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軍兵臨城下。太皇太后謝氏和6歲的恭帝趙燕遞交降表,偏安148年的南宋政權(quán)走向末路。元世祖忽必烈下詔,令南征統(tǒng)帥伯顏“偕宋君臣入朝”,其實就是變相俘虜和監(jiān)禁,在政治上鉗制地方反元勢力。于是,南宋三宮及僚屬1000多人從臨安倉皇啟程,借水路前往大都。
皇帝被虜?shù)奖狈?,歷史學(xué)家婉稱“北狩”。對于這段歷史,正史中并無詳細記載。但是,作為這樁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宮廷琴師汪元量(號水云)以詩的形式做了忠實的記錄。尤其可貴的是,他生當(dāng)衰世,跟隨三宮北徙,冰天雪地,九死一生,其詩卻“怨而不怒,憐而不激”,時刻不忘故國舊都,“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當(dāng)他帶著詩集請馬廷鸞作序時,馬廷鸞感嘆說:“展卷讀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讀至丙子作,潸然淚下。又讀至《醉歌》十首,撫席慟哭,不知所云?!蝾}其集曰‘詩史’?!保ā稌羲圃姾蟆罚┻@位末代琴師,效法“詩圣”杜甫,詩以載史,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故國的哀思。
幽州秋日聽王昭儀琴
[宋]汪元量
瑤池宴罷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遲。
彈到急時聲不亂,曲當(dāng)終處意尤奇。
雪深沙磧王嬙怨,月滿關(guān)山蔡琰悲。
羈客相看默無語,一襟愁思自心知。
汪元量生于淳祜元年(1241),本為錢塘布衣,景定元年(1260),因善琴被召入宮廷。三宮初徙至大都,元廷宴飲不斷,極為奢華。對此,汪元量在多首詩中留下記錄。從“瑤池”一詞分析,這首詩也是他參加宴飲后所作。
首句中的“夜何其”,語出《詩經(jīng)·小雅》:“夜如何其?夜未央?!贝丝桃股绾??長夜漫漫,天亮尚早,暗示宴飲回來后,面對漫漫長夜,王昭儀愁情難遣,于是展琴輕拂,紓解郁憤?!奥渲高t”是彈琴前的醞釀,王昭儀屏息靜氣,緩緩落指,即使到曲調(diào)急驟處,指法也絲毫不亂,并且曲終收束時,意境尤為高妙。詩人說,王昭儀啊,我從琴聲里聽懂了您的心事,那是和陷身夷狄的王昭君、蔡文姬一樣的悲哀啊。尾聯(lián)將視角轉(zhuǎn)到自身:作為“羈客”,我沉默無語,可是滿襟愁思,自己比誰都清楚。
在詩題中,詩人不說“大都秋曰”,而說“幽州秋曰”,或許是心情郁郁的隱喻。
秋日酬王昭儀
[宋]汪元量
愁到濃時酒自斟,挑燈看劍淚痕深。
黃金臺愧少知己,碧玉調(diào)將空好音。
萬葉秋風(fēng)孤館夢,一燈夜雨故鄉(xiāng)心。
庭前昨夜梧桐語,勁氣蕭蕭入短襟。
這首詩首句點題,直抒胸臆,那就是“愁”。詩人愁到深處,就自斟自飲,借酒消愁。夜間“挑燈看劍”,只見劍身上映出的人影滿臉淚痕。畢竟,面臨家國巨變,一個普通琴師除了“酒自斟”“淚痕深”,又能怎樣呢?
戰(zhàn)國時,燕昭王接受郭隗的建議,筑黃金臺以延攬人才??墒峭粼恳陨魄偃雽m,并沒有表現(xiàn)出治國之能,因此這里表達的定然不是懷才不遇的意思,而是自嘲徒有動人琴技,缺乏郭隗那樣的才能,百無一用。事實上,汪元量詩中以“儒”自居的自嘲屢次出現(xiàn),如“久謂儒冠誤,窮愁方棄書”(《酬方塘趙待制見贈》),“腐儒策蹇驢,覓句繞沙磧”(《開平雪霽》),等等。
秋風(fēng)吹起,萬葉飄動。孤館之中,夜雨瀟瀟,一燈如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濃了。次日醒來,想起昨夜情景,梧桐好像在對人傾訴,凜冽的寒氣直入短襟。詩人在庭前孤獨地靜立了多久呢?真是惹人遐想。不過,尾聯(lián)好像有一股奇崛之氣,并不讓人感到消沉。
汪元量自德祜二年北上,此后13年間,一直侍奉三宮。后來太皇太后謝氏離世,王昭儀卒于道觀,恭帝趙燕被迫入吐蕃學(xué)佛法,全太后落發(fā)為尼。汪元量遂祈請御賜黃冠,以道士身份歸江南。此后,他“抱琴飄飄風(fēng)萬里”,“數(shù)往來匡廬、彭蠡之間,若飄風(fēng)行云,世莫能測其去留之跡”。