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的迷藏》收集了兒童散文作家陳靜的精品佳作,這些文字似有一種魔力,吸引我一篇篇讀下來。陳靜以兒童視角回憶他在湘西北鄉(xiāng)村度過的難以忘懷的童年時光,凸顯了兒童情趣和兒童生命體驗,以特有的方式傳達(dá)了鄉(xiāng)村生活中的自然之美、勞作之美、人情之美,以及鄉(xiāng)村生活之于兒童成長的深長意味。
毫無疑問,在散文集《稻花香里的迷藏》中,“兒童文學(xué)”作為一種文體意識和思維方式具有結(jié)構(gòu)性的意義。作家陳靜以生動細(xì)節(jié)復(fù)活了童年記憶和童年生命感覺,展現(xiàn)了生氣淋漓的童年景象。鄉(xiāng)村孩童在天地自然之間長大,無論玩耍、勞作、人際互動均在天地自然之中進(jìn)行,鄉(xiāng)村生活之于兒童成長具有顯在的滋養(yǎng)意義。彼時遠(yuǎn)離城市與工業(yè),觸目為連綿稻田和逶迤遠(yuǎn)山,出門即菜園、土路與竹林,與今天的生活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正是這對照中,作家陳靜驀然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乃童年真正之樂園,而童年乃人生永不可復(fù)返之樂園。鄉(xiāng)村與童年是20世紀(jì)以來中國文學(xué)恒在的主題,把鄉(xiāng)村童年寫得深情、詩意,富有鄉(xiāng)土氣息,并不太難,而能隔著歲月,把鄉(xiāng)村童年介紹給今天的孩子,打動今天孩子的內(nèi)心,引起今天孩子興趣的,卻很難。陳靜在這方面是高手。“兒童文學(xué)”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為他找到了通抵童年的幽徑。童年生活之為人生樂園,皆因其生氣淋漓,皆因其童趣盎然。
陳靜似乎有寫不盡的童年之趣,最有趣莫過于孩童在自然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游玩?!罢垎?,你和泥鰍、青蛙玩過捉迷藏嗎?我是玩過的。”《稻花香里的迷藏》一起頭即邀約讀者穿越時空來到上世紀(jì)中葉的湘西北鄉(xiāng)村,“那是我穿著媽媽做的布鞋,背著媽媽縫的書包,去我們村的小學(xué)當(dāng)了學(xué)生的時候”。作家有一種獨特的能力,能喚醒童年的全息記憶和感覺,全然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復(fù)活了少時鄉(xiāng)村生活的種種場景。當(dāng)禾苗青起來,壯起來,密起來的時候,“風(fēng)兒拂過,禾葉起伏,窸窸窣窣,蕩著綠波,涌到看不見邊的大山腳下”,這時節(jié),“我”喜歡在田坎上走來走去,在稻花香里與泥鰍和青蛙捉迷藏。田坎下的一線水溝,“不知住了多少泥鰍,一條一條或大或小,悠閑地躺著”,當(dāng)腳步聲響起在田坎上時,泥鰍們紛紛遁入水下的泥中,“隨即開花似的,渾水陡地升起”?!