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假旅游高峰到來之前,恰好有一整周的時間可以出門,就想到去山西走一圈。
煤炭、老陳醋、面食,雖說是山西“大三樣”,但古建筑才是山西最傲嬌的家底——全國唯一一個保存了從唐代到清代完整建筑體系的省份。
有道是:“地上文物看山西”,僅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言,山西就以531處的數(shù)量位居全國第一,并且占國保單位總數(shù)的10.4%,相當于排名后十位的總和。山西現(xiàn)存元代及以前木結(jié)構(gòu)建筑470座,占全國現(xiàn)存同期同類建筑近80%。
待把資料整理出來規(guī)劃線路,發(fā)現(xiàn)一整周甚至再加二三天的時間,走一圈也很困難。這些各有看點的古建筑遍布山西全境,一次性沒有半個月以上,去山西就非得分區(qū)、多次才行。安心準備跑幾次吧,不求“大而全”了。
先從最北部的大同市走起。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云州,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部邊緣,北面隔著長城與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接壤,是古代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的交匯之地,也曾是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激烈碰撞的舞臺。大同曾是北魏的國都(398年-494年),遼、金的陪都,也是明清的九邊重鎮(zhèn)。憑籍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大同躋身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列“中國九大古都”。
來大同,主打三件事:看石窟、逛古城、爬恒山。
看石窟
接近中午抵達大同,安頓了住宿和午飯后即赴云石窟。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武周山的南麓,從市區(qū)打車過去大約半個鐘。
云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以及甘肅麥積山石窟統(tǒng)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1961年云岡石窟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云岡石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460年,北魏著名高僧曇曜得到文成帝拓跋濬的授權(quán),主持開鑿云岡石窟,共有5座,故稱“曇曜五窟”(現(xiàn)編號16-20窟),分別象征著北魏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云岡石窟的建造歷時約150年,目前遺存的45個洞窟、252個窟龕中的5萬余尊造像大多數(shù)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494年)之前。
北魏太武帝“滅佛”,沙門多還俗,而曇曜堅固道心、持守其身,即便在對僧徒迫害最厲害的日子里,仍貼身穿著法服。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他的父親拓跋晃先于太武帝死去,被追封為景穆皇帝)迅速推行復佛,得到過拓跋晃禮重的曇曜,建議文成帝鑿山為窟以使佛法永存,創(chuàng)立永世基業(yè)。
云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quán)開鑿的石窟,反映了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與國內(nèi)其他石窟寺比較,云岡石窟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胡風”“胡韻”濃郁,更具西方樣式,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shù)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古代中華與世界各大文明的交融,這在中華藝術(shù)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曇曜五窟”的布局設計嚴謹統(tǒng)一,洞窟雕飾奇?zhèn)?,藝術(shù)形象豐富精美,體現(xiàn)了中國佛教藝術(shù)的第一個巔峰。
“曇曜五窟”形制基本相同,主佛身軀高大,頂天立地,造像題材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xiàn)在)。據(jù)稱,最大的石窟可容3000多人。
北魏王朝統(tǒng)一中國北方后(439年),拓跋氏特別注重對人才、技巧的搜求,陸續(xù)遷往首都平城(即現(xiàn)在的大同)的人口達百萬人以上,其中許多人來自山東六州、關(guān)中長安、河西涼州、東北和龍(即龍城)和東方的青齊等當時北中國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方。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chǔ),北魏舉全國的技藝和人力、物力所興造的云岡石窟,才能成為藝術(shù)史上的經(jīng)典。
從多部歷史文獻的記載可看到云岡石窟當時的盛況:
《魏書·釋老志》記載:“和平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p>
初唐高僧道宣在《續(xù)高僧傳·曇曜傳》盛贊云岡石窟:“龕之大者,舉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余里?!?/p>
《水經(jīng)注》稱贊云岡石窟:“真容巨壯、世法所稀。”
云岡石窟的精華石窟除了“曇曜五窟”,還有洞窟最大的第3窟、最大雕像的第5窟,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第6窟、第15窟的萬佛洞,晚期代表性的第39窟等。
云岡石窟依山開鑿,窟區(qū)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qū)。位于中區(qū)的16-20號窟為云岡最早開鑿的“曇曜五窟”;東區(qū)1-15號窟為中期開鑿;西區(qū)從21號洞窟開始近百個大大小小的洞窟就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由民間各自開鑿的。相較早中期規(guī)模宏大且形制統(tǒng)一的皇家工程,晚期洞窟就很“迷你”了,洞窟也明顯呈現(xiàn)出雕刻藝術(shù)的多樣性和世俗化傾向。
逛古城
大同作為北魏都城的時候,就修筑了規(guī)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因為是京畿屏藩,軍事位置險要,洪武年間大將軍徐達在北魏、唐、遼、金舊城基礎(chǔ)上對城墻又進行增筑,并形成正方形的城池。大同古城是中國古代軍事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重鎮(zhèn)名城之一,享有“巍然重鎮(zhèn)”、“北方鎖鑰”之譽。
北魏文成帝后大興佛教,再經(jīng)遼、金、宋,那時的大同已是寺院林立,庵堂隨處可見。明朝朱桂(朱元璋第13子)為代王坐鎮(zhèn)大同以后,又大興土木,使得新舊寺院、尼庵和道觀多達百余座。清朝時也曾修建多處佛教建筑,如康熙二年建圓通寺、八年建馬王廟、二十二年建武成王廟,嘉慶十年建靈感白衣寺和海藏寺、二十二年建清涼寺,以及道光年間建龍王廟、太平寺、天尊廟與火神廟等。大同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文化積淀可謂厚重。
2008年,大同市全面實施了歷史文化復興與古城保護工程,力現(xiàn)大同古城當年風采。
大同古城按照傳統(tǒng)的棋盤式里坊格局,形成“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綿綿巷”,四個城門所對四條大街:東為和陽門對和陽街;西是清遠門對清遠街;南名永泰門對永泰街;北稱武定門對武定街。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樓,東有太平樓;西曰鐘樓;南配鼓樓;北修魁星樓;高大巍峨與四門對望。
大同古城內(nèi)擁有文物保護單位133處,其中有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大同鼓樓、關(guān)帝廟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鴨梨君住古城外,一早從東門進,由東向西、中間往南畫個“U”,把古建精華一路掃盡,華嚴寺壓軸,傍晚登西段城墻賞古城夕照,完美!
