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給安踏,可能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痹跉W逸柔看來,把MAIA ACTIVE(以下簡稱:MAIA)賣給理想買家安踏,是她能想象的最好結(jié)局了。
在中國新消費品牌狂飆突進的十年里,無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試圖在巨頭林立的賽道中撕開一道口子。瑜伽服品牌MAIA的創(chuàng)始人歐逸柔,便是其中之一。她帶領團隊在2016年創(chuàng)立MAIA ACTIVE,在經(jīng)歷了被數(shù)十家投資機構拒絕的困境后,在女性運動市場的夾縫中精準定位,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雖然MAIA最終于2023年被安踏集團收購,但卻給品牌換來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在資本寒冬下,被大品牌收購或許是小品牌一條值得探索的新出路。
2008年,歐逸柔從紐約Parsons 設計學院畢業(yè),并先后加入J.CREW與Doo-ri的設計團隊。兩年后,她成為了Badgley Mischka中國區(qū)產(chǎn)品線的首席設計師。
多年的設計經(jīng)驗讓她擁有了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在長期健身的過程中,她捕捉到了女性健身市場的一個缺口。2016年,運動領域的中高端市場多被歐美品牌所把控,但由于亞洲與歐美人群的身形差異,導致歐美品牌的衣服對亞洲人來說,都有一個通病——運動服不是褲子太長、腳口太松,就是腰臀部不貼合。
這讓她看到了市場的機會,于是便萌生了想要做一個適合亞洲女性的運動品牌的想法。
說干就干。2016年,歐逸柔毅然決然地辭去了Badgley Mischka中國區(qū)首席設計師的高薪工作,拉著同樣是國外留學回來的王佳音,一起創(chuàng)立了MAIA ACTIVE。
然而在巨頭環(huán)伺的運動消費市場,創(chuàng)立新品牌哪有那么容易,歐逸柔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融資。當她帶著MAIA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尋求融資時,幾乎無人看好。彼時,瑜伽服市場被lululemon、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把持,投資人普遍認為“瑜伽服想象空間小”。甚至有投資人因投了MAIA而被同行嘲笑:“為什么要投一個女士打底褲的生意?”
但歐逸柔堅持認為,市場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尤其是亞洲女性與歐美女性的身材特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國際品牌的版型大多不適合亞洲女性身材,而低價的國產(chǎn)瑜伽服質(zhì)量也參差不齊,消費者最終仍會為了體驗感去購買高價品牌。
經(jīng)過一番思索后,歐逸柔決定,對標lululemon,以300元左右的定價切入中高端市場,用產(chǎn)品力留住消費者。她想做一個消費者“想要”的品牌,而不是一個“需要”的品牌?!靶枰敝皇菨M足大眾普適性的需求,而“想要”才能讓消費者在產(chǎn)品上看到“人性的更好”。
基于此,歐逸柔將MAIA的目標人群鎖定在了26~35歲、身處一二線城市的高端女性人群上,這部分人群通常對美好生活滿懷向往、對自我有要求,更愿意為高品質(zhì)支付一定的品牌溢價。
在產(chǎn)品的打造上,歐逸柔要求非常嚴苛。在面料選擇上嚴格對標中高端品牌的品質(zhì)來做,甚至紗線都是測試了40余種之后才選定的。最終選的這款25D的紗線柔軟蓬松,比頭發(fā)還要細100倍。
歐逸柔雖然在面料材質(zhì)上對標高端品牌,但在設計剪裁上卻十分貼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她健身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女性都喜歡穿能遮副乳和小肚子的服飾。簡單來說,就是要“顯瘦”。針對這一痛點,歐逸柔在設計時便采用了“三明治”腰部結(jié)構,并在臀部設計了M微笑線,加上采用了輕薄卻極具包裹感的面料制作,穿上后小肚子立馬就消失了。為此,歐逸柔還拍了一條穿前和穿后的對比視頻,視頻上線當天就賣了2 000條。
正因為這條視頻,讓歐逸柔找到了品牌接下來的推廣方式。
2017年,是MAIA入駐天貓旗艦店的第一年,也是小紅書迎來爆發(fā)式增長的一年。當時一些明星開始在平臺上分享購物心得和推薦產(chǎn)品。歐逸柔敏銳地察覺到,這將會帶動更多用戶的關注和參與,小紅書的用戶數(shù)量可能迎來爆發(fā)式增長。
于是,在有限的資源下,歐逸柔開始集中火力攻占小紅書。線上通過與瑜伽老師、時尚博主、技術測評博主合作,精準覆蓋目標人群。線下則通過贈送高端健身房(如PURE Yoga)教練服裝,來提升品牌在核心圈層的“濃度”。歐逸柔認為,當某一群體中MAIA的穿著率超過30%時,便會引發(fā)從眾效應,帶動銷量激增。
果不其然,2017年MAIA的“腰精褲”銷量就突破億元,一舉成為超級爆品,并連續(xù)兩年獲得天貓618女性健身褲第一名。2018年,MAIA的營收更是如同坐上了火箭,同比增長高達245%。
線上取得成功之后,歐逸柔開始帶著MAIA向線下拓展。她認為,線下才能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2019年4月,MAIA在上海新天地廣場開設了第一家門店。