拔业哪_步聲一路響過,一團(tuán)團(tuán)渾水伴著細(xì)細(xì)的擊水聲也一直向前,形成長長的渾水陣,放煙幕一樣……而那些青蛙,本來蹲在田坎上,等待伙伴們來聚會,眼下,倉皇奔逃,躲進(jìn)禾田,撞動禾稈,震得稻花直落……”這樣的句子在散文集中隨處可見。那場景,那聲響,全然寫實,如此生動,讓今天的孩子讀來難以置信,卻是當(dāng)年自然生態(tài)的真實寫照。這稻田中的孩子何等爛漫天真,他與天地萬物為伴,悠游自在,玩著屬于自己的游戲,“看,我一溜小跑過去,逗得泥鰍們飛快地逃避,水溝連連蕩起渾水,猶如次第開放的花兒。過那么一陣,一切靜悄悄,泥鰍們感到太平無事,賊頭賊腦溜出來。我一陣風(fēng)似的,又反沖過來,驚得它們連連直躲?!薄澳羌贝?、驚嚇的模樣,讓我忍不住哈哈大笑。這個時候,青蛙早被嚇破了膽,從田坎路上紛紛跳進(jìn)揚花授粉的禾苗中,再也不出來。唯有泥鰍,不長記性,等靜下后,又連連鉆出泥來,看天看地”“我這下故意用力一步一步走,‘咚咚’的腳步聲,猶如擂鼓。我想,把泥鰍再嚇回家,它們肯定就不敢出來了。但我想錯了。待水一清,泥鰍三三兩兩,呼朋引伴一樣,探頭探腦,還是出來了?!薄拔摇闭媸怯谛牟蝗塘耍幌朐僮屗鼈凅@驚惶惶,“就干脆躲開它們,繞過水田,走上那條彎彎的石板路回家了?!敝链?,散文主人公躍然紙上,這是一個在有機(jī)形態(tài)的自然村落中長大的孩子,山村的廣闊天地映襯著他,長養(yǎng)著他,恰如文中所言,“一個活躍的自然世界,一片生機(jī)勃勃的田園,在眼前,在身邊無限存在?!?/p>
《拖泥船》《煨豬肝》《竹葉飄飄》等亦全然寫孩子們自己的世界?!锻夏啻穼懞⒆觽冊诘咎锢锿嫱夏啻螒颍瞧饺绽锕┐笕藢⒏咛幍哪喟屯贤吞幍耐夏啻?,此刻變成了一人拖、一人推、兩人乘的游戲船。孩子們鼓著勁兒拉的拉,推的推,玩得熱火朝天!《煨豬肝》則寫孩子們得了新鮮的豬肝,如何用葉子包裹,在灶灰中烤熟來吃,整個過程對于孩子們來說,既滿足了口舌之需,更是一種趣味無窮的游戲。寫孩童嬉玩的,《竹葉飄飄》一篇真是精彩。竹林是山地孩子的“樂園”,孩子們在這里捉迷藏,玩游戲。竹林中一道溝或一個坑的厚竹葉下,正是最好的躲藏地方?!爸袢~兒輕輕,竹葉兒厚厚,一扒開,藏進(jìn)去,透氣、透光,竹香彌漫。”找的人大半天也沒有找到躲藏的伙伴,“躲的伙伴忽然從地底下冒出來,伴著一陣笑聲,閃到了他們面前,驚飛一群竹雞”。又寫大伙四腳八叉,仰面躺著,頭頂?shù)木G遮天蔽日,陽光箭一樣射進(jìn)來,金絲銀線似的,編織出一片夢幻色彩?!芭加兄袢~魚兒般游來游去,打著旋兒,徐徐落向地面?!苯又懫饍焊?,各種打鬧,又玩起“飛”躍竹林的游戲?!八麄兿窈镒?,身輕如燕,從一根竹躍到另一根竹上”,只聽竹林里“嗖”聲與“嘩啦”聲一聲接一聲,竹葉簌簌撒下,竹上的伙伴,眼快,手快,腳快,“他們靈敏地抓住沿途的一根根竹子,猴兒一般,又蹦又躍,鳥兒似的,撲騰而去。起起伏伏,一陣綠浪,不一會兒工夫,從坡上的竹林這頭就到了坡下的竹林那頭……”此等描寫,是彼時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令今天的讀者驚奇不已,怎不喚起孩子們投身大自然中去的向往與激情!
