大挺拔、郁郁蔥蔥的樹木,宛如忠誠的衛(wèi)士,靜靜地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綠蔭。
再看車廂內(nèi),有滿臉慈愛接孫子、孫女放學(xué)的爺爺奶奶;有腋下夾著公文包,神色略帶疲憊卻透著堅毅的中年人;還有臉上洋溢著青春笑容的年輕人。他們看似毫無交集,卻又奇妙地有著共同的生活軌跡:清晨,從溫暖的家中出發(fā),在廣闊天地中闖蕩;傍晚,帶著一天的收獲與家人團聚分享。
就在這一刻,我恍然大悟:陶公筆下的桃花源早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它已走進了城鄉(xiāng)的每一個角落,融入了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了我們習(xí)以為常卻又無比珍貴的日常。
在這太平盛世之下,秩序與溫情在生活的每一處默默生長。我們盡情享受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關(guān)愛,同時也肩負著自己的責任。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時刻告誡自己,少壯宜努力,莫負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