講中國古建筑,繞不開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大師。梁思成、林徽因曾四次到山西考察古建筑。大同東城墻外北側(cè)有一座仿古四合院,這是中國唯一一座專門紀念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的展館。鴨梨君是林徽因的重度粉,入古城前必須先來紀念館致敬大師。
從東門和陽門走進古城,很快就到法華寺。法華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市現(xiàn)存唯一一座覆缽式琉璃喇嘛塔,因塔內(nèi)存有一部《法華經(jīng)》而得名。
法華寺免費開放參觀,但游人不多,院內(nèi)特別寧靜,如果時間充裕,不妨在白塔邊多坐一會。
出法華寺沒走幾步就到了代王朱桂的王府舊址?,F(xiàn)在的代王府是新建仿古建筑群,規(guī)模不小、氣勢不凡,建筑物大面積的藍綠色和土黃色鮮艷得晃眼睛,讓人一下子聯(lián)想到巔峰時期山西煤老板的豪情(其實鴨梨君從未識得任何一位煤老板,不過大同不是煤都嗎?腦補就是這么莫名啟動的)。被晃瞎了眼,這個代王府沒法看了。
代王府對面有座九龍壁,它原是代王府前的照壁(九龍壁乃皇家專享,這里當然有故事?。?。大同九龍壁是國內(nèi)現(xiàn)存三座“九龍壁”中最長的一座(另外兩座都在北京,一個在故宮,一個在北海公園)。九條龍形態(tài)各異,很能體現(xiàn)我國古代雕刻的技藝。
向南距離九龍壁不遠的巷道內(nèi),有全國最大的關(guān)帝廟,也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筑。這一路略過,重點放在善化寺和華嚴寺。
善化寺,俗稱南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稱開元寺;五代后晉更名大普恩寺;明正統(tǒng)十年(1445)明英宗賜名善化寺。現(xiàn)存善化寺為金代圓滿和尚主持重修重建的,是全國現(xiàn)存遼金時期的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其中的大雄寶殿、三圣殿和普賢閣有遼金時代的塑像34尊。1961年善化寺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思成、林徽因在《大同古建筑調(diào)查報告》中,盛贊善化寺:“其大殿、普賢閣、三圣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gòu),不意一寺之內(nèi),獲若許多珍貴文物,非始所料。”
華嚴寺,始建于遼代,金代重修,是中國現(xiàn)存三大遼代寺院之一(另外兩座是天津獨樂寺和遼寧奉國寺)。寺名來自《華嚴經(jīng)》:“慈悲之華必結(jié)莊嚴之果”,表明了它與佛教華嚴宗的聯(lián)系。華嚴寺集中了遼金建筑、小木作天宮樓閣、彩塑、壁畫等各類文物,是研究中國建筑史、宗教史和藝術(shù)史的重要資料。1961年華嚴寺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同于傳統(tǒng)漢族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習慣,華嚴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東,這是按照契丹族“以東為尊”的習慣來建造的。
華嚴寺分為上華嚴寺和下華嚴寺。現(xiàn)如今修繕后的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完整恢復了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的格局。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有遼代塑像、石經(jīng)幢、樓閣式藏經(jīng)櫥和天宮樓閣等。但除兩座主殿為遼金時期建筑外,其余皆為清朝或現(xiàn)代重建。
大雄寶殿是華嚴寺上寺的主殿,始建于遼清寧八年(1062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遼代風格。殿身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建筑面積1443.5平方米,是中國現(xiàn)存遼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
薄伽教藏殿是華嚴寺下寺的主殿,作為藏經(jīng)殿,始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與大雄寶殿不同,薄伽教藏殿更珍貴的是,其里面的佛像、壁畫、梁上的彩繪等基本上是當年的文物,只有部分天花是后來換掉的。
觀盡華嚴寺的殿堂、佛像及壁畫,古城一日已時近黃昏,有點眼倦腳乏,在大殿外找了個墻角歇歇腳。背靠著千年古寺的紅墻,仰望巨大斗拱的繁妙結(jié)構(gòu),聽歸鳥繞殿嘰喳喧鬧,感覺拂面而來的微風竟有些別樣——千年來它可是一直聽著梵音、翻摸經(jīng)卷?
大同古城一日游以登上城墻收尾。
鴨梨君以為,夕陽西下,站在西城墻上,吹著晚風,觀華嚴寺大雄寶殿的大屋頂被太陽余暉鍍上玫瑰金色,而那些雜亂的現(xiàn)代房屋隱退不那么顯眼,這是大同古城最美的時刻。
選自微信公眾號“鴨梨撕多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