鄉(xiāng)村孩童每天在天地自然中行走,這種與自然的深度鏈接顯得如此日常,如此親切,卻又神秘而神妙,散發(fā)著無窮的力量和光輝。能將這種力量和光輝寫得如此樸實生動、童趣盎然的,并不多見。我們再來看看《種豆》這篇。
五月播種時分,父親忙進(jìn)忙出,把“我”當(dāng)小貓小狗撇在一旁,“我自有我的樂趣,螞蟻來來去去搬家,蜻蜓飛來飛去游戲,很多腳一齊劃動的蜘蛛,青蛙、土蛙、鬼蛙不同的模樣與膚色等等,我一盯上便可‘研究’半天”,還有那些“花呀,葉呀,草呀與各種秧苗”也是“我”最喜歡的?!八鼈儾幌聒B,喊喊叫叫,不像風(fēng),晃來晃去,就那么不聲不響,看著看著就開了,就長了……”五歲的“我”整天待在小菜園里,看各色菜蔬,充滿好奇之心。父親挖土、下種、施肥時,“我”也靠上去要動手試試,“可父親捉小狗似的,一提,把我放在地邊,說:‘莫搗蛋’。”“我嘴兒噘得老高,說我可以幫忙呢。父親根本不理會,邊手不停腳不空地干活,邊說我是幫倒忙。也確是,凡我插手的,都弄得慘不忍睹:用鋤頭鋤地,菜鋤掉了;扯地里雜草,菜苗也一齊扯了。我泄了氣,站在一旁?!钡拔摇卑迅赣H所做的一切看在眼里,看父親如何挖地,如何將土整得平平展展,然后均均勻勻撒下黃豆,蓋上稻草?!拔摇庇X得神秘,便一天三次去看,“好在種下的黃豆不會說話,若會說話,問老來干什么,我怎樣回答呢?誰知,又過了一個晚上,我再去看,黃豆不是黃豆了,變成了縮頭縮腦、弓著身子的苗兒。它們矮矮的,嫩嫩的,頂上合攏著豆瓣,像迎接誰,歡迎誰似的。就那么站著,豆苗們擠擠挨挨,仿佛得到了誰的指令,一齊歡快地長啊長……”陳靜完全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將自然萬物的神妙與孩童的好奇描寫得淋漓盡致?!包S豆變化得這么快,怎么回事呢?”“我”要探個究竟,便從陶罐里抓出一把黃豆,來到菜地,在土墻下?lián)]動小鋤,挖松方凳寬一片土,把黃豆一粒一粒種下去。接著,作家仔細(xì)描述了“我”種下黃豆后的種種“牽掛”——“黃豆被我一粒一粒種下了,我等一陣,又等一陣,見沒有任何動靜,極不放心,擔(dān)心它們被土壓傷,又擔(dān)心它們長腿偷偷溜走,便又弄開土,翻出黃豆,看了又看……”到了下午,又進(jìn)了小菜園,蹲下身子,用手翻開土,看那還是黃豆的黃豆,想著是不是土蓋多了,又蓋上土,側(cè)耳專注地聽,“看能否聽見黃豆在土里的悄悄話”,隔日,終于見黃豆脹大了些,“隱隱約約,有芽兒要長出來了!”幼童不但好奇地看,好奇地想,也好奇地做,他要親身實踐!他與自然萬物之間的深度鏈接使得他的精神生命變得豐饒、靈動而有力量。這才是童年應(yīng)有的生命狀態(tài)。作家寫道,“這是自己第一次得到的收獲。我好奇地打量著腳下的土地,感到十分神奇。它像一個窩,養(yǎng)育生靈;它像一張大床,讓各種各樣的東西舒舒服服睡上一覺,便有了生命?!碑?dāng)“我”看到豆芽兒紛紛拱出土探出頭,“仿佛向誰鞠躬,規(guī)規(guī)矩矩,畢恭畢敬”,“我”心花怒放,因為黃豆是“我”種出來的!“我久久蹲著,沒完沒了,怎么也看不夠,細(xì)細(xì)地打量,似乎黃豆這么一長,讓我洞悉了世界的一個什么秘密,領(lǐng)悟了一份什么力量?!边@就是一個孩子對于土地和生命的領(lǐng)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生長生命,滋養(yǎng)生命,啟發(fā)生命,尤其對今天的孩子而言,讀陳靜的散文,亦能跟著他的文字領(lǐng)悟到這“一份力量”,領(lǐng)悟到,“在這不知多高的天底下,在這不知多廣的地面上,有著多少值得認(rèn)知的事情??!”