在得到市場的認可后,MAIA也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2019-2021年,MAIA先后獲得了華創(chuàng)資本、百麗國際等機構的投資,募集資金約2億元。
有了資本的加持,MAIA的發(fā)展越來越快。
2020年,疫情期間,宅家運動興起,MAIA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線上銷售出現(xiàn)了爆發(fā)式的增長,2021年全渠道GMV超3億元,進入了當年雙十一運動服飾類目銷售額前十,也是其中唯一一個成立時間少于10年的初創(chuàng)品牌。
同時,得益于2020年、2021年拿到的B、C輪融資,MAIA 的線下門店開始同步發(fā)力。由于疫情期間線下實體經(jīng)營困難,很多商場調(diào)低了租金,MAIA借機拿到了一些過去租不起的好店鋪,2020年開出 6 家店。
原本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可在2022年10月1日,MAIA的全國首家旗艦店開業(yè)時,歐逸柔卻高興不起來。資本的助力雖然讓MAIA走上了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但也讓歐逸柔心慌,“我就像在開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它隨時都要脫軌,我得牢牢抓住它?!?/p>
在這樣的高壓狀態(tài)下,歐逸柔開始出現(xiàn)決策失誤。
為了追求資本想要的高增長,MAIA開始嘗試達人直播,意圖借助平臺流量達成短期增長的目標。事后證明,這一決策不僅沒有幫助到品牌成長,反而消耗了MAIA的品牌價值。
因為歐逸柔想要做的是一個消費者“想要”的品牌,而不是“快銷”的品牌。要保持“想要”的這個核心點,品牌就必須要有穩(wěn)定的價值感,而給予達人直播的額外優(yōu)惠,會降低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這種價值感,從而稀釋品牌的獨特性和形象。這對品牌的長期發(fā)展,并不利。
另外,在人才管理上,歐逸柔也走了不少彎路。隨著品牌體量的逐漸增大,歐逸柔從大公司挖了一些高管來參與不同業(yè)務線的管理,但卻忽略了“適配性”的問題。很多大公司的管理經(jīng)驗并不適合創(chuàng)業(yè)公司,反而會對整個組織造成影響。
基于這些壓力,歐逸柔在創(chuàng)業(yè)的最后兩年,長期在做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情。所以,當2023年安踏向MAIA拋出橄欖枝的時候,歐逸柔心動了。
她需要為MAIA的未來考慮。
當MAIA開到40家線下門店的時候,歐逸柔越發(fā)覺得,一個新消費品牌,從0~1和從1~10所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而且她推測,“未來更大的發(fā)展趨勢在線下。”如果繼續(xù)下去,她沒有信心能把MAIA帶去更遠的地方。她想要給MAIA找一棵大樹,帶它去攀更高的山峰。通過觀察安踏運營的上海南京西路始祖鳥店,歐逸柔認為,安踏就是這棵大樹。
最終,她和王佳音決定,把MAIA ACTIVE“賣”給安踏。
作為中國運動服飾龍頭,安踏也需要MAIA。
正如安踏集團CEO丁世忠所言:“MAIA的生意規(guī)模雖小,但抓住了我們抓不住的人群?!?/p>
2022年,安踏營收達536.5億元,但其核心品牌(安踏、FILA)主要覆蓋大眾市場,在高端女性運動領域存在空白。而lululemon憑借瑜伽服在中國快速擴張,2022年營收增長30%,中國區(qū)貢獻超10億美元。安踏也急需一個能與lululemon對標的品牌補足短板,而MAIA的精準客群(高端女性、瑜伽愛好者)和產(chǎn)品研發(fā)能力正是它所需要的。
雙向奔赴的合作水到渠成。
2023年6月,安踏和MAIA正式洽談收購事宜,2023年10月談成,整個過程很順暢。
收購之后,MAIA的內(nèi)部組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歐逸柔還是MAIA的股東,大部分的團隊都保留了下來,尤其是產(chǎn)品團隊。變化比較大的地方主要在門店運營上,安踏并沒有急于拓展MAIA,反而放緩了腳步,讓MAIA重新回到了產(chǎn)品與門店運營的基本功上。
首先,在品類上,MAIA砍掉了戶外產(chǎn)品線,主要聚焦瑜伽品類,強化leggings、運動內(nèi)衣等核心單品,并新增了“l(fā)eggings bar”陳列區(qū)。其次,關小店拓大店,升級線下體驗。MAIA關閉了80平米以下的小店,開設200~250平米的新店,優(yōu)化了空間設計與動線。最后,優(yōu)化了MAIA整個供應鏈體系。借助安踏強大的全球供應鏈,MAIA的面料采購成本得以大大降低。在收購之前,MAIA面料的成本與lululemon相當,但售價僅為后者的60%。
有時候,“慢”就意味著“穩(wěn)”,反而能讓品牌獲得更持續(xù)和長期的增長。
雖然歐逸柔沒能陪著MAIA走到最后,但卻給它找到了一個好的歸宿。
在高度內(nèi)卷的市場中,精準定位、極致產(chǎn)品和差異化營銷仍是品牌突圍的關鍵。當獨立成長遭遇瓶頸時,被大品牌收購并非失敗,而是借助大品牌的資金、渠道和供應鏈實現(xiàn)質(zhì)的躍升。
安踏與MAIA的聯(lián)手,不僅是一次資源互補的商業(yè)行為,更為中國新消費品牌探索了一條“小而美”與“大而強”共生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