一切生活,一切自然景象,在作家筆下皆著上孩童初始與世界相遇的驚奇之感,皆著上美的衣衫。這是一個孩子對生活的發(fā)現(xiàn),對美的發(fā)現(xiàn)。譬如作家寫挑水,“不知怎么回事,后來有一段日子,我愛在晚上的月光下挑水。此時,清清靜靜,井水滿滿。夏夜,涼氣直冒,井水化作厚厚的大玻璃,清亮亮的。手電往井里一照,磁石吸住了小鐵釘,我立在井沿一動不動,只見井壁滿滿的蝦子,有的彈躍著,有的劃動腿,擠擠挨挨。井水晶瑩如珠寶。井底墨綠,枝枝蔓蔓的水草,厚厚的,如地下森林。紅魚兒悠悠地游著,在水草間出沒。而水草枝上,橫臥著幾條胖乎乎的泥鰍,懶懶的像在做夢……我看呆了,目不轉(zhuǎn)睛,好一幅充滿生機(jī)的畫,好一口活力四溢的井。”(《挑水》)這是怎樣迷人的畫面!作家不僅寫少年的勞動之美,也寫少年在勞動中對美的發(fā)現(xiàn),這幅畫面本身亦散發(fā)著獨特的美感,恰如這篇文末所言:“想想吧,滿天星斗,夜涼如水,一個少年在大井邊,或立或蹲,久久享受大自然杰作的恬靜與美好,不也是另一幅畫嗎?”《蒔田時節(jié)》《挑泥塘》《糍粑》《父親的臘肉》等篇目,皆充滿畫面感,既是對從前生活的真實記錄,也無不從兒童視角出發(fā),描寫勞作之美、人情之美,贊美人們對生活的無盡熱愛。
作家對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勞作之美、人情之美的描寫始終是圍繞人的活動展開的,人的活動又始終是通過兒童視角描述的。一切活動均有兒童參加,兒童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彰顯。毫無疑問,“我”作為散文主人公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兒童形象。幼年之“我”聰慧、靈性,天真、好奇,每天在田坎上、菜園里走來走去,看燕子飛舞,聽青蛙唱歌,看泥鰍曬太陽,學(xué)父親種豆。少年之“我”明事、善良,為家里砍柴、挑水、放牛,看大人蒔田、舂糍粑,跟父親栽紅薯、守水田,跟爺爺奶奶炒陰米,和伙伴們一起玩拖泥船,在竹林里玩?!骷以诿鑼憽拔摇迸c各種人、事打交道的過程中,既展示山地特有的民俗民情、山地人的勤勞以及他們身上源自生活及傳統(tǒng)文化的種種美德,也描寫“我”與身邊人互動的過程中,得到愛的滋養(yǎng),領(lǐng)悟做人做事之理。然作家并未將“我”平面化,相反,作家寫出了一個孩子“流動”而豐富的感情。如,當(dāng)“我”浸泡在冰冷河水中不敢出來時,卻得到了大姐姐的照顧,“我”不由得羞赧而感激(《板栗樹下》),“我”因與伙伴偷吃了福大伯的梨子而感到羞愧(《果樹的故事》),也為秀秀姐的命運而傷懷(《秀秀姐》)?!都t薯洞》一篇更是寫出了一個孩子豐沛、童真的內(nèi)心情感,是上乘之作。文中的廖叔是個遠(yuǎn)近聞名的草藥郎中,平時“我”有什么不舒服,他三下兩下就給解決了?!拔摇备心盍问宓暮?,喜歡廖叔,于是,“我”拿著香花生一心想給廖叔吃,廖叔正在挖紅薯洞,說:“你吃吧,我沒空吃?!庇谑?,我便在廖叔的紅薯洞邊留下了一堆花生殼。媽媽知道后,質(zhì)問我:“不守家教,人家挖紅薯窖,你就去吃東西?!薄拔摇边@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忌。“我”自責(zé)不已,從此回避著廖叔。不料,“我”放牛淋了猛雨,上吐下瀉,不得不面見廖叔,廖叔卻沒有責(zé)怪,反倒問“我”為何不見來玩。得知原因后,廖叔哈哈大笑。待“我”看了廖叔完美無缺的紅薯洞后,“我”這才釋然。作品寫出了一個孩子單純、善良而敏感的內(nèi)心,讀來令人莞爾,心生感動。
作家還描寫了一群生動活躍、個性鮮明的少兒形象,如老三、老六、老五,以及秀秀姐等。值得注意的是,陳靜的文字并不回避鄉(xiāng)村生活的“艱難困苦”,也不回避命運的無常?!短鹁啤芬黄械睦衔逍蜗螅x過后再也不會忘記。老五的娘尤其會釀酒,人也善良。老五則一天到晚樂哈哈,待人熱情、大方,常把他娘釀的好甜酒帶給大伙吃。他還有個特殊的愛好,喜歡聽屋邊樹上的百鳥唱歌,“久而久之,喜鵲、畫眉、布谷、竹雞、山麻雀等的叫聲,他模仿得惟妙惟肖。上學(xué)時,我們進(jìn)了教室,只要聽到外面一路鳥鳴,就知道老五快到學(xué)校了。”這樣一個妙人兒,有一次挑柴回家,天太熱,加上餓了,便用涼開水沖甜酒喝,不知不覺喝多了,等大人回屋時,他已經(jīng)醉壞了。從此,上學(xué)放學(xué)的路上,課間休息的教室,再也沒有動聽的“鳥”叫聲飛揚。這樣的故事是兒童文學(xué)作品中少有的,讀來感嘆唏噓,也是“攖人心”之作。
作家對鄉(xiāng)村自然的深沉情感幾乎反映在每一篇作品中,他用他的文字告訴我們,彼時的湘地偏遠(yuǎn)山村仍然是一個自然資源無比“富足”的時代,空中燕子如織,水中泥鰍成排,蛙聲、蟲聲,此起彼伏,板栗樹上的板栗“掛得比星星還多”,放水塘?xí)r可以抓大黃鱔,撿鯽魚、大田螺,甚至大團(tuán)魚……各樣農(nóng)事,各樣美食,各樣游戲,各種變故,彼時孩子視如平常的日常生活,通過作家的描述,一一變得神妙有趣。隔著時空的距離,過往有機(jī)形態(tài)的鄉(xiāng)村生活再現(xiàn)眼前,猶如前世今生,充滿傳奇色彩,令人無限感嘆。
陳靜把童年時的鄉(xiāng)村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而又如此童趣盎然,反映了他對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鄉(xiāng)村歲月的深情懷想。這本集子中的許多篇章不僅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也具有博物學(xué)和民俗學(xué)的價值和意義,確如該著《后記》所言:“以兒童的視角深情回望消失的年月,給沒有照片的童年描繪一幅幅文字的畫面?!?/p>
陳靜文字的藝術(shù)感染力,源自作家對童年歲月的深刻感情,源自作家那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源自作家自覺的現(xiàn)代兒童觀和兒童文學(xué)觀,也源自作家出色的描寫能力。作家善用童言稚語,注重擬聲詞、疊詞、排比、擬人等手法,善于抓住事物的標(biāo)志性特征,善于運用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諺語、童謠和方言等。
陳靜的回憶性童年書寫充分彰顯了一個兒童文學(xué)作家的文體意識?!皟和膶W(xué)”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主導(dǎo)著作家的寫作,提醒作家突破僵化的成人思維,充分理解童年的主體性作用,自覺喚醒童年記憶和童年特有的生命感覺,進(jìn)而發(fā)現(xiàn)一個生氣淋漓的“新”的童年。惟其生氣淋漓,而能打通時空障礙,繼而引領(lǐng)今天的兒童讀者通過這些文字,了解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鄉(xiāng)村詩意,喚起他們的生活激情和對腳下土地的關(guān)注。親近自然,親近生活本身,是成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